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輿圖所見地理環境變遷與地名沿革-以琿春河流域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Changes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oponyms as Revealed in the Maps of th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Hunchun River Basin

DOI

10.6243/BHR.201906_(61).0004

作者

莊聲(Zhuang, Sheng)

关键词

滿文 ; 輿圖 ; 琿春 ; 河流 ; Manchu ; Qing-dynasty maps ; cartography ; Hunchun River Basin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1期(2019 / 06 / 01)

页次

129 - 1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繪製全國輿圖肇始於康熙朝,當時完成的《皇輿全覽圖》是中外輿圖工作者共同實地測繪的成果,該圖除滿文以外,還有漢文和法文版。康熙朝以後,全國輿圖繪製工作並未中斷,不同時期繪製的輿圖對琿春河流域地理資訊的描繪都略有不同, 其中, 地名的增減部分是最引人矚目的,這種情況直到同治朝沒有出現大的變化。然而,光緒朝以後,這種情況就完全被打破, 原始地理資訊變得異常複雜, 甚至影響滿語文走向沒落。由此而帶來的文化衝突,是清朝主政者始料未及的,這種現象只能看作是一種時代變化的潮流。

英文摘要

The first territorial map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completed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Kangxi Emperor (reign: 1661-1772). The Kangxi Imperial Atlas of China (Huangyu quanlan tu) was an achievement involving the labors of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cartographers. It was published in Manchu, Chinese, and French versions. After Kangxi's reign, the practice of drawing territorial maps continued without pause. This paper examines territorial maps produce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with a focus on maps of the Hunchun River basin located in present-day Northeast China. Its most remarkable finding concerns place names: from the reign of Kangxi to that of Tongzhi (reign: 1861-1875), place names in the Hunchun River basin changed only slightly; but then, starting with the reign of the Guangxu Emperor (reign: 1875-1908), new place names begin to proliferate. These new place names are indicative of an influx of Han Chinese into the region, and suggest the decline of Manchu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resulting cultural conflicts and changes were events that could not have been foreseen by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李孝聰(2012)。記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測繪及其版本。故宮學術季刊,33(1),55-85。
    連結:
  2. (2003).大清一統輿圖.北京:中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3. 《皇朝中外壹統輿圖(大清一統輿圖)》,同治二年(1863)湖北撫署景桓樓印,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中外一統舆圖》,圖門江流域影印部分,見内藤湖南,《間島問題調査書第六/2》,收入《間島ノ版図ニ関シ清韓両国紛議一件/附属書(内藤虎次郎嘱託及調査報告)》,東京:日本外務省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蔵,參考代碼:B03041213900。
  6. 《吉林邊防境域圖》,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圖書館藏。
  7. 《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績輿圖》,據乾隆四十三年(1778)本複製,瀋陽:滿洲文化協會,1935。
  8. 《満洲文長白山図》,內藤湖南摹繪並轉寫地名,見内藤湖南,《間島問題調査書第六/2》,收入《間島ノ版図ニ関シ清韓両国紛議一件/附属書(内藤虎次郎嘱託及調査報告)》,東京:日本外務省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蔵,參考代碼:B03041213900。
  9. (2006).琿春副都統衙門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吉林俄韓交界形勢險要輿圖》,柏林: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編號:Hs.Or.753。
  12. 《吉林輿圖》,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13. 《滿漢合璧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康熙五十八年(1719)本銅版複製,京都:京都大學吉田南綜合圖書館藏,1929。
  14. Jean Baptiste Bourguignon d’Anville. Carte la plus Générale et qui comprend la Chine, la Tartarie Chinoise et le Tibet, 1737. Paris: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15. 《康熙皇輿全覽圖》,康熙六十年(1721)漢文木刻版,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16. 清.伊把漢、董秉忠等輯,孫成等纂,《盛京通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京都: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17. 清.托津等奉敕纂修,《欽定大清會典圖.嘉慶朝》,嘉慶戊寅年(1818)武英殿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18. 清.李桂林、顧雲總輯,《吉林通志》,光緒十七年(1891)刻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19. 清.達椿繕寫,《滿漢皇輿山河地名考》,乾隆庚辰年(1760)抄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20. 清.齊召南編錄,《水道提綱》,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傳經書屋藏板,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21. 清.蔣廷錫等奉敕撰,《大清一統志》,乾隆九年( 1744 )武英殿刊本,劍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22. 清.穆彰阿修,《嘉慶重修一統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23. (清)寶鋆(監修)(1987).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4. Cams, Mario(2014).The China Maps of Jean-Baptiste Bourguignon d’Anville: Origins and Supporting Networks.Imago Mundi,66(1),51-69.
  25. Du Halde, Jean-Baptiste. Descri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4 vols. Paris: P. G. Lemercier, 1735.
  26. Fuchs, Walter. Der Jesuiten-Atlas Der Kangshi-Zeit. Peking: Fu-Jen-Universität, 1943.
  27.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編),美國國會圖書館(編)(2014).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二版).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8. 今西春秋,〈內藤湖南編増補満洲写真帖〉,《東洋史研究》,1:1,京都:東洋史研究會,京都,1935.10,頁 47-56。
  29. 內藤湖南(1972)。內藤湖南全集(六)。東京:筑摩書房。
  30. 《満洲文盛京図》,內藤湖南摹繪,見内藤湖南,《間島問題調査書六/2》,收入《間島ノ版図ニ関シ清韓両国紛議一件/附属書(内藤虎次郎嘱託及調査報告)》,東京:日本外務省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蔵,參考代碼:B03041213900。
  31. 《満洲文盛京図》,內藤湖南摹繪並轉寫地名,見内藤湖南,《間島問題調査書六/2》,收入《間島ノ版図ニ関シ清韓両国紛議一件/附属書(内藤虎次郎嘱託及調査報告)》,東京:日本外務省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蔵,參考代碼:B03041213900。
  32. 日比野丈夫,〈地図に現れた後套水道の変遷〉,《東洋史研究》,4:4-5,京都,1939.6,頁 48-59。
  33.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2008).皇輿遐覽: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代彩繪地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4. 白鴻葉,李孝聰(2014).康熙朝《皇輿全覽圖》: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皇輿全覽圖.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35. 名和悦子(2012)。内藤湖南の国境領土論再考:二〇世紀初頭の清韓国境問題「間島問題」を通して。東京:汲古書院。
  36. 早坂信子(2006)。康熙銅版皇舆全覧図校本考察その 2。叡智の杜,3,14-20。
  37. 朱賽虹(2005)。從守望到會通:康熙和路易十四時期的中法科技文化交流。「太陽王」路易十四:法國凡爾賽宮藏珍集,北京:
  38. 李澍田(編)(1995).琿春史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39. 李興盛(編)(2006).會勘中俄水路邊界圖說(外十一種).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40. 汪前進(編),劉若芳(編)(2007).清廷三大實測全圖集.北京:外文出版社.
  41. 和田清,〈盛京吉林黑龙江等處标注戰績舆図について〉,收入《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績輿圖》,據乾隆四十三年(1778)本複製,瀋陽:滿洲文化協會,1935,頁 1-19。
  42. 海野一龍(1996)。地図の文化史:世界と日本。東京:八坂書房。
  43. 馬國賢, Ripa,李天綱(譯)(2013).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 曼斯 . 繆奎尼, Massimo,蜜雪兒.卡斯特諾威, Michele,安金輝(譯)(2015).天朝大國的景象 :西方地圖中的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5. 華林甫(2017)。德國庋藏晚清吉林輿圖的初步考釋—德藏晚清吉林輿圖研究之一。社會科學戰線,2017(4),99-111。
  46. 馮明珠(編)(2011).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7. 馮寶琳(1990)。《皇輿全圖》的乾隆年印本及其裝幀。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2),93-96。
  48. 馮寶琳(1986)。記幾種不同版本的雍正皇輿十排全圖。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4),73-78。
  49. 黃志平(1988)。齊召南《水道提綱》初探。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1),98-103。
  50. 楊立新(整理)(1993).吉林紀略.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51. 葛劍雄(2015).普天之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52. 朝鮮.盧思慎,《新增東國輿地勝覽》,萬曆三十九年(1611)刻本,首爾:漢城大學奎章閣檔案館藏,奎貴1932-V.1-25。
  53. 謝和耐, Gernet,戴密微, Demiéville,耿生(譯)(2011).明清間耶穌會士入華與中西匯通.北京:東方出版社.
  54. 韓昭慶(2015)。康熙《皇輿全覽圖》與西方對中國歷史疆域認知的成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23-142+192。
  55. 韓琦(2018).通天之學:耶穌會士和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6. 韓琦(1998)。康熙朝法國耶穌會士在華的科學活動。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2),68-75。
  57. 織田武雄(1973)。地図の歴史。東京:講談社。
  58. 藍莉, Isabelle,許明龍(譯)(2015).請中國作證:杜赫德《中華帝國全志》.上海:商務印書館.
  59. 羅威廉, William T.,李仁淵(譯)(2016).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60. 礪波護(2017)。鏡鑑としての中国の歴史。京都:法蔵館。
  61. 顧松潔(2016)。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62. 内藤湖南,《間島問題調査書 1》,收入《間島ノ版図ニ関シ清韓両国紛議一件/附属書(内藤虎次郎嘱託及調査報告)》,東京:日本外務省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蔵,參考代碼:B03041212500。
  63. 内藤湖南,《間島問題調查書第六/2》,收入《間島ノ版図ニ関シ清韓両国紛議一件/附属書(内藤虎次郎嘱託及調査報告)》,東京:日本外務省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蔵,參考代碼:B03041213900。
  64. 薮内清、吉田光邦(1997)。明清時代の科学技術史。京都:朋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