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族群關係與孫吳政權的成立

并列篇名

Ethnic Rela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Sun-Wu Regime

DOI

10.6243/BHR.201906_(61).0001

作者

呂春盛(Leu, Chuen-sheng)

关键词

孫吳政權 ; 淮泗集團 ; 江東大族 ; 山越 ; 族群關係 ; Sun-Wu Regime ; Huai Si Group ; Jiangdong Clans ; Shanyue ; Ethnic Relationships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1期(2019 / 06 / 01)

页次

1 - 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孫吳政權由富春豪強孫堅發跡,孫堅子孫策創建,再由孫策弟孫權確立。孫吳為六朝政權之首,魏晉南北朝南方政權之始,其特殊的歷史地位,不言可喻。學界關於孫吳政權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孫吳政權的性格,以及孫吳政權內部各派系的權力關係,鮮少從族群關係演變的角度來探討孫吳政權的成立問題。本文即試圖沿著孫氏勢力在江南的發展歷程,分析孫氏建國的基本武力,考察當時江南各族群勢力的關係演變,由此來探討孫吳政權的成立問題,或許對原本地方根基薄弱的孫氏,如何能夠在江南立國,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孫吳政權以淮泗集團為核心,其立足江東,難免要與江南各種勢力展開結盟或敵對關係,其中山越土著敵對態勢最為強烈,又常被外部勢力策動,充當內應,因而始終與孫吳政權處在敵對的狀態。江東大族起初也是站在孫吳政權的對立面,但為自身生存與家族發展,不得不由敵對、旁視而妥協,況且在族類歸屬上,相對於帶有濃厚異族色彩的山越,江北淮泗士人與江東大族同受儒學,文化傳統上同聲共氣,而江東大族與山越土著之間,長期在地方上有利害關係之矛盾衝突,在種種因素的加乘之下,以淮泗集團為核心的孫吳政權,乃採取結合江東大族打擊山越土著的策略,孫吳政權依此擴大其基層統治,並補充兵源與戶口,所謂「彊者為兵,羸者補戶」,而江東大族也因討伐山越,更加穩固其地方的實力與利益,遷官封侯,甚至逐漸進入權力核心,這種以淮泗集團結合江東大族打擊山越的族群政治格局,終孫權之世未有重大的變動。

英文摘要

The Wu State (222-280), also known as the Sun-Wu regime, was founded by Sun Quan (182-252), after his father Sun Jian (155-191) and his brother Sun Ce (175-200) had helped to lay its foundations. The regime is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not only because it is the first of the Six Dynasties (222-589), but also because it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420-589).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Sun-Wu regime has focused mainly on its more notabl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ynastic power struggles. By contrast,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ritical role by minor ethnic groups located both within and without the regime.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ethnic groups, known collectively as the Shanyue, helped to shape to formation of the Sun-Wu regime. It also looks at how the rulers of the Sun-Wu regime played the Shanyue and the Huai Si Group against one another as a way of consolidating their hold on pow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呂春盛(2005)。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3,3-16。
    連結:
  2. 魏斌(2009)。孫吳年號與符瑞問題。漢學研究,27(1),31-55。
    連結:
  3. (北齊)魏收(1974).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4. (宋)司馬光(1957).資治通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5. (南朝宋)范曄(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6.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7. (唐)姚思廉(1992).陳書.北京:中華書局.
  8. (唐)許嵩(1986).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9. (晉)陳壽(1959).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10. 大川富士夫(1987)。六朝江南の豪族社会。東京:雄山閣。
  11. 川本芳昭(1998)。六朝期における蛮の理解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山越.蛮漢融合の問題を中心として見た。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東京:
  12. 川勝義雄,徐谷芃(譯),李濟滄(譯)(2007).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尹韻公(1981)。從荊州爭奪戰看三國前期的外交鬥爭。文史哲,1981(5),37-42。
  14. 井上晃,〈三國時代の山越に就て〉,《史観》,17,東京,1938.10,頁 57-68。
  15. 方北辰(1991).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16. 方詩銘(1989)。孫堅軍事力量的形成壯大及其爭奪荊豫兩州的戰爭。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
  17. 方詩銘(1989)。「丹陽兵」與「東據吳會」─論丹陽郡在孫策平定江東戰爭中的地位。史林,1989(S1),16-22。
  18. 毛漢光(1988)。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
  19. 王令雲(2006)。鄭州,鄭州大學。
  20. 王永平(2005)。張昭政治地位的變遷及其與孫權衝突的原因。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
  21. 王永平(2005).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王永平(2005)。孫吳學術文化風尚考論。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
  23. 王永平(2005)。論孫權父子之「輕脫」。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
  24.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公司.
  25.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26. 王素,宋少華,羅新(1999)。長沙走馬樓簡牘整理的新收穫。文物,1999(5),26-44。
  27. 王霜媚(1980)。孫吳政權的成立與南北勢力的興替。食貨月刊(復刊),10(3),71-81。
  28. 田餘慶(2004).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9. 石井仁(1995)。孫吳政權の成立をめぐっる諸問題。東北大学東洋史論集,6,70-94。
  30. 朱子彥(2015)。漢晉之際質任現象綜論。歷史研究,2015(6),43-60。
  31. 何玆全(1984)。孫吳的兵制。中國史研究,1984(3),93-106。
  32. 何啟民(1978)。中古南方門第─吳郡朱張顧陸四姓之比較研究。中古門第論集,臺北:
  33. 呂思勉(1982).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呂春盛(2006)。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蠻」及其概念之演變。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
  35. 呂春盛(2001).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
  36. 呂錫生(1984)。山越在東吳立國中的作用。浙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3),63-68。
  37. 宋杰(1984)。漢末三國時期的「質任」制度。北京師院學報,1984(1),4-13。
  38. 周兆望(1992)。孫吳時期江西境內的山越及其對經濟開發的貢獻。爭鳴,1992(3),58-63。
  39. 施光明(1984)。山越非山民、宗部解。民族研究,1984(1),66-69。
  40. 柳瀨喜代志(1994)。吳王朝受命譚考。中国詩文論叢,13,29-31。
  41. 胡守為(1980)。山越與宗部。史學論文集,廣州:
  42. 唐長孺(1955)。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
  43. 宮川尚志(1964)。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京都:平楽寺書店。
  44. 晉文(2014)。晉文周瑜的家族與家庭。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1),4-7。
  45. 袁剛(1987)。孫吳鄱陽郡宗民暴動及其性質。文史哲,1984(4),54-58。
  46. 高亞偉(1953)。孫吳開闢蠻越考(下)。大陸雜誌,7(8),12-18。
  47. 高亞偉(1953)。孫吳開闢蠻越考(上)。大陸雜誌,7(7),13-18。
  48. 高敏(1998)。孫吳世襲領兵制度探討。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
  49. 高敏(1994)。試論孫吳建國過程中北方地主集團與江東地主集團之間的矛盾鬥爭。鄭州大學學報,1994(1),22-27。
  50. 張大可(1987)。略論三國形成時期的外交。學術月刊,1987(9),65-70。
  51. 張靖龍(2004).赤壁之戰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2. 張曉東(2007)。孫吳政權創建時期的孫氏族人。湖北社會科學,2007(12),112-114。
  53. 許倬雲(1982)。三國吳地的地方勢力。求古編,臺北:
  54. 陳連慶(1993).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55. 陶元珍,〈三國吳兵考〉,《燕京學報》,13,北京,1933.6,頁 49-87。
  56. 傅樂成(1977)。孫吳與山越之開發。漢唐史論集,臺北:
  57. 渡邊義浩(2007)。孫吳の正統性と國山碑。三国志研究,2,40-65。
  58. 渡邊義浩(2004)。三國政權の構造と「名士」。東京:汲古書院。
  59. 湯奇學(2014)。周瑜研究兩題。安徽史學,2014(4),157-160。
  60. 黃熾霖(2015).從中央武官之地域分佈及政治派系看孫吳政權的江東化.臺北:天空數位圖書公司.
  61. 黃熾霖(2012).從中央文官之地域分佈及政治派系看孫吳政權的江東化.臺北:天空數位圖書公司.
  62. 趙昆生(2003)。孫吳世襲領兵制研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18-22。
  63. 趙國華(2001)。三國時期的魏吳關係。中國古代史論集,武漢:
  64. 趙國華(2001)。三國時期的吳蜀關係。中國古代史論集,武漢:
  65. 劉淑芬(1992).六朝的域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6. 潘民中(1990)。曹魏對蜀吳夷陵之戰取觀望態度原因初探。許昌師專學報,1990(2),52-57。
  67. 魯西奇(2012).人群.聚落.地域社會: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68. 濱口重國(1966)。秦漢隋唐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69. 謝偉傑(2004)。孫吳「彈性外交」述論。漢學研究,22(1),21-45。
  70. 羅新(2002)。走馬樓吳簡中的建安紀年簡問題。文物,2002(10),92-95。
  71. 羅新(2009)。王化與山險─中古早期南方諸蠻歷史命運之概觀。歷史研究,2009(2),4-20。
  72. 關尾史郎(1993)。曹魏政權與山越。文史哲,1993(4),30-33。
  73. 顧江龍(2003)。北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