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繙譯考試與清朝旗人的入仕選擇

并列篇名

Imperial Translation Examinations and the Way to Governmental Officials of the Bannermen in the Ch'ing Dynasty

DOI

10.6243/BHR.2014.052.095

作者

葉高樹(Kao-Shu Yeh)

关键词

繙譯考試 ; 滿文 ; 旗人 ; 筆帖式 ; 八旗學校 ; translation examinations ; Manchu ; bannermen ; bithesi ; bannermen's school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2期(2014 / 12 / 01)

页次

95 - 1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朝日常公文行政呈現多元文字並行的特色,文書繙譯工作的順利進行,是確保國政正常運作的重要環節,其中又以清、漢文和清、蒙文的繙譯最為重要。這類工作專任旗人,國家為甄選繙譯人才,設有部院衙門的晉用考試,以及授予功名的繙譯科考,可統稱為繙譯考試。旗人投身繙譯考試,須先驗看馬、步射,通過後方准入場,因此不僅要擁有兼通兩種語文的能力,還須具備良好的騎射技能,始能脫穎而出。在國家政策保護下,旗人享有種種特權,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的確有部分旗人昧於現實,依舊沉溺在昔日榮景,但是有更多的旗人面對家庭生計陷入困難,並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繙譯考試便成為旗人社會向上流動的重要選擇。一般認為,清中期以後,旗人清語、騎射的能力每況愈下,不免令人質疑以繙譯取士、用人辦法的施行,不過是徒具形式而已。然而,官僚系統始終編制有專責繙譯的職缺,文書繙譯的工作也持續進行,所以問題的關鍵當在制度的設計是否能對旗人產生誘因,以及旗人任職的動機和意願。因此,本文擬以繙譯考試為例,從國家、家庭、個人三方面,探討清語、騎射能力的保持與旗人出路的關係。

英文摘要

In the Ch'ing Dynasty, official documents were written in multi-languages. Translation work hence became the key link to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al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translations from Manchu to Chinese and Mongolian. This job was exclusively assigned to the bannermen. To select talented translators, the Ch'ing government would held the recruiting exam and the translation test, which could be termed as the imperial translation examinations. Before entering the examination hall, a bannerman mustfirstly pass the test on archery. Therefore, a potential examinee should have good calibers for both languages and archery.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 bannermen enjoyed various privileges; however, as time went by, some bannermen, ignoring the social reality, indulged themselves in bygone glories, while others tried to look for solution to the predicaments of lives. Joining the imperial translation examinations turned out to be a crucial choi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status among the bannermen. In general, while the bannermen's abilities in Manchu language and archery had deteriorated since the mid-Ch'ing Dynasty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the method to recruit governmental officials through the imperial translation examinations was frequently criticized as a mere formality. However, since the vacancy of the governmental position of professional translator persisted and the translation work still needed, the real problem consisted rather in whether th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translation job could be an incentive to the bannermen's career pursuits.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utilize the imperial translation examination as an example to illumin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anchu language, efficiency in archery and the bannermen's care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葉高樹(2013)。清朝的繙譯科考制度。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9,47-136。
    連結:
  2. 葉高樹(2012)。清朝的旗學與旗人的繙譯教育。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8,71-154。
    連結:
  3.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5. (2001)。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6.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7.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8. 《翻譯考試題》,清刻本,東京:東洋文庫藏。
  9.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0.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攝製,《清代譜牒檔案(B字號).縮影資料.內閣繙譯鄉試題名錄》,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1983。
  1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9. (1999)。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攝製,《清代譜牒檔案(B字號).縮影資料.內閣會試題名錄》,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1983。
  2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清允祿監修(1995)。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24. 清伊桑阿纂修(1993)。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25. 清托津(1991)。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26. 清托津纂(1991)。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27. 清松筠穆齊賢記、趙令志譯、關康譯(2011)。閑窗錄夢譯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8. 清昭槤(1997)。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
  29. 清國子監纂輯(1989)。欽定國子監則例。臺北:文海出版社。
  30. 清國史館編(1991)。滿洲名臣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31. 清清高宗(1993)。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2. 清陳康祺(1997)。郎潛紀聞.初筆。北京:中華書局。
  33. 清鄂爾泰修(1986)。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34. 清福格(1997)。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35. 清震鈞(1968)。天咫偶聞。臺北:文海出版社。
  3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8)。清初編審八旗男丁滿文檔案選譯。歷史檔案,1988(4),10-13。
  3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8)。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
  4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1998)。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
  41. 王鍾翰點校(1987)。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
  42. 安雙成(1991)。清代養育兵的初建。歷史檔案,1991(4),87-89。
  43. 定宜庄(2003)。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44. 郗鵬(2006)。清代八旗官學教師述評。東北史地,2006(5),59-63。
  4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0)。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6. 張杰(1994)。清初招撫新滿洲述略。清史研究,1994(1),23-30。
  47. 張杰(2003)。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8. 莊吉發(1977)。清世宗與辦理軍機處的設立。食貨月刊,6(12),666-671。
  49. 陳文石(1991)。清代的筆帖式。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
  50. 喬治忠(1994)。清朝官方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51. 趙爾巽(1998)。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52. 劉小萌(1998)。滿族的社會與生活。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53. 劉小萌(2008)。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4. 劉小萌(1987)。關於清代「新滿洲」的幾個問題。滿族研究,1987(3),26-32。
  55. 滕紹箴(1989)。清代八旗子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56. 韓曉潔(2009)。清代滿人入仕及遷轉途徑考。滿族研究,2009(4),61-66。
  57. 關康(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58. 關康(2010)。《閒窗錄夢》作者考。滿語研究,2010(1),72-80。
被引用次数
  1. 杜祐寧(2016)。同場一例:科舉制度與清朝旗人的仕途。政大史粹,30,1-54。
  2. 劉世珣(2016)。清代的旗人督撫。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6,1-56。
  3. 吳政緯(2020)。論燕行文獻的特性與價值-以清書、清語與滿漢關係為中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7(1),5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