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末赴日視察風潮中知識份子的活動-以嚴修的教育活動及其貢獻為探討中心

并列篇名

The Intellectuals' Activity in the Boom of an Inspection of Japa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Focusing on YanXiu's Educational Activity and Contribution

DOI

10.6243/BHR.2011.046.231

作者

周東怡(Tong-Yi Chou)

关键词

赴日視察 ; 教育 ; 嚴修 ; 學部 ; 清末 ; YanXiu ; Inspection of education ; Japan ; Xuebu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 the Late Qing Dynasty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6期(2011 / 12 / 01)

页次

231 - 2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末赴日視察的風潮因為甲午戰敗而急速發展,更因光緒新政的推動而達到巔峰。在此期間赴日人士的視察內容以教育為主,本文旨在於以一位曾以自費與官派兩種身分兩度赴日的人物-嚴修為例,來探討赴日視察的內容對其人的教育活動及其貢獻有何影響。嚴修於光緒二十八年首次赴日,參觀日本各級學校與機關,了解當時日本所實施的近代教育制度的大要,歸國後於家鄉天津積極辦學。兩年後再度以直隸省學校司督辦身分赴日,更加深入了解學校的教學內容、與各界人士交流,並探訪適合延攬至直隸省的日本人教習。回國後在強化直隸省的教育行政制度、廣設學校、派遣人員赴日方面的成果引起中央注意,於光緒三十一年拔擢為學部右侍郎。嚴修在學部任職的五年中,以赴日視察心得為藍本,加上在鄉辦學的經驗,起草了「教育宗旨」、制定學部的官制,以及推行至全國的教育行政制度,其中「勸學所章程」便是參考日本地方教育行政制度而訂。要之,嚴修活用了赴日視察教育的心得,積極的在家鄉創辦新式學校,並將經驗擴展到任職地方官員的施政,最後更進一步參與中央最高教育統轄機關學部的政策制定,其人對推動近代教育的貢獻不言而喻。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boom of an inspection of Japan was rapidly developed due to defeat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1894-1895). It reached its peak on the back of Guangxuxinzheng (the new political reform of 1901-1911).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inspection was observe Japanes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aims to deal with how YanXiu's trip for observing and studying education in Japan influences the educational activites and contributions. YanXiu vistited Japan twice, one at his own expense, the other by government expenditure. The first time when he went to Japan was in 1902. He visited many schools and understood the morden school system effected in Japan at that time.After coming back to China, he founded schools in his homeland-Tianjin. And Yanxiu went to Japan again as the Zhili province government official in 1904. He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school management deeply, associating with people from various fields, and made an effort to find out Japanese teachers suitable for teaching in Zhili. Finally, his contributions of founding schools and reinforcing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Zhili was noticed by the Qing Dynasty. Thus YanXiu was selected for the senior vice minister of xuebu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1905. He drafted the Jiaoyuzongzhi (the gist of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ive system which was practiced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deep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s from inspection of Japan. In particular, Quanxuesuo regulations referred to Japanese local educational administive system. To sum up, YanXiu applied his experience to educational activites. As a result, he established schools in homeland and designed educational policies as a senior vice minister of xuebu. He palyed a vital role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關本幸太郎,〈直隷ノ新教育〉,《文案》(手稿)
  2. 《教育時論》,629號,明治35年10月15日。
  3. 〈北清の教育状況〉,《日本之小学校教師》,頁8-93,明治39年9月15日。
  4. 〈呉汝綸氏の来朝(清国の教育視察特命使)〉,《教育時論》,620號,明治35年7月5日。
  5. 《直隷省教育統計表圖‧光緒三十四年報告》(1909),頁11-32
  6. (1980)。學部官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7. 〈直隷學務處各屬勸學所章程〉,《東方雜誌》,第3年第1期(1906)。
  8. 東亞同文會,〈清国視察談の一伊澤修二氏演説〉,《東亜同文会報告》,第九十九回,明治41年2月26日,頁1-13。
  9. (1980)。學部官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0. 《教育界》,第一巻第十一號,明治35年9月3日。
  11. 《清史稿》,巻一百七‧志八十二.選學二,頁3144。
  12. 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外国官民本邦及鮮・満視察雑件》,〈清国ノ部〉之二,〈視察手続キ〉,明治三十七年4月18日。
  13. 〈嚴侍郎將赴日本〉,《大公報》(天津),1906年正月8日,4版。
  14. 高凌雯,〈誥授光禄大夫學部左侍郎嚴公行狀〉
  15. 渡邊龍聖,〈清国直隷省教育状況〉,《教育界》,3-14,明治37年10月3日。
  16. 《教育時論》,607-612號,明治35年2月25日-4月15日。
  17. 《教育時論》,627號,明治35年9月15日。
  18. 嚴修,〈致馬參贊〉,收錄於天津圖書館藏,《嚴範孫信草》,甲辰、乙巳、丙午信草。
  19. 〈電査文部章程〉,《大公報》(天津),1906年2月3日,5版。
  20. 清藤秋子,〈清国に於ける女子教育の状態〉,《教育公報》,第307期,明治39年5月15日。
  21. 袁世凱,〈編修嚴修捐助民立學堂經費請獎片〉,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摺光緒朝文教類,文件7213-58號。
  22. 服部宇之吉,〈清国教育の現況〉,《教育公報》,第311號,明治39年9月15日。
  23. (1980)。學部官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4. 清朱壽朋編、張靜廬校點(1958)。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朱壽朋編、張靜廬校點(1958)。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
  2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編、天津市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99)。近代天津十二大教育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6)。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6)。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9. 天津圖書館編、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廖一中整理、羅真容整理(1983)。袁世凱奏議。天津古籍出版社。
  30.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3)。天津文史資料選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1. 片岡一忠(1989)。五四前夜天津学生の意識─南開学校《校風》を中心に─。東方学報,第61冊,389。
  32. 王曉秋(1995)。東亞風雲─近代中日啟示錄。台北:宏觀文化。
  33. 田正平、蔭山雅博譯(1992)。清末における中国知識人の日本教育視察。国立教育研究所研究集録,第25號,33-48。
  34. 多賀秋五郎(1972)。近代中国教育史資料‧清末編。京都:日本學術振興會。
  35. 朱鵬(1996)。晩清教育宗旨奏摺試析。雲南社會科學,1996(5),57。
  36. 佐々木揚(2000)。清末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観と西洋観。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37. 呂順長編(1999)。晩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杭州大學出版社。
  38. 呂順長編(1999)。晩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杭州大學出版社。
  39. 李桂林編、戚名琇編、錢曼倩編(1995)。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0. 沈桐生輯(1969)。光緒政要。台北:文海出版社。
  41. 汪婉(1998)。清末中国対日教育視察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42. 周東怡(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
  43. 武安隆、熊達雲(1989)。中国人の日本研究史。東京:六興。
  44. 阿部洋(1993)。中国近代学校史研究─清末における近代学校制度の成立過程─。東京:福村。
  45. 阿部洋(1966)。清末学堂考─直隷省を中心として─。文科論集,第一號,85-86。
  46. 南里知樹編(1976)。近代日中関係史料。東京:龍溪書?。
  4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3)。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3)。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9. 張一麐(1991)。心太平室集。上海書店。
  50. 張大民編(1999)。天津近代教育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1. 張謇、張怡祖編(1983)。張季子九錄‧政聞錄。台北:文海出版社。
  52. 陳景磐編、陳學恂編、呂達編、田正平編(1997)。清代後期教育論著選(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53. 熊達雲(1998)。近代中国官民の日本視察。東京:成文堂。
  54. 劉雨珍編、孫雪梅編(2002)。日本政法考察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錢仲聯編(1999)。廣清碑傳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56. 鍾叔河(2000)。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
  57. 鍾碧容編、孫彩霞編(1997)。民國人物碑傳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58. 關曉紅(2000)。晩清學部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59. 嚴修(1979)。蟺香館使黔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
  60. 嚴修訂、高凌雯補、嚴仁曾增編(1990)。嚴修年譜。濟南:齊魯書社。
  61. 嚴修、《嚴修日記》編輯委員會編(2001)。嚴修日記。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62. 嚴修、《嚴修日記》編輯委員會編(2001)。嚴修日記。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