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律推理為中心

并列篇名

Appreciation and Explanation to The Tang Code of Tang's Intellectuals: A Case Study in the Legal Reasoning of Bai Jü-Yi's Bai-Dao Legal Precedent

DOI

10.6243/BHR.2011.045.041

作者

陳登武(Chen Den-wu)

关键词

唐律 ; 白居易 ; 百道判 ; 法制史 ; 法律推理 ; Tang Code ; Bai Jü-Yi ; Bai-Dao legal precedent ; legal history ; legalreasoning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1 / 06 / 01)

页次

41 - 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選擇以白居易作為唐代的一位「知識人」進行考察。通過他為參加「書判拔萃科」的科舉考試所模擬的「百道判」,分析他對唐律的理解與詮釋。「百道判」是為應考「書判拔萃科」而作的練習題,其中頗有以模擬的獄訟案件,或經學、史籍所載的概念、掌故或史事,假設兩難情境之議題,續以判詞論述,從而展現其對於維護禮教倫理和法律秩序的態度與看法。本文大致就「百道判」中直接涉及「純粹法律類型」的判進行分析,以闡述其推理與論述。白居易判詞的法律推理,明顯有以下幾個特色值得注意:一、重視違法事實的釐清。二、注意罪刑輕重的區分。三、採取「息訟」、「無訟」的態度。四、兼顧儒家禮教與法律規範。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paper is to inspect Bai Jü-Yi, as an intellectual, in Tang Dynasty. From Bai Jü-Yi’s Bai-Dao Legal Precedent to analyze the appreci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ang Code.Bai-Dao legal precedent, was written by Bai Jü-Yi, is an exercise in composition after he passed the preliminary. There are some topics included it, for example historical records, annals, anecdotes, and conceptions. From its explanation, it developed the opinion and attitude of the morality and the order of law.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Bai-Dao legal precedent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is the criminal cases. The second category is the conjunction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aw. The third category is the order under the Confucianism. All the other cases are included into the fourth category. This research paper will discuss the first category about the criminal cases.The Legal Reasoning of Bai Jü-Yi’s Legal Precedent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ing: The first is to attention on the legal elements; the second is not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isdemeanor and felony; the third is the pursue the attitude of none litigation; and the four is taking into account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aw.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陳登武(2003)。復讎新釋─從皇權的角度再論唐宋復讎個案。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1
    連結:
  2. (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 (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4. 《列以傳》,收入《增定古今逸史》(景明刻本,民國二十六年上海景印),第49冊,頁15下~16上
  5. 北宋歐陽修、北宋宋祁(1981)。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6. 西漢司馬遷(197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7. 宋王溥(1982)。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
  8. 宋趙彥衛、傅根清點校(1996)。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
  9. 宋鄭樵(1987)。通志。北京:中華書局。
  10.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1. 唐元稹(1983)。元稹集。臺北:漢京。
  12. 唐白居易(1987)。白氏六帖事類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3. 唐白居易(1984)。白居易集。臺北:漢京。
  14. 唐白居易、顧學頡校點(1979)。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5. 唐李林甫編、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16.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1988)。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17.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8. 唐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1983)。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
  19. 唐徐堅(1962)。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
  20. 清董誥編(1983)。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21.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
  22.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
  23.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
  24.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
  25.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
  26.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
  27.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
  28.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
  29.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
  30. 仁井田陞、粟勁編譯(1989)。唐令拾遺‧戶令。長春:長春出版社。
  31. 木村英一博士頌壽紀念會編(1976)。中國哲學史の展望と摸索。東京都:創文社。
  32. 王勛成(2001)。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33. 市原亨卲(1963)。唐代の「判」について。東方學報,33
  34. 布目潮渢、大野仁(1984)。白居易百道判釋義(五)。攝大學術,B2,57。
  35. 目潮渢、大野仁(1980)。白居易百道判釋義(一)。大阪大學教養部研究集錄(人文社會科學),第28輯,21-35。
  36. 朱金城(1988)。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
  37. 伯頓, 史蒂文.J.(2000)。法律和法律推理導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38. 余嘉錫(1983)。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39. 吳承學(2000)。唐代判文文體及其源流研究。唐代文學研究,廣西:
  40. 邱澎生(2008)。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1. 徐元誥、王庶民點校、沈長雲點校(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42. 徐震堮(1987)。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43. 高明士(2011)。唐律中的理。秩序‧規範‧治理─唐律與傳統法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44. 張榮芳(1987)。唐代京兆尹研究。台北:學生。
  45. 張鷟、趙守儼點校(1997)。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
  46. 陳登武(2009)。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的宗教、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7. 陳登武(2008)。白居易《百道判》試析─兼論「經義折獄」的影響。傳統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
  48. 奧村郁三(1964)。斷獄律‧依告狀鞫獄の條。法學雜誌,11(2),120。
  49. 楊伯峻(1981)。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50. 蔣禮鴻(1997)。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霍存福(1999)。對中國古代復仇案的諸分析。法律史論集,北京:
  52. 謝思煒(1997)。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53. 瞿同祖(1981)。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
  54. 羅聯添(1970)。白居易散文校記。文史哲學報,19,536。
被引用次数
  1. TSAI, Po-fang,LIN, Duan(2013).Max Weber's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Revisited: A Poly-Contextuality in the Sociology of Law.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0(2),33-69.
  2. 杜慧卿(2017)。中唐官場倫理再造─以元和時期為例。史學彙刊,36,27-62。
  3. 吳景傑(2020)。明清時代的判語考試與法律知識。明代研究,34,145-184。
  4. (2017)。從〈為人興利判〉看唐代官員的均水理念與為政經驗。早期中國史研究,9(2),14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