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翁心存與晚清世局-以日常生活紀錄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Life of a Government Official during the Late Qing Era: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Weng Xincun

DOI

10.6243/BHR.202006_(63).0002

作者

唐屹軒(Tang, Yi-hsuan)

关键词

翁心存 ; 晚清世局 ; 士人網絡 ; 日常生活 ; 情報訊息 ; Weng Xincun ;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 Literati Network ; Daily Life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3期(2020 / 06 / 01)

页次

35 - 7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翁心存為核心,探討道光朝在京為官與致仕返鄉士人的日常生活情況。本文透過翁心存在京時期與同年、同寅的宴遊聚會及士人網絡的編織,解析道光朝朝野士人的合縱連橫與黨派傾軋,並由翁心存返鄉奉養母親的居鄉日常生活樣態,瞭解地方士人對戰爭情報的掌握,以及對地方事務、全國政事的議論。此外,蒐集門生族人科考成績與各式書籍,乃為翁心存日常生活的重心,本文亦有觀察。經由討論,首先可知士人網絡對於官宦前途、人際關係、黨派意識,甚或各式消息的獲取等,影響相當深遠。其次,翁心存在看似對立的兩黨派之間從容應對,亦見道光朝官員往來關係的複雜性。最後,從翁心存與摯友祁寯藻的密切聯絡所見,晚清的地域認同與南北之爭等現象仍有討論空間。是故,翁心存的日常生活雖僅一小片段,卻能反應清代中晚期的時代脈動,並延伸出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

英文摘要

What was life like for a government official during the Daoguang period (1820-1850)?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examines the life of Weng Xincun (1791-1862). He is especially suited for such a task, for he lived in the capital city of Beijing, before returning to his hometown in the countryside to mourn for his deceased mother: his life in Beijing gives us some idea of what it was like to be a government official living in the capital, while his time in the countryside sheds light on the concerns of the country gentry. In the capital, we see Weng maintaining a network of friendships with the literati through frequent parties attended by colleagues and former classmates. In the countryside, we find him discussing local affairs and national politics. Through Weng, we are able to grasp how complicated relations were between Manchu and Han officials during the Daoguang period. Caught in between these two parties, Weng was able to remain above the fray. Through the friendship between Weng and his close friend Qi Junzao, we gain further insight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on the north-south divide. These and many other issues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are raised by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fe of Weng Xincu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汎森(2008)。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1),63-93。
    連結:
  2. 李文杰(2010)。總理衙門章京的日常生活與仕宦生涯─《懲齋日記》與楊宜治其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0,51-95。
    連結:
  3. 魏秀梅(1999)。曹振鏞政績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51-87。
    連結:
  4. 羅曉翔(2019)。晚清江南社會的紳權與信任危機:以常熟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03,47-89。
    連結:
  5.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1991).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7. (清)王慶雲,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近代史資料》編譯室(點校)(2015).荊花館日記.北京:商務印書館.
  8. (清)李岳瑞,張明芳(點校)(1997).悔逸齋筆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9. (清)李星沅,袁英光(整理),童浩(整理)(1987).李星沅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李桓(輯)(2007).國朝耆獻類徵.揚州:廣陵書社.
  11. (清)汪士鐸,鄧之誠(輯錄)(1967).汪悔翁(士鐸)乙丙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12. (清)林則徐,楊國楨(編)(1985).林則徐書簡(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3. (清)孫靜庵,張明芳(點校)(1997).棲霞閣野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4. (清)徐珂(編)(1984).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翁心存,張劍(整理)(2011).翁心存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16. (清)翁心存,張劍(輯校)(2013).翁心存詩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7. (清)翁同書,李紅英(輯考)(2018).翁同書手札繫年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18. (清)翁同爵,李紅英(輯考)(2015).翁同爵家書繫年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19. 清.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20. (清)翁同龢,陳義杰(整理)(2006).翁同龢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梅曾亮,彭國忠(校點),胡曉明(校點)(2005).柏梘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清)陳揆(編)(1985).稽瑞樓書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3. 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清道光二十年兩淮淮北士民公刊本,劍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藏書號:55037234。
  24. (清)管庭芬,張廷銀(整理)(2013).管庭芬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趙烈文(2013).能靜居日記.長沙:岳麓書社.
  26. (清)趙鈞,溫州市圖書館(編),陳偉玲(整理)(2018).趙鈞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27. (清)潘道根,羅瑛(整理)(2016).潘道根日記.南京:鳳凰出版社.
  28. (清)龍啟瑞,呂斌(編)(2008).龍啟瑞詩文集校箋.長沙:岳麓書社.
  29. 清.魏源,《聖武記》,道光甲辰年鐫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藏書號:リ0800677。
  30. Fairbank, John K.(ed.)(1978).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1. Han, Seunghyun(2016).After the Prosperous Age: State and Elites i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Suzhou.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2. 丁輝,陳心蓉(2016).明清嘉興科舉家族姻親譜系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72).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4. 王汎森(2012)。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
  35.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6. 王洪軍(2013).清代濟寧孫氏家族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7. 王健(2013)。居鄉之苦:《沈竹岑日記》所見「道光蕭條」與江南鄉村社會。江海學刊,2013(6),156-161。
  38. 仲偉行(2003)。常熟翁氏藏書源流考。文獻,2003(1),207-208。
  39. 安京(2003)。《海錄》作者、版本、內容新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3(1),48-58。
  40. 老吏(1970).奴才小史.臺北:文海出版社.
  41. 何炳棣,徐泓(譯注)(2013).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2. 余新忠,郝曉麗(2017)。在具象而個性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歷史─清代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7(2),82-95。
  43. 巫仁恕(2009)。官與民之間─清代的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
  44. 李志忠(1983)。談《籌海圖編》的作者與版本。文物,1983(7),68-72。
  45. 李春光(纂)(2005).清代名人軼事輯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6. 沈津(2002).翁方綱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7. 孟森(2006).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48. 孟森(1959).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
  49. 岡田英弘編(2009)。清朝とは何か。東京:藤原書店。
  50. 林文仁(2005).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1861-1884: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1. 林文仁(2005).派系分合與晚清政治:以「帝后黨爭」為中心的探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2. 邱澎生(2006)。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17(4),1-14。
  53. 封磊(2018)。一個京官的日常生活─以《翁曾翰日記》為中心。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2),106-116。
  54. 茅海建(2006).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5. 凌索超(2013)。論曹振鏞的治學與為政─關於「清慎勤」的解讀。哈爾濱學院學報,34(8),98-101。
  56. 唐啟華(2010).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7. 商衍鎏(2003).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58. 常建華(2012)。日常生活與社會文化史─「新文化史」觀照下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12(1),67-79。
  59. 常建華(2015)。他山之石:國外和台灣地區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啟示。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5-25。
  60. 張宏傑(2015).給曾國藩算算賬:一個清代高官的收與支(京官時期).北京:中華書局.
  61. 梁啟超,朱維錚(校注)(1985).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2. 許明德(2019)。梅爾清(Tobie Meyer-Fong)教授演講「乾嘉變革的再思考」紀要。明清研究通訊,75
  63. 連玲玲(2006)。典範抑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17(4),255-281。
  64. 郭燕紅(2016)。從常熟均賦到昭文民變─清道光晚期江南社會危機透視。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3),169-176。
  65. 陳鵬嗚(1995)。魏源《聖武記》初探。書目季刊,29(2),47-55。
  66. 彭明輝(2002).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社.
  67. 菊池秀明(2008)。清代中国南部の社会変容と太平天国。東京:汲古書院。
  68. 黃寬重(1996)。科舉、經濟與家族興替:以宋代德興張氏家族為例。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9. 黃寬重(2005)。科舉社會下家族的發展與轉變─以宋代為中心的觀察。唐研究,11,337-353。
  70. 黃澤德(編)(1992).林公則徐家傳飼鶴圖暨題詠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1. 趙思淵(2012)。十九世紀中葉蘇州之「大小戶」問題。史林,2012(6),77-86。
  72. 趙思淵(2016)。士氣之藩籬:清末常熟清賦中的士紳身分意識轉變。歷史研究,2016(6),70-85。
  73. 趙爾巽,啓功(點校)(1977).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74. 齊如山(2006).中國的科名.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75. 劉志軍,李又增(2013)。寧夏大學圖書館館藏《籌海圖編》考略。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12),118-120。
  76. 劉幸(2012)。謝清高與《海錄》。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1(2),37-39。
  77. 劉海峰(2007)。「穆黨」對道光朝晚期吏治的影響。史學月刊,2007(3),46-50。
  78. 劉淑爾(編)(2018).閱來越智慧.臺中:滄海書局.
  79.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蕭一山自刊,1923。
  80. 蕭一山編,《太平天國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81. 謝俊美(1998).翁同書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82. 羅威廉, William T.,師江然(譯)(2012)。乾嘉變革在清史上的重要性。清史研究,2012(3),150-156。
  83. 羅威廉, William T.,許存健(譯)(2019).言利:包世臣與19世紀的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4. 顧文婷(2018)。合肥,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