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氣候、災荒與生存抉擇-唐代鬻賣人口現象析論

并列篇名

Climate, Disaster and Survival Choice-An Analysis of Human Trafficking in the Tang Dynasty

DOI

10.6243/BHR.2012.048.001

作者

李淑媛(Shwu-Yuan Lee)

关键词

唐代 ; 氣候變遷 ; 天災 ; 饑荒 ; 義倉 ; 人身買賣 ; Tang dynasty ; climate change ; Natural disaster ; Famine ; Charity Warehouse ; Human trafficking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8期(2012 / 12 / 01)

页次

1 - 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拙文欲探討唐代氣候變遷引發之災荒,以及災後饑饉求生下的危機抉擇。遇值災荒,負面衝擊必相應而生,輕則民生經濟凋弊,重則社會動亂危及政權。唐統治階層面臨天災異象頻仍,除了消極因應外,尚須擬出有效對策與措施使之化危為安。然政府雖有其救恤政策,往往惠澤有限;諸人事之禍,卻凌駕於自然災害。小民面對無力回天的災情,在天災人禍雙重威逼之下,為化解生存危機,只得「割慈忍愛」做出賣兒鬻女等痛苦抉擇。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natural disasters resulted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the victims’ critical choice for surviving the consequential starvation after drought. Upon a natural disaster, negative impacts follow inevitably, minor ones: such as shortage to answer basic needs, economy downturn, major ones: such as turmoil or disturbance threatening the authority.The ruling classes of Tang Dynasty, while encountering natural disasters one after another, were in bad need of actively formulat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taking contingent measures to take issues under control in addition to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s passively. However, the governments often than not answered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people rather meagerly despite of having responded with soothing and relief policies; to our surpris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officials’ negligence victimized the people far more severely than natural disaster. The parents as ordinary people being trapped in the disasters helplessly and further struggling under the critical threats of both the natural disaster and the negligence of the authority and officials had no choice but making a painful decision to sell their children for beating the survival crisis with the unbearable pain of cruelly leaving family behin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李淑媛(2009)。唐代的「典賣妻女」現象─以律令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2,51-80。
    連結:
  2. 羅彤華(2007)。唐朝官倉的出貸與糴糶─以義倉、常平倉為主。臺大歷史學報,39,139-183。
    連結:
  3.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元馬端臨(1987)。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北齊魏收(1992)。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6. 宋王欽若編(1989)。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7. 宋王欽若編(1994)。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8. 宋王欽若編(1989)。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9. 宋王欽若編(1989)。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王欽若編(1989)。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王欽若編(1994)。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12. 宋王欽若編(1994)。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13. 宋王欽若編(1989)。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王溥(1989)。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
  15. 宋王溥(1989)。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
  16. 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注(1992)。資治通鑑‧唐紀。北京:中華書局。
  17. 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注(1992)。資治通鑑‧唐紀。北京:中華書局。
  18. 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注(1992)。資治通鑑‧唐紀。北京:中華書局。
  19. 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注(1992)。資治通鑑‧唐紀。北京:中華書局。
  20. 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注(1992)。資治通鑑‧唐紀。北京:中華書局。
  21.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點校(1992)。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
  22. 宋李昉編(1966)。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
  23. 宋李昉編(1966)。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
  24. 宋李昉編(1966)。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
  25.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26.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27.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28.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29.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0.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1.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2.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75)。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3.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75)。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4.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5.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6.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7.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8.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9.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0.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1.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2.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3.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4.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5.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6.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7.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8.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9.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50. 唐白居易、顧學頡校點(1991)。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51. 唐吳競(1990)。貞觀政要。臺北:黎明文化。
  52. 唐李延壽(1991)。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53. 唐李林甫、陳仲夫點校(2008)。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54. 唐李林甫、陳仲夫點校(2008)。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55.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1996)。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56.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2009)。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
  57.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2009)。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
  58. 唐長孫無忌(1983)。唐律疏議‧賊盜律。北京:中華書局。
  59. 唐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1983)。唐律疏議‧鬥訟律。北京:中華書局。
  60. 唐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1983)。唐律疏議‧戶婚律。北京:中華書局。
  61. 唐陸贄、劉澤民點校(1988)。陸宣公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2.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
  63. 清董誥編(1987)。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64. 清董誥編(1987)。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65. 清董誥編(1987)。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66. 清董誥編(1987)。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67. 劉宋范曄、唐李賢注(1982)。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68. 么振華(2005)。唐朝的因災蠲免程序及其實效。人文雜志,2005(3),120。
  69. 仁井田陞(1964)。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70. 天一閣博物館校證、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2006)。天一閣藏明抄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71. 史念海(1963)。河山集‧一集。北京:三聯書店。
  72. 朱士光(1998)。歷史時期關中地區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第四紀研究,1998(1),1-11。
  73. 吳宏岐、黨安榮(1996)。唐都長安的馴象及其反映的氣候狀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6),171-177。
  74. 吳宏岐、黨安榮(1998)。隋唐時期氣候冷暖特徵與氣候波動。第四紀研究,1998(1),31-38。
  75. 吳松弟編(2002)。兩唐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76. 李希泌編(2003)。唐大詔令集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7. 李軍(2007)。災害因素與唐代出宮人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2(1),90-95+105。
  78. 李華瑞(2001)。唐末五代宋初的食人現象─兼說中國古代食人現象與文化陋俗的關係。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38(1),7-12。
  79. 竺可楨(2004)。竺可楨全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
  80. 島善高(1984)。唐代慮囚考。瀧川政次郎博士米壽紀念論集─律令制の諸問題,東京:
  81. 高明士編(2005)。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教育與政治社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82. 張弓(1986)。唐朝倉廪制度初探。北京:中華書局。
  83. 船越泰次(1996)。唐代兩稅法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84. 陳明光(1991)。唐代財政史新編。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85. 費杰、周杰、安芷生(2004)。歷史文獻記錄的唐五代時期(618-959AD)氣候冷暖變化。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4(2),109-118。
  86. 葛全勝、劉浩龍、鄭景雲、張學珍(2010)。隋唐時期東中部地區溫度變化的重建(601-920)。科學通報,55(31),3048-3052。
  87. 靳強(2003)。唐代自然災害問題述略─側重於災害資料的統計與分析。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98。
  88. 滿志敏(1998)。關於唐代氣候冷暖問題的討論。第四紀研究,1998(1),20-30。
  89. 甄盡忠(2012)。論唐代的旱災與政府賑濟。衡水學院學報,14(2),71。
  90. 甄盡忠(2012)。論唐代的水災與政府賑濟。農業考古,2012(1),266。
  91. 趙景波(2008)。唐代涇河流域洪澇災害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8(3),109-113。
  92. 趙景波(2009)。唐代渭河流域與涇河流域澇災研究。自然災害學報,18(2),50-55。
  93. 劉俊文(1989)。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
  94. 劉俊文(1988)。唐代水害史論。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2),48-51。
  95. 劉俊文編(1995)。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6. 劉昭民(1994)。中國歷史上之氣候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7. 潘孝偉(1998)。唐代義倉制度補議。中國農史,17(3),32-38。
  98. 鄭麒來(1994)。中國古代的食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9. 鄧雲特(1978)。中國救荒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0. 閻守誠編(2008)。危機與應對:自然災害與唐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
  101. 濱口重國(1966)。秦漢隋唐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02. 薛國屏編(2010)。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03. 藍勇(2001)。唐代氣候變化與唐代歷史興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6(1),4-15。
  104. 羅彤華(2005)。唐代民間借貸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朱孟庭(2020)。杜甫天災詩析論。東海中文學報,39,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