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尋找失落的戀人-臺灣電影中的日本印象

并列篇名

Finding the Lost Lover: Japa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Cinema

DOI

10.6243/BHR.2014.051.087

作者

莊佳穎(Yin-C. Chuang)

关键词

臺灣電影 ; 日本性 ; 臺灣性 ; 《海角七號》 ; 《一八九五》 ; Taiwan Cinema ; Japaneseness ; Taiwaneseness ; Cape No. 7 ; 1895 in Formosa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1期(2014 / 06 / 01)

页次

87 - 1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兩部在2008年上映並獲得票房佳績的電影《海角七號》和《一八九五》為例,探討「日本」如何在當代臺灣電影中被想像和再現為一個對著臺灣絮語、不停回眸、既親密又疏離的戀人姿態, 形構了電影中的「臺灣」,並凝聚臺灣認同。全文將沿著以下幾個脈絡展開:(一)日本從過去到現在,在臺灣社會的永恆存在,及其在當代臺灣社會觀看自我、書寫自我、定位自我的過程中所占有的位置。(二)透過對於這兩部電影的閱讀,討論2000年後臺灣當代電影之中,借用大量日本文化元素所形構的「日式」風格和「日本味」(Japanese flavour)。(三)將這兩部電影放在全球化流行文化商品流通的架構下,描繪臺灣電影中的「日本」和「臺灣」,如何在電影文本、電影產製者和電影消費者之間建造了一個對於臺灣歷史的集體想像,建構了臺灣認同。(四)重新審視在當代消費情境內裡,臺灣認同內容物中的「日本」,以提供「臺灣性」多重面貌中,一個從「日本性」折射而來的面向。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Japan is imagined and re-presented in contemporary Taiwan cinema 126 , that is, how Taiwan's film makers appropriate the voices and images of Japan and re-construct the 'Taiwanised' Japaneseness, and how this simulated Japaneseness consequently helps build Taiwanese identity. To illustrate my argument, I would particularly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Wei Te-Sheng's Cape No. 7 and Hung Chih-Yu's 1895 in Formosa, both released in 2008. Japan, as one of Taiwan's most significant 'others', has always been a great influence over Taiwa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by means of the colonial rule from 1895 to 1945, followed by the economic invasion of exported goods and then the invasion of popular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Today, the penetration of Japaneseness into Taiwan has transformed itself from merely an economic power or imported culture, to a self-renewed and self-proliferating part of Taiwanese society. Both Cape No. 7 and 1895 in Formosa represent Japan as a lost lover of Taiwan, and are thus good examples for me to discuss how 'Japanese flavour' is heavily appropriated and refashioned by Taiwan's filmmakers. I will discuss 'the Japan' represented in these two films to investigate how contemporary Taiwan cinema uses this simulated Japaneseness to build Taiwanese identity, and to help distinguish Taiwan from other cultur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Chang, Ivy I-chu(2010).The Colonial Reminiscence, Japanophilia Trend, and Taiwanese Grassroots Imagination in Cape No. 7..Concentric,36(1),79-117.
    連結:
  2. 李明璁(2009)。去/再領域化的西門町:「擬東京」消費地景的想像與建構。文化研究,9,119-163。
    連結:
  3. 林東泰(2011)。電視新聞敘事結構初探。新聞學研究,108,225-264。
    連結:
  4. 邱貴芬(2003)。尋找「臺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激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4),45-65。
    連結:
  5. 張小虹(2006)。我們都似臺灣人。中外文學,35(6),85-134。
    連結:
  6. 黃惠禎(2010)。母土與父國:李喬《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電影改編的認同差異。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0,183-210。
    連結:
  7. 趙庭輝(2006)。偶像劇《流星花園》的文本分析:青少年次文化的建構與再現。藝術學報,78,101-123。
    連結:
  8. 蔡如音(2005)。全球化/殖民亞洲的跨國明星論:媒介文化生產關係中的金城武。中外文學,34(1),67-88。
    連結:
  9. Yrleu,〈超級超級大獨家!駱集益《1945》創作過程自述〉,《靈魂、夢與時空的探險》,2008 年10 月8 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yrleu/10103061(查詢時間:2009 年6 月10 日)
  10. 朱仕強,〈海角七號的國境之南是不是日本的國境之南?〉,《NOWnews 今日新聞網》,2008 年12 月2 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8/12/02/91-2373940.htm(查詢時間:2010 年10 月25 日)
  11. 莊佳穎,〈莊佳穎:「純真」的奧義—讀電影KANO〉,《新頭殼》,2014年3 月7 日,取自:http://newtalk.tw/news/2014/ 03/07/45016.html(查詢時間:2013 年3 月8 日)
  12. 陳宜中,〈《海角七號》的台日苦戀〉,《中國時報》,2008 年10 月9 日,A22 版
  13. 林萬億,陳宜中,〈社會探索—關心海角鄉土 否則它會消失〉,《中國時報》,2008 年10 月8 日,A12 版
  14. 日本交流協會,〈第四回臺灣民眾對日本觀感之調查(2012 年度)〉,2013年, 取自: http://www.koryu.or.jp/taipei-tw/ez3_contents.nsf/all/78FBC656E27E6B0F49257B97003A351C?OpenDocument(查詢時間:2013 年9 月10 日)
  15. 洪敏祥、楊景婷,〈《艋舺》吸2.6 億名利雙收〉,《蘋果日報(網路版)》,2010年7月28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669557/IssueID/20100718,查詢時間:2010 年9 月1 日)
  16. 海角七號製作團隊,《海角七號》官方部落格,2008 年5 月8 日,取自:cope7.pixnet.net/blog(查詢時間:2008 年10 月28 日)
  17. Crude,〈年少的麗日—《藍色大門》〉,《雲和山的彼端》,2009 年11 月6 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crude/26814327(查詢時間:2010 年10 月1 日)
  18. 魏明亮,〈會長的話〉,《休士頓客家會》,2009 年01 月10 日,取自:http: //www.hakkahouston.org(查詢時間:2009 年7 月20 日)
  19. 林泉忠,〈欲走還留的「去邊陲化」意象?—解讀《海角七號》中的「國境之南」語境〉,林泉忠的博客2008 年12 月12 日,網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16667.html(查詢時間:2010 年10月1 日)
  20. Blue 1989,〈海角七號:情書完全攻略(更新版)〉,《愛護你的膝關節》2008 年8 月31 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blue1989(查詢時間:2010 年10 月1 日)
  21. 蔡佩伶。〈1895 導演洪智育男主角溫昇豪專訪〉,《佩伶愛漂漂》,2008年11月18日,取自:http://beautyfmtv.pixnet.net/blog/post/22472915(查詢時間: 2009 年7 月20 日)
  22. Winnie,〈《海角七號》七封情書中日文篇〉,《Winnie@ Lonely Planet》,2008 年10 月25 日,取自:http://brezel.pixnet.net/blog/ post/21758520(查詢時間:2010 年10 月23 日)
  23. Cinema,〈海角七號〉,《八又幾分之幾的影思》,2010 年3 月31 日,取自:http://blog.yam.com/cinema/article/28049852(查詢時間:2010 年10 月29 日)
  24. 莊佳穎,〈葉天倫訪談記錄〉,2011 年8 月20 日,未刊稿。
  25. 莊佳穎,〈焦點團體B-2 訪談記錄〉,2010 年1 月8 日 ,未刊稿。
  26. 莊佳穎,〈焦點團體C-3 訪談記錄〉,2011 年3 月16 日,未刊稿。
  27. 中文電影資料庫編輯小組,〈洪智育〉,《中文電影資料庫》,2000 年,取自:http://www.dianying.com/ft/person/HongZhiyu/profile(查詢時間:2009 年7 月12 日)。
  28. Jilltsou(吉兒),〈《一八九五》電影觀後感〉,《小貓飛天BraNch》,2008年11 月,取自:http://blog.xuite.net/jilltsou/blog/20633297(查詢時間:2013 年9 月30 日)
  29. Ryan,〈後海角年代的另一種可能性略談新世代臺灣導演(下)〉,《臺灣電影筆記》,2010 年,取自: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2838,c303-1.php(查詢時間:2010 年11 月12 日)
  30. 林肇華,〈用心打造「捨不得打瞌睡的音樂會」!〉,《歌鄉親子名曲音樂會宣傳稿》,臺北:故鄉室內樂團,2009。
  31. 中孝介,〈各自遠颺〉,《海角七號官方部落格》,2008 年7 月3 日,取自:http: //cape7.pixnet.net/blog/post /19439893(查詢時間:2010 年9月28 日)
  32. 石計生,〈海角七號與其他〉,《後石器時代》,2008 年10 月20 日,取自:http://www.cstone.idv.tw/entry/Untitled1010(查詢時間:2010 年10 月27 日)
  33. 曾柏文,〈KANO 熱血野球外的歷史扣問(上):殖民現代性的人本辯證〉,《聯合新聞網》,2014 年3 月3 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news/ storypage.jsp?f_ART_ID=501688(查詢時間:2013 年3月8 日)。
  34. 許介麟,〈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聯合報》,2008 年9 月25 日,A15 版
  35. Wisely,〈【電影】海角七號:CAPE NO. 7〉,《Wisely 的拍拍照.寫寫字》,2008 年8 月25 日,取自:http://wiselyview.net/blog/read-1445.html(查詢時間:2010 年10 月24 日)
  36. 陳柏年,〈臺灣史上最大戰役《一八九五》再掀啟思〉,《新紀元》,2008 年12 月25 日,取自:http://mag.epochtimes.com/104/5784.htm(查詢時間:2009 年6 月5 日)
  37. 莊佳穎,〈焦點團體X-4 訪談記錄〉,2012 年3 月8 日,未刊稿。
  38. 詹淑雲,〈一八九五〉,《客家新聞雜誌》,2008 年11 月5 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hakkaweekly/archives/8455469.html ( 查詢時間:2009 年6 月4 日)。
  39. 藍祖蔚,〈《星期專訪》魏德聖︰海角七號 看見國片的彩虹〉,《自由時報電子報( 網路版)》,2008 年9 月15 日, 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15/today-life9.htm(查詢時間:2010 年9 月11 日)
  40. 魏德聖,《海角七號》DVD,臺北:得利影視,2008
  41. 郭子祥,〈想我那海角七號家園〉,《中國時報》,2008 年10 月7 日,A10版
  42. 舒國治,〈為什麼全臺灣瘋《海角七號》?〉,《聯合報》,2008 年10 月1日,A4 版
  43. 莊佳穎,〈焦點團體A-5 訪談記錄〉,2009 年10 月28 日,未刊稿。
  44. 莊佳穎,〈焦點團體X-3 訪談記錄〉,2012 年4 月26 日,未刊稿。
  45. 維基百科編者,〈海角七號〉,《Wikipedia, 自由的百科全書》,2008 年8 月17 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B7%E8%A7%92%E4%B8%83%E8%99%9F&oldid=10909083(查詢時間:2009 年8 月25 日)
  46.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一八九五」—第一部客家史詩電影開麥拉!〉,《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 年,取自: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9383&ctNode=308&mp=307(查詢時間:2009 年8 月25 日)
  47. 天江喜久,〈執迷抑或夢醒的記憶?在今天的臺灣重新發現「日本」〉,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演講,2010 年11 月24 日。
  48. 洪智育,《一八九五》DVD,臺北:新鶴鳴,2009
  49. Appadurai, Arjun(1996).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Minneapolis: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50. Baudrillard, Jean(1993).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London:Sage.
  51. Bhabha, Homi(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
  52. 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trans.)(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3. Castells, Manuel(1996).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Oxford:Blackwell.
  54. Chatman, Seymour(1978).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55. Chatman, Seymour(1990).Coming to Terms: The Rhetoric of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56. Chen, Ru-Shou Robert(2012).Study of Mon-ga as a Japanized YA movie.Asian Cinema Studies Society Conference,HK:
  57. Chen, Wei-Pin(2012).Images of Japaneseness in gangster movies from Taiwan and Hong Kong.Asian Cinema Studies Society Conference,HK:
  58. Ching, Leo T.S.(2001).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9. Chu, Yu-An(2012).Cross-cultural explanation and reception of Mon-ga in Japan.Asian Cinema Studies Society Conference,HK:
  60. Chuang, Yin C.(2012).Mon-ga as Grounded Japaneseness-Japan in Taiwan's Contemporary Cinema.Asian Cinema Studies Society Conference,HK:
  61. Chuang, Yin C.(2010).Divorcing China-The Swing from the Patrilineal Genealogy of China to the Matrilineal Genealogy of Taiwan in Taiwan's National Imagination.International Workshop: "Whither Taiwanization?" State, Societ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New Era,Tainan, Taiwan:
  62. Edensor, Tim(2002).National Identity, Popular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Oxford:Berg.
  63. Gramsci, Antonio,Hoare, Quintin(ed. trans.),Smith, Geoffrey Nowell(ed. trans.)(1971).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64. Hjelmslev, L.(1969).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Language.Madison:Wisconsin University Press.
  65. Ku, Ming-chun(2000).Ramen in Taiwan: Transnational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Reflections on Theories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Remapping Taiwan: Histories and Cultur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Fifth Annu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ies and Culture of Taiwan
  66. Löfgren, O.(1999).On Holiday: a History of Vacationin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67. Lotman, Yuri,Shukman, Ann(Trans.)(1990).The Universe of the Mind: A Semiotic Theory of Cultur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8. Maffesoli, M.(1996).The Time of Tribes: the Decline of Individualism in Mass Society.London:Sage.
  69. Meyer, Michael(1974).On Translating Plays.20th Century Studies,74,3.
  70. Miller, T.(ed.),Stam, R.(ed.)(1999).A Companion to Film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71. Newmark, Peter(1988).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 Hall.
  72. Poster, Mark(ed.)(1988).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3. Storey, John(1999).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London:Arnold.
  74. 王萬睿(2010)。「客家電影」如何可能?從客家文化的在地實踐到文化創意產業的初步嘗試。2010 年文化研究學會研討會
  75. 田澤編輯部(2009)。白袍下的文學奇才:森鷗外。臺北:田澤文化。
  76. 白詩瑜(2010)。一個漫畫多個版本—從電視劇《流星花園》看全球在地化。2010 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77. 吳叡人(2009)。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6(3),133-163。
  78. 李明璁(2004)。「親日」的情感結構,與「哈日」的主體—一個跨世代認同政治的考察。2004 年會暨研討會
  79. 李登輝、小林よしのり(2001)。李登輝學校の教え。東京:小學館。
  80. 汪宏倫(2010)。臺灣的日本症候群:解題。思想,14,35-37。
  81. 阮婓娜、吳佩珍譯(2010)。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臺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臺北:麥田。
  82. 林東泰(2009)。新聞敘事結構有兩種:話語結構與故事結構。2009 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83. 林泉忠(2010)。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思想,14,139-162。
  84. 邱貴芬(1992)。「咱攏是臺灣人」:答廖朝陽有關臺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中外文學,21(3),29-42。
  85. 邱貴芬(1995)。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可混為一談。中外文學,24(5),125-127。
  86. 邱貴芬(1995)。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臺灣身分/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11),141-147。
  87. 島田謹二(1995)。華麗島文學志─日本詩人臺灣體驗。東京:明治書院。
  88. 格雷安.葛林、盧玉譯(2001)。愛情的盡頭。臺北:時報。
  89. 翁嘉銘(2003)。音樂哈日—日本新殖民的臺灣流行文化世代。新臺灣,360
  90. 荊子馨、鄭力軒譯(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
  91. 張玉佩(2009)。魯蠻與兔肥:解構客家電影的符號意象。2009 年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研討會
  92. 張國慶(1995)。追尋「臺灣意識」的定位:透視〈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之迷思。中外文學,23(10),127-133。
  93. 莊佳穎(2012)。再/誤現1895—臺灣史詩的文學創作、電影產製與消費。臺灣學誌,5,85-110。
  94. 陳芳明(1995)。百年來的臺灣文學與臺灣風格:臺灣新文學運動史導論。中外文學,23(9),44-55。
  95. 陳昭瑛(1995)。追尋「臺灣人」的定義:敬答廖朝陽、張國慶兩位先生。中外文學,23(11),136-140。
  96. 陳昭瑛(1995)。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9),6-43。
  97. 陳儒修(2013)。穿越幽暗鏡界—臺灣電影百年思考。臺北:書林。
  98. 廖咸浩(1995)。超越國族:為什麼要談認同?。中外文學,24(4),61-76。
  99. 廖咸浩(1996)。本來無民族,何處找敵人?:勉廖朝陽「不懼和解、無需民族」。中外文學,24(12),143-155。
  100. 廖炳惠(2000)。臺灣流行文化批判。當代,149,76-95。
  101. 廖炳惠(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
  102. 廖朝陽(1995)。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23(10),102-126。
  103. 廖朝陽(1992)。評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3),43-46。
  104. 廖朝陽(1995)。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23(12),105-109。
  105. 廖朝陽(1992)。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臺灣文化。中外文學,21(3),48-58。
  106. 劉仰芳(2009)。既熟悉又疏離的國族想像與認同—從「海角七号」看臺灣七年級生心中的「臺灣味」。2009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107. 蔡佳惠(2010)。從記錄片《我們》看六七年級的世代認同。2010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108. 鄭凱同(2003)。什麼是「台」?臺灣文化圖像中的模糊地帶。當代,195,61-79。
  109. 羅蘭.巴特、汪耀進譯、武佩榮譯(1994)。戀人絮語。臺北:桂冠。
被引用次数
  1. 江美萱(2016)。後現代時空與歷史書寫《海角七號》中的懷舊與歸鄉。中外文學,45(3),99-123。
  2. 謝惠貞(2016)。互相註解、補完的異語世界─論東山彰良《流》中的文化翻譯。臺灣文學學報,29,111-146。
  3. 莊佳穎(2020)。「讓世界看見台灣」?「2017台北世大運」論述中的自我與他者。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6(3),107-153。
  4. (2022)。理解「可愛」文化在臺灣。臺灣學研究,28,95-136。
  5. (2024)。《海角七號》的烏托邦:轉化、追憶與共同體的想望。中正漢學研究,43,1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