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化「現代」-紀弦、現代詩與現代性

并列篇名

Nativizing Modcrnity: Chi Hsuan, Modern Poetry and Modernity

DOI

10.6637/CWLQ.2001.30(1).65-83

作者

楊宗翰(Tsung-han Yang)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0卷1期(2001 / 06 / 01)

页次

65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Benedict(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
  2. Burger, Peter(1998)。前衛藝術理論
  3. Calinescu、 Matei(1987).Five Faces of Modernity.
  4. Howe, Irving(1967).Literary Modernism.
  5. Jameson, Frederic(1981).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6. 王浩威(1993)。一場未完成革命─關於現代詩與現代主義的幾點想法。臺灣詩學季刊,3,201-214。
  7. 李歐梵(1996)。現代性的追求
  8. 紀弦(1954)。紀弦詩論
  9. 紀弦(1970)。紀弦論現代詩
  10. 聯合報
  11. 紀弦(1970)。紀弦論現代詩
  12. 紀弦(1952)。詩論三題。詩誌,1,3。
  13. 紀弦(1956)。對『所謂「現代派」』一文之答覆。現代詩,13,70-73。
  14. 紀弦(1956)。新詩論集
  15. 紀弦(1962)。回到自由詩的安全地帶來吧。葡萄園,1,3-6。
  16. 奚密(1998)。臺灣現代詩論戰─再論「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國文天地,13(10),72-81。
  17. 奚密(1998)。現當代詩文錄
  18. 覃子豪(1957)。新詩向何處去?。藍星詩選,創刊號,2-9。
  19. 楊宗翰(1999)。追尋「現代」─一個臺灣詩學觀點的嘗試。創世紀,118,101-108。
  20. 廖咸浩(1993)。評王浩威《一場未完成的革命》。臺灣詩學季刊,4,26-28。
  21. 蕭蕭(1996)。臺灣現代詩史論
被引用次数
  1. 曾進豐(2015)。至極華美的完成─紀弦詩的死亡想像。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39,85-108。
  2. 江江明(2023)。「桃花源偽史考」──羅智成《問津》詩境想像與歷史隱喻。臺灣詩學學刊,41,7-37。
  3. 須文蔚(2015)。1960-70年代臺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研究─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東華漢學,21,14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