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從中朝關係史看明清史研究的新面向-以《燕行錄》為中心
|
并列篇名
|
Discovering Ming-Qing History through Sino-Choson Studies: Focus on China Mission Record, 2000-2013
|
DOI
|
10.6243/BHR.2014.051.209
|
作者
|
吳政緯(Cheng-Wei Wu)
|
关键词
|
中朝關係史 ; 明清史研究 ; 《燕行錄》 ; 文化交流史 ; 域外漢籍 ; Sino-Choson History ; Ming-Qing Studies ; Yŏnhaengnok Yeon Rok Mission Record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istory ; Overseas Chinese Classics
|
期刊名称
|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51期(2014 / 06 / 01)
|
页次
|
209
-
24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近年來隨著《燕行錄全集》等域外漢文文獻的出版,以及諸多朝鮮史料數位化工程的成熟,為中朝關係史研究注入新動力,在議題的開展與史料的採摭上均有豐碩的斬獲。本文旨在從明清史的角度審視2000年以來中朝關係史研究的成果,省思中朝關係史的議題與發現,能夠帶給明清史研究哪些刺激與思考。因此,本文無意全面地介紹近年來中朝關係史的研究概況,僅就「文化交流」、「華夷思想」及「書籍傳播」三方面討論。筆者認為明清史與中朝關係史的研究之間尚缺乏充分的對話,期盼藉由中朝交流史中最具成績與潛力的三種議題出發,一方面檢視近十年以來中朝關係史研究的斬獲,一方面分析做為明清史研究者,如何援引相關研究成果,深入域外文獻之林。細察此三議題的發展,如文化交流從注重國交關係到微觀文人交往,華夷思想的討論經由中朝士人間的談話,尋繹出更複雜的 心態,藉由檢視中朝關係史研究的趨勢,探索明清史研究新貌。
|
英文摘要
|
So far the study of Sino-Choson Studies has been strangely neglected by Ming-Qing history researcher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tudies and digital engineering have been made on Sino-Choson history.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made on Sino-Choson studi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it could influence the studies of Ming-Qing histor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as an introduction of Sino-Choson studies and explored its future possibility in Ming-Qing studies. An exhaustive inspect of recent research achievement is not necessary in this article. This investigation would like to focus 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ua-Yi distinction", and "Books Currency". The purpose here is to explore a little further between "Ming-Qing" and "Sino-Choson" by these three issues. Taking a focus on recent survey on China Mission Record, the issue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taken some important steps in this direction. The researchers turned their attention from "national diplomacy" to "literati intercourse", and went deep into more complicated mentality of Sino-Choson literati. On the one hand, I will inspect the result of Sino-Choson studies since 2000, on the other hand reflection on some of these will make clear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Sino-Choson studies in Ming-Qing histor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甘懷真(2011)。從儒學在東亞到東亞儒學:東亞儒學研究計畫的省思。東亞觀念史集刊,1,381-400。
連結:
-
沈玉慧(2011)。清代朝鮮使節在北京的琉球情報收集。漢學研究,29(3),155-190。
連結:
-
沈玉慧(2012)。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朝鮮使節與安南、南掌、琉球三國人員於北京之交流。臺大歷史學報,50,109-153。
連結:
-
林麗月(2002)。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0,39-56。
連結:
-
張崑將(2009)。十六世紀末中韓使節關於陽明學的論辯及其意義─以許篈與袁黃為中心。台大文史哲學報,70,55-84。
連結:
-
裴英姬(2009)。《燕行錄》的研究史回顧(1933-2008)。臺大歷史學報,43,219-255。
連結:
-
羅樂然(2013)。清代朝鮮人西洋觀的形成─以洪大容燕行為研究中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0(1),299-345。
連結:
-
(1973).朝鮮王朝實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
(2011)。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
(1997).經國大典.首爾:首爾大學校奎章閣.
-
Struve, Lynn A.(ed.)(2005).Time, Temporality, and Imperial Transition: East Asia From Ming to Qing.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s Press.
-
大庭脩(1967)。江戶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吹田:關西大學出版部。
-
大庭脩(1984)。江戶時代における中國文化受容の硏究。京都:同朋舍。
-
夫馬進、伍躍譯(2010)。朝鮮燕行使與朝鮮通信使:使節視野中的中國.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夫馬進、伍躍譯(2008)。關於日本現存《燕行錄》的文獻整理。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3(3),15-20。
-
王汎森(2013)。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王汎森輯(1996)。史語所藏胡適與傅斯年來往函札。大陸雜誌,93(3),1-23。
-
王政堯(2004)。清史述得。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
王禹浪、程功、劉加明(2012)。近二十年中國《燕行錄》研究綜述。哈爾濱學院學報,33(11),1-12。
-
王振忠(2011)。朝鮮燕行使者與18世紀北京的琉璃廠。安徽史學,2011(5),13-29+116。
-
王振忠(2010)。朝鮮燕行使者所見18世紀之盛清社會─以李德懋的《入燕記》為例(上)。韓國研究論叢,22,60-85。
-
王振忠(2012)。朝鮮燕行使者所見18世紀之盛清社會─以李德懋的《入燕記》為例(下)。韓國研究論叢,24,340-357。
-
王振忠(2010)。18 世紀東亞海域國際交流中的風俗紀錄─兼論日、朝盛清時代中國的重新定位及其社會反響。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16。
-
王鍾翰輯錄(1979)。朝鮮《李朝實錄》中的女真史料選編。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
-
弘華文編(2010)。燕行錄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弘華文編(2013)。燕行錄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弘華文編(2012)。燕行錄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所(編)(2008).燕行錄選集.補遺.首爾:東國大學.
-
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編)(1962).燕行錄選集.首爾:成均館大學.
-
朱雲影(1981)。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朱鴻林(1988)。《王文成公全書》刊行與王陽明從祀爭議的意義。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
-
池內宏編(1975)。明代滿蒙史料:李朝實錄抄。臺北:文海出版社。
-
衣若芬(2010)。禮樂與女色:明代出使朝鮮文臣的「卻妓詩」及其影響。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北京:
-
衣若蘭(2013)。才女史評越扶桑:李晚芳《讀史管見》的出版與流傳。第9 屆文化交流史暨輔大歷史學系在台50 周年:傳承與涵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二》,臺北:
-
吳相湘(1955)。李朝實錄對於明清史研究之貢獻。中韓文化論集,臺北:
-
吳晗輯(1980)。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
李元淳(1997)。朝中圖書交流瞥見。韓國研究論叢,1997(3),245-272。
-
李花子(2006)。清朝與朝鮮關係史研究:以越境交涉為中心。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
-
李新峰(2003)。明前期赴朝鮮使臣叢考。明清論叢,4,91-104。
-
李奭學(2005)。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杜宏剛編(2006)。韓國文集中的明代史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杜宏剛編(2008)。韓國文集中的清代史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杜慧月(2010)。明代文臣出使朝鮮與《皇華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林基中(編)(2008).燕行錄續集.首爾:尚書院.
-
林基中(編)(2001).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
-
林基中(編),夫馬進(編)(2001).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
-
林基中、王永一譯(2009)。《燕行錄》的傳承。中國邊政,180,27-38。
-
河惠丁(2011)。韓國漢學文獻收藏及資料庫介紹。漢學研究通訊,30(2),31-39。
-
洪大容、李德懋、鄺健行點校(2010)。乾淨衕筆談.清脾錄─朝鮮人著作兩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范金民(2004)。朝鮮人眼中的中國運河風情─以崔溥《漂海錄》為中心。歷史地理,2004(20),21-60。
-
范金民(2010)。縹囊緗帙:清代前期江南書籍的日本銷場。史林,2010(1),75-88。
-
范金民、羅曉翔(2009)。朝鮮人眼中的清中期中國風情─以崔斗灿《乘槎錄》為中心。史學集刊,2009(5),56-64。
-
孫衛國(2007)。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北京:商務印書館。
-
孫衛國(2009)。明清時期中國史學對朝鮮的影響─兼論兩國學術交流與海外漢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孫衛國(2002)。《朝天錄》與《燕行錄》─朝鮮使臣的中國使行紀錄。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1),74-80。
-
孫衛國(2010)。朝鮮王朝關王廟創建本末與關王崇拜之演變。東疆學刊,27(2),1-13。
-
孫衛國(2002)。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漢學研究,20(1),163-188。
-
徐東日(2010)。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以《燕行錄》《朝天錄》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
-
殷夢霞選編、于浩選編(2003)。使朝鮮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真柳誠(2002)。日本江戶時期傳入的中國醫書及其和刻。中國科技史料,23(3),232-254。
-
真柳誠(2010)。中日韓越古醫籍數據的比較研究。中國科技史雜誌,31(3),243-256。
-
崔溶澈(2011)。韓國所藏明代小說的概況及其特徵。第一屆東亞漢文文獻整理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張升(2007)。朝鮮文獻與四庫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7(1),182-189。
-
張存武(1987)。清代中國對朝鮮文化之影響。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臺北:
-
張存武(1967)。介紹一部中韓關係新史料─《燕行錄選集》。思與言,4(5),41-42。
-
張存武(1978)。清韓宗藩貿易1637-189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伯偉編(2004)。朝鮮時代書目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
張春海(2010)。試論朝鮮王朝後期《大明律》之地位。韓國學論文集,2010(19),61-73。
-
曹婷婷(2004)。《皇華集》─中朝文化交往的歷史見證。韓國學論文集,2004(12),25-40。
-
陳尚勝(2009)。近16 年來中國學術界關於清朝與朝鮮關係史研究述評。當代韓國,2009(3),80-92。
-
陸小燕、葉少飛(2013)。萬曆二十五年朝鮮安南使臣詩文問答析論。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北京:
-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大東文化研究院編(2011)。韓國漢文燕行文獻選編。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馮爾康(1991)。朝鮮大報壇述論─中朝關係和中國文化傳播的一個側面研究。韓國學報,10,121-143。
-
黃仁宇(1999)。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文化。
-
黃俊傑(2010)。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黃普基(2012)。從「遼燕舊界」到「華夷大界」─朝鮮人筆下的山海關意象。清史研究,2012(4),28-36。
-
楊雨蕾(2011)。燕行與中朝文化關係。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葉泉宏(1991)。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葛兆光(2006)。鄰居家裡的陌生人─清中葉朝鮮使者眼中北京的西洋傳教士。中國文化研究,2006(夏之卷),1-11。
-
葛兆光(2011)。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葛兆光(2005)。大明衣冠今何在。史學月刊,2005(10),41-48。
-
葛兆光(2012)。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續編。北京:三聯書店。
-
葛兆光(2006)。想像異域悲情─朝鮮使者關於季文蘭題詩的兩百年遐想。中國文化,2006(22),138-145。
-
葛兆光(2010)。「不意於胡京復見漢威儀」─清代道光年間朝鮮使者對北京演戲的觀察與想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7(1),84-92。
-
葛兆光(2006)。從「朝天」到「燕行」─17 世紀中葉後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解體。中華文史論叢,81,29-58。
-
葛兆光(2008)。攬鏡自鑑─關於朝鮮、日本文獻中的近世中國史料及其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9。
-
葛兆光(2007)。預流、立場與方法─追尋文史研究的新視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14。
-
葛兆光(2012)。清代學術史與思想史的再認識。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1),8-22。
-
葛兆光(2012)。朝貢、禮儀與衣冠─從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國王熱河祝壽及請改易服色說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11。
-
조규익 외(엮음)(2006).연행록연구총서.서울:???.
-
廖肇亨(2011)。從「搜奇獵異」到「休明之化」─由朱之藩看晚明中韓使節文化書寫的世界圖像。漢學研究,29(2),53-80。
-
漆永祥(2012)。關於《燕行錄全集》之輯補與新編。文獻,2012(4),149-157。
-
裴英姬(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趙季輯校(2013)。足本皇華集。北京:鳳凰出版社。
-
최소자(2008).“燕行錄”연구를 위한 제언.명청사연구,30,1-11.
-
최소자.歷史資料로서의燕行錄.2012 년 동아시아의 소통과 교류국제학술대회
-
謝國禎(2000)。明清史談叢。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
羅樂然(2013)。乾隆禁教期的耶穌會士在華活動─以劉松齡為研究中心。中國史研究,82,93-114。
-
譚妮如(2011)。李基憲《燕行錄》中之清代中國形象。漢學研究集刊,12,133-164。
-
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中心編、出版博物館編(2011)。印刷出版與知識環流:十六世紀以後的東亞,上海:
|
被引用次数
|
-
羅樂然(2014)。漢語與事大─從朝鮮的漢語翻譯人材培訓看其對明政策的轉變。漢學研究集刊,19,109-136。
-
羅樂然(2016)。東亞文化圈視野下朝鮮後期對澳門的認知。成大歷史學報,50,1-36。
-
王一樵(2016)。近二十年明清書籍、印刷與出版文化相關研究成果評述。明代研究,26,165-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