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中央與地方立法的協商:以「竊盜」之各省專條為例

并列篇名

Negotiations over the Legal Code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DOI

10.6243/BHR.202212_(68).0004

作者

吳景傑(Wu, Jing-jie)

关键词

清代條例 ; 省例 ; 各省專條 ; 竊盜 ; 律例關係 ; sub-statutes ; provincial regulations ; regional special laws ; theft ;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utes and sub-statutes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8期(2022 / 12 / 01)

页次

159 - 2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大清律例根原》的按語與相關檔案,梳理清代竊盜條例的發展軌跡,並由此觀察地方對於新條例的接受與討論,分析各省專條的形成及其背後反映的中央與地方關係。透過這個角度,試圖理解中央是如何體察地方的需求制定條例,以因應個別的犯罪行為,而地方又是如何調整中央制定的條例,以適應自己的實際需求。希望透過此一考察,梳理清代條例發展的軌跡,並討論清代中央與地方在條例制定上的互動情況。本文先以「竊盜再犯」例具體呈現清代條例層累形成的過程,進而以竊盜累犯的嶄新概念「積匪猾賊」為例,透過省例與各省專條,詳述中央與地方對此的各種討論與調整。經由本文從條例、各省專條、省例之間的對比,認為清代條例本為中央與地方一來一往、相互協商與影響而成,即使是清代中期之後出現的各省專條,雖然清楚看到省例的痕跡,中央仍握有立法的權力。

英文摘要

The Great Qing Legal Code included various statutes (律), sub-statutes (條例), and provincial regulations (省例), all of which administrators at various levels of government consulted when passing judgement on criminal acts. By examining how statutes and sub-statues were understood and applie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hed light on how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negotiated with one another when it came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gal code.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criminal cases where recidivist theft is involved-cases where the defendant is a repeat offender.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enal code evolve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largely as the result of a constant give-and-take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over how the penal code was to be applied, but that the final authority for making laws rested solely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李仁淵(2018)。在田野中找歷史:三十年來的中國華南社會史研究與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刊,88,109-140。
    連結:
  2. 《軍機處檔摺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3. 《內閣大庫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4. 清.不著撰人,《大清律例按語根源》,清咸豐二年(1852)海山仙館叢書本,京都:京都大學法學部藏。
  5. 清.不著編者,《新纂更定六部現行則例》,清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索書號 A925.57 046。
  6. (清)允祿(監修)(1994).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7. (清)文慶(修)(1986).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8. (清)吳坤修(編),郭成偉(編)(2012).大清律例根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9. (清)吳壇,馬建石(編),楊育棠(編)(1992).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0. (清)沈之奇,懷效鋒(點校),李俊(點校)(2000).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
  11. (清)曹振鏞(修)(1986).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2. (清)清高宗,(清)嵇璜(纂修)(1987).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清)陳夢雷,楊家駱(編)(1976).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
  14. (清)陳夢雷,楊家駱(編)(1976).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
  15. (清)陳夢雷,楊家駱(編)(1976).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
  16. 清.童學貞編,《新增六部題定現行則例》,清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索書號 A925.57 496。
  17. (清)鄂爾泰(修)(1985).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慶桂(修)(1985).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鮑書芸(參定),祝慶祺(編次)(1968).刑案匯覽.臺北:成文出版社.
  20. (清)薛允升(著述),黃靜嘉(編校)(1970).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
  21. (清)薛允升(著述),黃靜嘉(編校)(1970).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
  22. 《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1997).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3.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Bodde, Derk,Morris, Clarence(1967).Law in Imperial China: Exemplified by 190 Ch’ing Dynasty Cases, with Historical, Social, and Juridical Commentarie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5. Huang, Philip C. C.(1996).Civil Justice in China: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Qing.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6. Szonyi, Michael(2017).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28. 王立民(編)(2006).中國法律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王志強(2003).法律多元視角下的清代國家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寺田浩明(2018)。中国法制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31. 吳景傑(201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32. 宋怡明, Michael(2021).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3. 李細珠(2012).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4. 沈厚鐸(1998)。康熙十九年《刑部現行則例》的初步研究。法律史論集(第 1 卷),北京:
  35. 胡震(2019).清代省級地方立法:以「省例」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6. 徐世虹(編)(2010).沈家本全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37. 高柯立(輯),林榮(輯)(2015).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38. 高柯立(輯),林榮(輯)(2015).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39. 張晉藩(編)(1998).清朝法制史.北京:中華書局.
  40. 張偉仁(輯)(1983).清代法制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1. 梁治平(1996).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42. 陳重方(2016)。乾隆八年《大清律例》的頒行。法制史研究,29,77-124。
  43. 菊池秀明(2008)。清代中国南部の社会変容と太平天国。東京:汲古書院。
  44. 黃宗智(2007).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5. 楊一凡(編)(2003).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6. 楊一凡(編),劉篤才(編)(2012).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7. 楊一凡(編),劉篤才(編)(2012).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8. 楊一凡(編),劉篤才(編)(2012).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9. 楊一凡(編),劉篤才(編)(2012).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0. 楊一凡(編),劉篤才(編)(2012).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1. 楊一凡(編),劉篤才(編)(2012).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2. 楊一凡(編),劉篤才(編)(2012).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3. 楊一凡(編),劉篤才(編)(2012).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4. 楊一凡(編),劉篤才(編)(2012).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5. 楊一凡(編),劉篤才(編)(2012).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6. 鈴木秀光(2012)。鎖帯鉄桿.鎖帯石礅と清代後期刑事裁判。法学,75(5),174-239。
  57. 鈴木秀光(2004)。恭請王命考 —清代死刑裁判における「権宜」と「定例」。法制史研究,53,47-80。
  58. 鈴木秀光(2006)。「請旨即行正法」考—清代乾隆.嘉慶期における死刑裁判制度の一考察。専修法学論集,98,1-51。
  59. 鈴木秀光(2004)。清末就地正法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45,1-56。
  60. 鈴木秀光(2002)。杖斃考—清代中期死刑案件処理の一考察。中国—社会と文化,17,149-173。
  61. 鈴木秀光(1999)。詳結 —清代中期における軽度命盗案件処理。法学,63(4),98-135。
  62. 羅威廉, William T.(2012)。乾嘉變革在清史上的重要性。清史研究,2012(3),150-156。
  63. 蘇亦工(2000).明清律典與條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