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東晉時期「晚渡北人」的形成及其不遇的原因

并列篇名

The Formation of the Late Migrating Northerner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the Cause for Not Meeting with due Recognition

DOI

10.6243/BHR.2013.050.001

作者

呂春盛(Chuen-Shen Leu)

关键词

東晉 ; 晚渡北人 ; 荒傖 ; 僑姓 ; 永嘉之亂 ; Eastern Jin Dynasty ; the Southern Dynasties ; the Chiao people ; the Wu people ; the late migrating northerners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3 / 12 / 01)

页次

1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東晉南朝境內的族群,一般可略分為北來之僑人、南方之吳人,以及南方土著之原住民,其中僑人長期高居統治地位。不過僑人之中有一類被稱之為「晚渡北人」者,身分地位頗為特殊,他們雖可歸為僑人,但因南渡時間較晚,其門第不但不能與早渡之僑姓高門相比,甚至在吳姓高門之下,他們起初多以軍事立功,被稱為「將門」,東晉政權多賴早期南渡京口的北府兵軍團相維繫,而南朝諸政權則與晚渡壽陽、襄陽之將門共浮沈。「晚渡北人」在東晉南朝的歷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以往學界對「晚渡北人」的問題,雖有散篇、個別的探討,但在廣度與深度上都還有很大的探討空間。本文擬對東晉時期的「晚渡北人」做全面性的研究,包括分析《晉書》列傳中所有南渡北人的基本資料,考證「晚渡北人」概念的形成年代及背景,整理出史傳所見東晉時期的「晚渡北人」人物表,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晚渡北人」在東晉時期的動向,以及他們在東晉政壇上普遍不遇的原因。至於南朝時期的「晚渡北人」,因為與東晉時期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在政權興衰中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擬另文討論。

英文摘要

In general, ethnic group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the Southern Dynas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eople of Chiao from the north, the people of Wu in the south and the aboriginal inhabitants such as ”Man” and ”Viet” in the south. Of all the ethnic groups, the people of Chiao held the ruling position for quite a long period of time. However, there was one group from the people of Chiao, which was called ”the late migrating northerners”, having a unique social status. Dispite the fact that the late immigrants belonged to the people of Chiao, their social status was incomparab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ble Chiao and even lower than the noble Wu since they immigrated to the south far later than other groups. Although they suffered much from political and social discrimination, they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when and how the late migrating northerners arises as well as the cause for not obtaining due recognition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呂春盛(2011)。梁武帝的功臣集團與梁初的權力結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6,77-110。
    連結:
  2. 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燕京學報》,15(北平,1934.6),頁51-76。
  3. 余嘉錫,〈釋傖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第20本下冊(南京,1948.12),頁47-52。
  4. 北齊魏收(1974)。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5. 宋司馬光(1957)。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
  6. 南朝梁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7. 唐令狐德棻(1971)。周書。北京:中華書局。
  8.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9. 唐姚思廉(1973)。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嚴可均輯(1999)。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
  11. 小林岳(1983)。孫恩‧盧循の亂における海島の再檢討。史觀,109,14-28。
  12. 川勝義雄(1982)。六朝貴族制社会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13. 中村圭爾(2006)。東晉時期揚州的流民問題及其歷史意義。社會與國家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上海:
  14. 尹建東(2007)。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東豪族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15. 仁井田陞(1981)。補訂中國法制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6. 方高峰(2007)。兩晉南朝時期北方流民南下與南北漢人融合述論。西北師大學報,44(4),99-103。
  17. 王力平(2006)。中古杜氏家族統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
  18. 王心揚(2010)。東晉士族的雙重政治性格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王伊同(1978)。五朝門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 王仲犖(1979)。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1. 田中由起子(2012)。弘農楊氏系圖。駿台史學,144,1-16。
  22. 田餘慶(1989)。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3. 安田二郎(2003)。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24. 安朝輝(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5. 朱大渭(1998)。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
  26. 竹田龍兒(1958)。門閥としての弘農楊氏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史學,31(1-4),613-643。
  27. 何啟民(1987)。中古門第論集,臺北:
  28. 何啓民(1967)。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29. 余嘉錫(1983)。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30. 呂春盛(2001)。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
  31. 宋艷梅(2007)。兩晉之際河東裴氏播遷考論。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5(1),13-17。
  32. 李天石(1998)。蕭衍雍荊軍事集團的形成及其覆齊建梁的成功。東南文化,1998(增?2),119-123。
  33. 李天石(1999)。蕭衍覆齊建梁考論。江蘇社會科學,1999(2),109-115。
  34. 李金河(2005)。魏晉隋唐婚姻形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35. 周一良(1962)。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
  36. 周一良(1985)。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
  37. 板尾典隆(1994)。梁代の政治と「晚渡北人」。龍谷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人文科學,15,217-219。
  38. 金發根(1964)。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39. 柯發根(1983)。孫恩盧循起義的社會階級基礎及其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1),73-82。
  40. 砂沢洋子(1973)。「孫恩.盧循の亂」について。史艸,14,75-94。
  41. 胡寶國(2009)。晚渡北人與東晉中期的歷史變化。北大史學,14,94-111。
  42. 唐長孺(2006)。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唐長孺(1983)。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
  44. 唐長孺(1983)。士族的形成和升降。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
  45. 唐長孺(2006)。太平道與天師道。唐長孺文存,上海:
  46. 夏日新(1989)。永嘉亂後北方民户的大流徙。社會科學,1989(6),95-100。
  47. 孫志剛、張琳(2008)。東晉南朝源出流民的情況及其原因分析。青海師專學報,2008(5),58-60。
  48. 宮川尚志(1972)。孫恩.盧循の亂に關する補考。鈴木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學論叢,東京:
  49. 宮川尚志(1971)。孫恩.盧循の亂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0(2-3),1-30。
  50. 馬曉瓊(2010)。東晉南朝流民及其政治影響。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5(6),94-97。
  51. 張亞軍(2006)。北地傅氏與傅亮。南陽師範學院學報,5(8),61-69。
  52. 張琳(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蘭州,西北師範大學。
  53. 曹永年(1965)。試論東晉末年農民起義的變質。歷史研究,1965(2),43-58。
  54. 許蓉生、林成西(2004)。河東薛氏研究—兩晉南此朝時期地方豪強的發展道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5(11),300-306。
  55. 陳寅恪(1979)。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56. 陳琳國(1991)。論南朝襄陽的晚渡士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1(4),20-27。
  57. 陸樹慶(1980)。試論東晉末年孫恩盧循起義。中州學刊,1980(2),96-103。
  58. 越智重明(1967)。州將蕭衍の舉兵をめぐって。軍事史學,9,21-41。
  59. 馮君實(1968)。晉書孫恩盧循傳箋證。北京:中華書局。
  60. 黃云(2001)。魏晉流民及流民策。福州師專學報,21(6),68-71。
  61. 逯耀東(1979)。從平城到洛陽。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2. 楊洪權(1998)。兩晉之際士族移徙與“門户之計”淺論。武漢大學學報,1998(1),106-111。
  63. 楊家駱編(1979)。錢大昕讀書筆記廿九種。臺北:鼎文書局。
  64. 楊偉立(1963)。關於孫恩盧循起兵的性質。歷史教學,1963(5),34-38+43。
  65. 萬繩楠(1981)。五斗米教與孫恩起兵。江淮論壇,1981(5),53-57。
  66. 萬繩楠整理(1987)。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
  67. 落合悠紀(2012)。後漢末魏晉時期における弘農楊氏の動向。駿台史學,144,81-105。
  68. 葛劍雄編(1997)。中國移民史‧第二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9. 趙志堅(1997)。魏晉南朝的門第婚姻。歷史教學,1997(8),6。
  70. 劉雅君(2002)。論流民與兩晉之際的政治格局。貴州文史叢刊,2002(3),12-16。
  71. 劉新光(2002)。晉永嘉亂後南遷流民地域選擇述論。南京曉庄學院學報,18(3),31-36。
  72. 劉靜夫(1993)。京兆杜氏研究―魏晉南北朝士族門閥個案研究之二。許昌師專學報,1993(3),17-25。
  73. 蕭耦(1955)。東晉末年的孫恩盧循起義。文史哲,1955(12),31-42。
  74. 韓樹峰(1996)。河東裴氏南遷述論。中國史研究,1996(2),96-103。
  75. 羅新(1994)。青徐豪族與宋齊政治。原學,北京:
  76. 關治中、王克西(1988)。也論東晉末年孫恩集團的性質。西北大學學報,1988(4),103-108。
被引用次数
  1. 馮典章(2017)。未竟之業:宋少帝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8(2),17-42。
  2. 呂春盛(2015)。南朝時期「晚渡北人」的興衰及其原因。漢學研究,33(4),14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