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葉赫納喇氏與清初政治:以蘇納、蘇克薩哈父子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Yehe Naras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Ch'ing Dynasty: Taking Suna and Suksaha as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DOI

10.6243/BHR.2012.047.127

作者

葉高樹(Kao-Shu Yeh)

关键词

葉赫 ; 納喇氏 ; 金台石 ; 蘇納 ; 固三泰 ; 阿什達爾漢 ; 蘇克薩哈 ; Yehe ; Nara ; Gintaisi ; Suna ; Gusantai ; Asidarhan ; Suksaha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7期(2012 / 06 / 01)

页次

127 - 1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海西女真葉赫、哈達、輝發、烏喇等扈倫四部與努爾哈齊的和戰關係,對滿洲政權的建立影響甚大,其中葉赫部納喇氏族人的動向,更具有關鍵地位。葉赫納喇氏宗支繁盛,其家族成員在與努爾哈齊對抗的過程中,既有聯姻關係,也有主動歸順或戰敗投降者,最終都加入滿洲政權,並以蒙古族裔的背景,為皇太極處理蒙古事務。其中,以五世祖尼雅尼雅喀的子孫,在政權中最早取得親貴的地位,和滿洲入關前後的政局發展關係頗深;同時,也只有蘇納、蘇克薩哈父子能夠連續兩代在政治上都有表現,而成為葉赫納喇氏在清初政治上的特例。因此,本文選定清初政體變動最劇烈的兩個階段,即從汗權轉化為皇權、從攝政轉變為輔政的過程中,以蘇納、蘇克薩哈父子為中心,再輔以家族其他成員在政局中的沉浮,用以探討葉赫納喇氏在清初政治史上的地位。至於討論的重點,則集中在:一、葉赫部與努爾哈齊的和戰關係;二、尼雅尼雅喀家族的歸附與婚宦;三、蘇納及其家族和皇太極的互動;四、順康年間蘇克薩哈的政治選擇。

英文摘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ehe, Hada, Hoifa, Ula these four tribes of Hūlun and Nurhaci makes huge influence on the basic of Manchu regime. The tendency of the Yehe Naras is the key poi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Yehe Naras clans by the ways with marriage, surrendered voluntarily or battle-failed joint to Manchu regime, therefore this background of Mongo clans took care of the business about Mongo. According to the fifth ancestor Niyaniyaka's branches took the highest position in the very early time and kept the influence of regime after entered China for a long time. In the meantime, only the second branch which Suna and Suksaha, father and son, could hold on the magnificent sight in two generations and became the exception of Yehe Naras in early Ch'ing. This project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he Naras and Nurgaci, the allegiance and politics marriage of Niyaniyaka fami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na family and Hong Taiji, and the choice of Suksaha during the regime from Shun-chih to K'ang-hs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尤淑君(2005)。從朱昌祚之死看康熙初年的圈地問題。政大史粹,9,53-65。
    連結:
  2. 葉高樹(2009)。明清之際遼東的軍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2,150-154。
    連結:
  3. 葉高樹(2010)。滿洲親貴與清初政治:都英額地方赫舍里家族的個案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3,173-230。
    連結:
  4. 葉高樹(2011)。滿洲軍事家族與清初政治:長白山鈕祜祿家族的個案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6,169-230。
    連結:
  5.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6. (1964)。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9.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0.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1. (1964)。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2. 康熙皇帝敕撰,《han i ara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eh(御製清文鑑)》,康熙四十七年武英殿刊滿文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冊2
  13.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4.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5. (1964)。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 (1964)。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8.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9. (1969)。瀋陽狀啟。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20.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1.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2.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3.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4.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5. 明‧馮瑗輯,《開原圖說》(《玄覽堂叢書》第27冊,上海:上海影印本,1941,據明萬曆間刊本影印),卷下,〈海西夷北關枝派圖考〉,頁1下、頁4下、頁3上、頁5下、頁6上-6下、〈海西夷北關枝派圖說〉,頁2上、頁3下、頁3上。
  26. (1970)。故宮圖書季刊,1(1)
  27.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8.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9.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0.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1.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2. (2003)。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3.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4.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5.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6.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8. (1968)。清史資料。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39.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0.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1.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4.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5.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6.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7.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48. (1978)。清初史料叢刊。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
  4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0. (2003)。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51. (1991)。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臺北:明文書局。
  52.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53.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54.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55.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56.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57.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58.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59. (1993)。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
  60. (1694)。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1.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62. (1973)。朝鮮王朝實錄。漢城:探求堂。
  63.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64.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65.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7.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68. (1972)。明清史料。臺北:維新書局。
  69.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70.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71.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72.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73. (1993)。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
  74.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75.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76. (1964)。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7.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78. (1964)。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9.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0.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1. (1993)。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
  82. (1993)。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
  83.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4.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5.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6.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7.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8.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9.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90. 明申時行修(1989)。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
  91. 明陳子龍選輯(1987)。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92. 清沈啟亮(2008)。大清全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93. 清昭槤(1997)。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
  94. 清徐珂(1996)。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
  95. 清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96. 清鄂爾泰修(1986)。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97. 清楊賓(1985)。柳邊紀略。瀋陽:遼瀋書社。
  98. 清蔣良騏(2005)。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
  99. 清談遷(1997)。北遊錄。北京:中華書局。
  100. 《清史論叢》編委會編(1996)。清史論叢‧1996年號。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
  10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1972)。明清史料。臺北:維新書局。
  102.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1986)。清史論叢‧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
  103.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1991)。清史論叢‧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
  10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註(1990)。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
  10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註(1990)。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
  106. 王思治(1985)。多爾袞攝政後滿洲貴族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中國史研究,4,119-120。
  107. 王思治(1986)。康熙帝繼位與四大臣輔政的由來。史學月刊,1986(1),36-42。
  108. 王鍾翰點校(1987)。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
  109. 王鍾翰點校(1987)。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
  110. 王鍾翰點校(1987)。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
  111. 白新良(2005)。康熙擒鰲拜時間考。滿族研究,2005(3),74-77。
  112. 白新良(2006)。清史考辨。北京:人民出版社。
  113. 朱誠如編(2003)。清朝通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14. 李健才(1986)。明代東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15. 李鴻彬、郭成康(1982)。清入關前八旗主旗貝勒的演變。社會科學戰線,1982(1),154-163。
  116. 杜家驥(2008)。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117. 杉山清彥(2003)。ヌルハチ時代のヒヤ制―清初侍衛考序說―。東洋史研究,62(1),114-117。
  118. 沈一民(2006)。啟心郎與清初政治。史學月刊,2006(6),31-32。
  119. 周遠廉(1993)。順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20. 周遠廉(2004)。清太祖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121. 周遠廉、趙世瑜(1993)。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22. 周曉光(1994)。論多爾袞多鐸聯盟與順治初年政局。故宮博物院院刊,2,24-28。
  123. 孟昭信(1985)。試評康熙初年的四大臣輔政體制。史學集刊,1985(3),41-42。
  124. 孟森(1981)。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125. 孟森(1987)。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書局。
  126. 孟森(1992)。滿洲開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7. 季永海譯編、劉景憲譯編(1988)。崇德三年滿文檔案譯編。瀋陽:遼瀋書社。
  128. 岩井茂樹編(2004)。中国近世社会の秩序形成。京都:京都大?人文科?研究所。
  129. 孫文良、李治亭(1983)。清太宗全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30. 孫文良、李治亭(2005)。明清戰爭史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31. 徐凱(1986)。關於康熙四輔臣的幾個問題。史學集刊,1986(1),16-17。
  132. 徐凱(2006)。清初攝政、輔政體制與皇權政治。史學集刊,2006(4),36-37。
  133. 神田信夫(1951)。清初の議政大臣について。和田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
  134. 神田信夫(1958)。清初の貝勒について。東洋學報,40(4),1-13。
  135. 神田信夫(1960)。清初の文館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9(3),40-45。
  136. 郝素娟(2006)。論扈倫四部與建州女真聯姻的特點與影響。滿族研究,2006(2),35-37。
  137.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1973)。朝鮮王朝實錄。漢城:探求堂。
  138.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1973)。朝鮮王朝實錄。漢城:探求堂。
  139.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1973)。朝鮮王朝實錄。漢城:探求堂。
  14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7)。宮中檔康熙朝奏摺.滿文諭摺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41. 張丹卉(2004)。滿族文化先驅―巴克什。史學集刊,2004(1),23-24。
  142. 張杰(2001)。順治帝福臨繼位原因新析。故宮博物院院刊,6,47-54。
  143. 張晉藩、郭成康(1988)。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44. 惟陳涴(2001)。擁立福臨繼統的首倡者究竟是誰?。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4),37-39。
  145. 莊福林(1997)。試論葉赫部的滅亡及其原因。滿族研究,1997(1),23。
  146. 陳捷先(1977)。清史雜筆。臺北:學海出版社。
  147. 黃培(1988)。清初的滿洲貴族:婚姻與開國(一五八三―一六六一)。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
  148. 楊珍(2001)。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北京:學苑出版社。
  149. 楊珍(2000)。後金八王共治國政制研究。中國史研究,1,121-123。
  150.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1956)。滿文老檔Ⅱ.太祖2。東京:東洋文庫。
  151.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1958)。滿文老檔Ⅲ.太祖3。東京:東洋文庫。
  152.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1955)。滿文老檔Ⅰ.太祖1。東京:東洋文庫。
  153.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1962)。滿文老檔Ⅵ.太宗3。東京:東洋文庫。
  154.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1959)。滿文老檔IV.太宗1。東京:東洋文庫。
  155.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1961)。滿文老檔V.太宗2。東京:東洋文庫。
  156. 趙東升(2004)。談葉赫部歷史的幾個問題。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94。
  157. 趙東升(1994)。扈倫四部的對外關係初探。滿族研究,1994(2),14-15。
  158. 趙東升(1995)。關於葉赫部首領的族屬問題。滿族研究,1995(4),55-60。
  159. 趙殿坤(1996)。額騰額《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試評。北方文物,1996(2),71-75。
  160. 趙爾巽(1981)。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
  161. 齊木德道爾吉(2007)。「蒙古衙門」與其首任承政阿什達爾漢。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9(4),31-32。
  162. 劉小萌(2001)。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163. 劉小萌(1998)。滿族的社會與生活。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64. 蔡美彪(1987)。大清國建號前後的國名、族名與紀年。歷史研究,1987(3),133-139。
  165. 閻崇年(1983)。努爾哈赤傳。北京:北京出版社。
  166. 閻崇年(2006)。順治繼位之謎新解。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6(3),1-5。
  167. 薛柏成(2004)。葉赫那拉氏后妃與清代歷史考評。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91-92。
  168. 薛柏成(2005)。葉赫那拉氏家族史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69. 謝國楨輯(2005)。清初史料四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