题名

從唐代法律的角度看李白長流夜郎

并列篇名

To Examine Li Bai's Forever Exile (Chang Liu) to Ye Lang from Legal Point of View

DOI

10.6243/BHR.2009.042.021

作者

陳俊強(Chun-Keung Chan)

关键词

唐代 ; 唐律 ; 李白 ; 長流 ; 夜郎 ; 流放 ; 恩赦 ; 永王璘 ; Tang Dynasty ; Tang Code ; Li Bai ; chang liu ; Ye Lang ; banishment ; amnesty ; Prince Yong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2期(2009 / 12 / 01)

页次

21 - 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從權力鬥爭角度考察永王璘事件的性質,繼而從唐代法律角度探討李白的罪和刑以及遇赦的時間。 永王璘謀反事件,其實是「馬嵬之變」後,玄宗與肅宗父子鬥爭所衍生的政治事件。李白因擔任永王璘從事,成為謀反案的從犯,理當大辟,幸得郭子儀等好友營救,肅宗特予開恩,免死「長流」夜郎。所謂長流,並非法定的三流或加役流,屬於皇帝寬宥嚴重犯罪的一種代刑。一旦被處長流,除非皇帝恩詔特別聲明放免,否則遇赦不赦,永遠不得返鄉。李白判處長流確定後,約於乾元元年(758)春動身上道,同年十月左右抵達流所夜郎,嗣後一直住了三年左右。直到上元二年(761)九月,肅宗大赦天下,赦書特別提到「自乾元元年以前開元以來,應反逆連累,赦慮節度限所未該及者,并宜釋放。」李白因而蒙恩放免。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Li Bai's (李白)banishment to Ye Lang(夜郎) from legal point of view. We attempted to assess it from Li's crime, his punishment received and finally an amnesty from the Emperor. Rebellion plotted by Prince Yong(永王璘) was the result of the power struggle between the Emperor-Xuan Zong(玄宗) & his son-Su Zong(肅 宗) after the 'coup d' etat of Ma-wei post station' (馬嵬之變). Li worked for Prince Yong, hence, he was assumed as one of the members of the rebel force, and bound to receive capital punishment. Fortunately, Li was rescued by his friends and remitted by Su Zong but specially exiled forever (chang liu 長流)to Ye Lang. Chang liu was not an ordinary banishment .This was a replacement to capital punishment and unless specifically announced by Emperor, otherwise he could not be released even though under a general pardon as well as never allowed to return to the native place. Li started the banishment in the spring of the first year of Qian Yuen (乾元 758), and reached Ye Lang in winter that year. He stayed there for 3 years. Till September of 2(superscript nd) year of Shang Yuen (上元761), Su Zong granted an amnesty, it specified that criminals were implicated in rebellion crimes between Kai Yuen (開元) and first year of Qian Yuen, and was not included in the previous amnesties, could be released. Under this condition, Li Bai was set fre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2003)。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流刑前史。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1-32。
    連結:
  2. (2007)。唐代的流刑-法律虛與實的一個考察。興大歷史學報,18,63-84。
    連結:
  3. (1991)。唐代制敕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4. (1980)。隋唐五代史。香港:中華書局。
  5. (2006)。北朝流刑的研究。法制史研究,10,33-83。
  6. (2002)。陋室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7. (1983)。李白縱橫談。西安:陜西人民。
  8.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
  9.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
  10.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
  11.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
  12.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
  13. 宋王欽若編(1960)。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
  15. 宋王溥撰、何泉達點校(1991)。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點校。唐大詔令集
  17.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點校。唐大詔令集
  18.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點校。唐大詔令集
  19.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點校。唐大詔令集
  20.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點校。唐大詔令集
  21.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點校。唐大詔令集
  22.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點校(1992)。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
  23. 宋李昉編。文苑英華
  24. 宋李昉編(1965)。文苑英華。臺北:華文書局。
  25. 宋歐陽修。新唐書
  26. 宋歐陽修。新唐書
  27. 後晉劉昫。舊唐書
  28. 後晉劉昫。舊唐書
  29. 後晉劉昫。舊唐書
  30. 後晉劉昫。舊唐書
  31. 後晉劉昫。舊唐書
  32. 後晉劉昫。舊唐書
  33. 後晉劉昫。舊唐書
  34. 後晉劉昫。舊唐書
  35. 後晉劉昫。舊唐書
  36. 後晉劉昫。舊唐書
  37. 後晉劉昫。舊唐書
  38. 後晉劉昫。舊唐書
  39. 後晉劉昫。舊唐書
  40. 後晉劉昫。舊唐書
  41. 後晉劉昫。舊唐書
  42. 後晉劉昫。舊唐書
  43. 後晉劉昫。舊唐書
  44. 唐長孫無忌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名例律
  45. 唐長孫無忌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賊盜律
  46. 唐長孫無忌撰、劉俊文點校(1983)。唐律疏議·名例律。北京:中華書局。
  47.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1979)。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
  48. 清董誥編(1983)。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49. 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1994)。中國李白研究1992-93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50. 中國李白研究編輯部(1990)。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蘇:江蘇古籍。
  51. 中國唐代學會編(1993)。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
  52.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2006)。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53. 王輝斌(2000)。李白求是錄。南昌:江西人民。
  54. 王輝斌(2000)。李白求是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55. 王輝斌、中國李白研究會編、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1993)。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蘇:江蘇古籍。
  56. 任士英(1995)。馬嵬之變發微。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28-133。
  57. 安旗(1987)。李白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
  58. 安旗主編(2000)。新版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
  59. 李白、瞿蛻園。李白集校注
  60. 杜曉勤編(2001)。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
  61. 松浦友久著、劉維治譯(2001)。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北京:中華書局。
  62. 邱耐久、朱孔揚(1982)。李白確至夜郎考辨。學術論壇,4
  63. 施逢雨(1987)。李白生平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
  64. 施逢雨(1999)。李白生平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5. 郁賢皓。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
  66. 郁賢皓。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
  67. 郁賢皓、尹楚彬(2008)。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68. 島善高(1984)。瀧川政次郎博士米壽紀念論集-律令制の諸問題。東京:汲古書院。
  69. 袁英光著、王界云著(1987)。唐明皇傳。天津:天津人民。
  70. 袁英光著、王界云著。唐明皇傳
  71. 高明士主編(2003)。論唐代流刑的成立及其意義。唐代的身份法制研究-以名例律為中心,263-275。
  72. 高明士主編(2005)。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教育與政治社會。臺北:臺灣大學。
  73. 張才良(2000)。李白求是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74. 張才良、中國李白研究會編、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1994)。中國李白研究1992-93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75. 張春生、金懋初(1994)。也談李白流夜郎與唐律適用。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8-11、23。
  76. 許瑋、許嘉甫(1999)。李白謫居夜郎詩證。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8(1)
  77. 陶錫良、馬鞍山李白研究會編(1990)。從唐律析李白流夜郎。李白研究,2,29-39。
  78. 傅璇琮主編(1987)。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79. 詹鍈(1984)。李白詩文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0. 詹鍈(1958)。李白詩文繫年。北京:作家出版社。
  81. 賈二強(1991)。唐永王李璘起兵事發微。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20(1),85。
  82. 劉友竹(1997)。李白與萬州。三峽李白研究會。
  83. 劉友竹、中國李白研究會編、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2000)。中國李白研究2000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84. 瞿蛻園校注(1981)。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