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南陳德聚堂「翰藻生華」匾內容考辨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Inscribed Board Placed in the "Tik-Tsu Hall" (德聚堂) at Tainan

DOI

10.6243/BHR.2016.055.103

作者

張伯宇(Po-Yu Chang);蔡米虹(Mi-Hung Tsai)

关键词

臺南 ; 陳德聚堂 ; 陳璸 ; 生員 ; 「翰藻生華」匾 ; Tainan ; Tik-Tsu Hall (Chen's Ancestral Shrine) ; Chen Bin ; Official Student ; Inscribed Board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5期(2016 / 06 / 01)

页次

103 - 1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懸掛於臺南陳德聚堂的「翰藻生華」匾據傳為康熙朝晚年之物,然觀其款識內容卻發現存有訛誤或未能相互符應的問題。本文使用族譜、傳記、地方志書、古碑匾等史料與相關研究文獻,透過對關係人生平經歷、匾額款識形制、清代考試與職官制度、陳德聚堂沿革等面向的梳理,檢視今日該匾內容所呈現或衍生的若干問題,並嘗試進行考辨。結果顯示,下大埕霞藔陳氏九世裔孫陳焜於康熙五十四年由附生捐貲取得例貢生銜的史證較強,「翰藻生華」匾極可能緣自陳焜取得貢生身分前,在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二年間中式生員,臺廈道陳璸為其所立,故陳德聚堂於康熙三十二年因陳焜中式而重修之說有待商榷。該匾的款識錯誤至遲出現於日治後期,上款臺灣廈門道冠銜之訛,乃係將乾隆五十三年後臺灣道員加授「按察使」銜的例制錯置於康熙朝;而議敘之異,可能誤仿自他處碑匾;下款癸酉年中貢之說,除家譜記載陳焜的貢生類別未符實外,當是日治昭和八年癸酉歲次陳德聚堂整修完竣,匾額尾款加落重修時間,受到陳焜得中功名與重修宗祠間關連密切的流傳說法影響,以致昭和八年至十五年的某次匾額修繕將之誤植而來。

英文摘要

It is said that the "Han-Tsao-Sheng-Hau" (翰藻生華)(meaning: striking literary grace in Chinese) inscribed board placed in Chen's ancestral shrine named "Tik-Tsu Hall" (德聚堂) at Tainan was made in the late Kangxi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We found out that some inconsistencies in the content of this inscribed board which should be examined carefully. Based on a critical analy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such as genealogy books, biographies, local records, old inscriptions and other inscribed boards, it is revealed that this inscribed board had been given to Chen Kun (陳焜), who was the ancestor of the clan of Chen and the owner of "Tik-Tsu Hall," at the time when he got the status of official student probably around the time from 1710 to 1713. This inscribed board was conferred by Chen Bin (陳璸) who was the inspector-general and education director of Taiwan at that time. We prove textually that the inconsistencies in the text were stemmed from the historical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mender as well as the misidentific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by the writer. Meanwhile, we suggest that those mistakes already existed at the latest in the lat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吳毓琪、施懿琳(2007)。康熙年間臺灣宦遊詩人的情志體驗探討。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9-33。
    連結:
  2. 西川滿,〈赤嵌記〉,《文藝臺灣》,1:6,臺北,1940.12,頁432-466
  3. (198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4. 不著撰人,《陳氏家譜》,臺南:陳昭宏、陳柾一、陳百棟收藏,未出版。
  5. 不著撰人,《漳州海澄陳氏世系》,臺南:陳百棟收藏,未出版。
  6.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6)。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7. 明楊英(1960)。從征實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明楊英、陳碧笙校註(1982)。先王實錄校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9.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註(1977)。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丁宗洛(1964)。陳清端公年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清王必昌輯(1958)。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2. 清王禮主修、清陳文達編纂(1961)。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 清余文儀修(1958)。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清李斗、汪北平點校、涂雨公點校(1997)。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馬齊修(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6. 清張玉書編纂、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2002)。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7. 清陳壽祺纂、清魏敬中纂(1958)。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8. 清鄂爾泰修(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劉良璧纂輯(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 清慶桂修(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1. 中華書局編(1996)。異苑;談藪。北京:中華書局。
  22. 中華書局編(2006)。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北京:中華書局。
  23.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編(2002)。古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4. 左松濤(2010)。清代生員的進學年齡。史學月刊,2010(1),42-50。
  25. 石弘毅(2008)。陳璸的文教治臺政策研究。2007 年南臺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高雄:
  26. 石暘睢(1956)。臺南市中、東、南三區的匾聯。臺南文化,5(2),49-68。
  27. 朱東安(1982)。關於清代的道和道員。近代史研究,14,178-210。
  28. 江樹生譯註(2011)。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1655-1662)。臺南:臺南市政府。
  29. 李中勇(2015)。清代行政官員獎勵漫談。中國檔案,2015(2),80-81。
  30. 李進益(2015)。陳璸仕宦臺灣期間的詩文探究。人文研究學報,49,17-27。
  31. 周宗盛編(1983)。實用國語辭典(修訂三版)。臺北:大林出版社。
  32. 周勇進(2012)。清代道員職銜考述。清史研究,2012(2),36-42。
  33. 林耀潾(1998)。陳璸的儒學思想與實踐─以臺灣縣及臺廈道任內為範圍的考察。孔孟學報,75,93-114。
  34. 洪素香(2015)。試由碑記探論陳璸對清代臺灣府縣學與書院之貢獻及影響─以《臺灣教育碑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為研究範圍。人文研究學報,49(1),27-47。
  35. 洪敏麟(1979)。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6. 郗鵬、張洪恩(2003)。漫談清代的國子監生。歷史教學,480,75-77。
  37. 張清芳(2015)。儒家知識份子理想與政府官員職責的較完美結合─評陳璸的臺灣文教實踐活動對今人的啟示。人文研究學報,49(1),19-26。
  38. 張煥庭編(1989)。教育辭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9. 陳慶煌(2015)。政存悲憫出良心─從陳璸詩文印證其落實廉政源自經明行修。人文研究學報,49(1),1-17。
  40. 傅朝卿、廖麗君(2000)。全臺首學─臺南市孔子廟。臺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41. 湯開建、蔣素芝(2003)。康熙後期陳璸治臺事蹟述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6),89-102。
  42. 黃秀政(1986)。清代臺灣循吏─陳璸。文史學報,16,117-129。
  43. 黃典權(1957)。霞藔陳氏家譜研究。臺灣文獻,8(1),9-20。
  44. 黃典權輯(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5. 黃華(2013)。古匾上承載的歷史信息。東方收藏,50,18-20。
  46. 黃新憲(1999)。閩臺科舉考試的歷史淵源。教育評論,1999(2),54-62。
  47. 黃靜宜、王明雪(1995)。臺南歷史散步。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8. 楊仁江(1994)。陳德聚堂調查研究與修護。臺南:臺南市政府。
  49. 楊仁江(2001)。陳德聚堂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南:臺南市政府。
  50. 楊芳(2013)。匾額文化的特徵與價值。東方收藏,50,10-13。
  51. 葉英(1980)。陳清端公(陳璸)別記。臺南文化,8,143-172。
  52. 臺南陳姓大宗祠德聚堂管理委員會編(2000)。三級古蹟臺南陳德聚堂。臺南:臺南陳姓大宗祠德聚堂管理委員會。
  53.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5)。臺灣史料集成提要(增訂本)。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5. 趙爾巽纂、國史館校註(1999)。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56. 劉海峰(2000)。科舉術語與「科舉學」的概念體系。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4,84-89。
  57. 劉濤(2010)。清代地方生員「入泮」述概。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3),59-62。
  58. 劉鐮力(1999)。清代學校及其考試制度。中國文化研究,25,63-68。
  59. 歐純純、田啟文(2009)。文學的歷史性、文化性與邏輯性─陳璸在臺求雨文學的三面觀照。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2,381-383+385-413。
  60. 潘朝陽編(2001)。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1. 蔣金星、蕭夫元(2005)。清代舉子中式的平均年齡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3),32-34。
  62. 蔡米虹、張伯宇(2016)。鄭氏武將陳澤晉任統領署先鋒右鎮總兵官之詮釋。臺灣史研究,23(1),1-34。
  63. 鄭喜夫輯錄、莊世宗輯錄(1988)。光復以前臺灣匾額輯錄。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64. 龍鳴編(2013)。仰望清端。香港:南方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