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Bennet, Tony(1995).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and Politics.
-
Bourdieu、 Pierre(1989).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Sociological Theory,7(1),14-25.
-
Deleuze、 Gilles(1988).Foucault.
-
Deleuze、 Gilles(1992).Michel Foucault, Philosopher.
-
Dreyfus、 Hubert L.(1982).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
Duncan, Carol(1995).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
Evans, Robin(1982).The Fabrication of Virtue: English Prison Architecture, 1750-1840.
-
Foucault、 Michel(1982).The Subject and Power.Critical Inquiry,8(44),777-795.
-
Foucault、 Michel(1977).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
Foucault、 Michel(1980).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I).
-
Gao, Ming-Lu(1998).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
-
Guattari, Félix(1987).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
Hooper-Greenhill, Eilean(1992).Museum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
Horie, Velson C.(1986).What Is A Curato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5(3),267-272.
-
Kavanagh, Gaynor(1990).History Curatorship.
-
Tomlinson, Heather(1980).Buildings and Society: Essays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
Yang, Wen-I(1995).ArtTaiwan: The Contemporary Art of Taiwan.
-
石瑞仁(1997)。「河流」藝術展─ 一條水系,四個沖積河口上的藝術對話。藝術家,269,366-367。
-
石瑞仁(1998)。藝術場域中的欲望會診。藝術家,279,339-342。
-
石瑞仁(1997)。河流─新亞洲藝術‧臺北對話。
-
石瑞仁(1998)。1998全球華人策展人會議文集。
-
池田一(1997)。河流─新亞洲藝術‧臺北對話。
-
李玉玲(1996)。1996雙年展:臺灣藝術主體性。
-
李維菁(1999)。作品是我的一種自言自語─劉世芬。藝術家,295,458-465。
-
岡倉天心(1986)。東洋理想。
-
中國時報=China Times
-
林珮淳(1996)。無聲的臺灣藝術,無聲的臺灣女性藝術。藝術家,258,314-315。
-
林曼麗(1998)。一九九八臺北雙年展凸顯亞洲觀點。藝術家,278,306-307。
-
南條史生(1998)。欲望的世紀─ 一九九八臺北雙年展總策畫人自述。藝術家,277,374。
-
南條史生(1998)。1998臺北雙年展:欲望場域。
-
施並錫(1998)。縱容的富裕社會之新藝術風貌─1998臺北雙年展觀後感。現代美術,79,17-25。
-
倪再沁(2000)。藝評或藝抨?-對本屆帝門藝評獎論述的回應。藝術家,50(3)=298,296-297。
-
高千惠(1998)。傾城之戀─後九○年代亞洲熱浪下的區域欲望與策展意識。藝術家,278,344-351。
-
高千惠(1998)。另一種的戒急用忍。藝術家,279,348-349。
-
高千惠(1996)。拳碩與枕碩的藝術特區─回應九六年臺北雙年展的屬性問題。藝術家,257,418-421。
-
高名潞(1998)。全球化、區域性與個人感受─「蛻變,突破:華人新藝術」策展自述。藝術家,282,380-391。
-
張元莤(1996)。失焦的盛宴─第二屆亞太地區當代藝術三年展。藝術家,258,316-321。
-
張元莤(1998)。盆邊主人,自在自為。
-
張元莤(1998)。盆邊主人,自在自為。藝術家,272,338-341。
-
陳英偉(1996)。從「一九九六雙年展」中檢視臺灣的當代文化情感與現實策略之社會屬性。藝術家,256,350-354。
-
陸先銘(1996)。從雙年展看昂揚的主體性。藝術家,256,347-350。
-
陸蓉之(1998)。慾望的生與滅─看一九九八臺北雙年展:欲望場域。藝術家,278,327-332。
-
陸蓉之(1998)。誰的裝置藝術為誰?。藝術家,273,358-365。
-
黃光男(1998)。1998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
-
黃海鳴(1992)。第一屆雙年展的聯想。雄獅美術,257,90-93。
-
黃海鳴(1996)。臺灣主體性雙年展只是場「無心的大拜拜」?。藝術家,259,408-417。
-
黃海鳴(1998)。1998臺北雙年展─「欲望場域」之空間思維。現代美術,79,3-16。
-
葉玉靜(1994)。臺灣美術中的臺灣意識。
-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1998臺北雙年展:欲望場域。
-
劉永仁(1998)。無情之慾,竭望之域─南條版本的臺北雙年展。藝術家,279,344-348。
-
劉俐(1998)。《藝術家》雜誌專訪南條史生─臺北雙年展策展體驗。藝術家,278,308-310。
-
蕭新煌(1993)。臺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
-
濱下武志(1999)。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貿易圈。
-
簡瑛瑛(1997)。「性別政治」再現─茱蒂‧芝佳歌的「晚宴」與女性主義藝術史。聯合文學,148,56-61。
-
簡瑛瑛(1998)。從「性別政治」到「盆邊主人」。聯合文學,162,128-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