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後現代(台灣)奇機:手機召喚、幻聽妄想與商品拜物

并列篇名

Postmodern (Taiwan) Miracle: Mobile Phone Interpellation, Voice Paranoia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DOI

10.6637/CWLQ.2001.30(4).210-235

作者

張小虹(Hsiao-Hung Chang)

关键词

手機 ; 召喚 ; 妄想症 ; 商品拜物 ; 流行時尚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0卷4期(2001 / 09 / 01)

页次

210 - 2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台灣最新一波的數位行動通訊革命中,手機已成為當前最炙手可熱的時尚科技商品,本篇論文正是企圖探討手機在後現代主體感官結構上可能造成的微妙轉變。首先嘗試透過精神分析理論,將「幻聽妄想」普遍化為主體聲音形構的基礎,而手機所造成的各種聽覺失序現象,正是聲音在公共/私密、遠/近、真實/幻象上的混淆狀態。接著繞徑阿圖塞的意識形態召喚說,企圖進一步理論化手機做為後現代感官主體被人際通訊網路重複召喚的物質性基礎,由原先「我幻聽故我在」的聲音潛意識,推論到「我接聽故我在」的手機主體建構,並由手機鈴聲造成的幻聽偏執,開展出後現代感官主體對「漏接焦慮、」的討論空間。論文最後將重新回到聲音做為一個非物質性、不具形體的存在樣態,如何被手機「賦形」,而聲音可能帶來的驚怖,如何經由手機的造型設計與「功能嬉」商品符號的再現系統而被轉換,並帶出手機在「物質性拜物」與「非物質性拜物」上的弔詭,以及符號傷身、附身與化為分身的各種可能。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Althusser、 Louis, L.(1971).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2. Apter, Emily(1993).Fetishism as Cultural Discourse.
  3. Baudrillard、 Jean(1998).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
  4. Benjamin、 Walter(1969).Illuminations.
  5. Butler, Judith P.(1997).The Psychic Life of Power: Theories in Subjection.
  6. Dolar, Mladen(1996).Gaze and Voice as Love Objects.
  7. Freud、 Sigmund(1979).Case Histories II.
  8. Marx、 Karl(1992).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
  9. Pietz, William(1987).The Problem of the Fetish, II.Res,13,23-45.
  10. Pietz, William(1988).The Problem of the Fetish, IIIa.Res,16,105-123.
  11. Pietz, William(1993).Fetishism as Cultural Discourse.
  12. Pietz, William(1985).The Problem of the Fetish, I.Res,9,5-17.
  13. Silverman、 Kaja(1988).The Acoustic Mirror: The Female Voice in Psychoanalysis and Cinema.
  14. Spyer, Patricia(1998).Border Fetishisms: Material Objects in Unstable Spaces.
  15. Stallybrass, Peter(1998).Border Fetishisms: Materials Objects in Unstables Spaces.
  16. Zizek、 Slavoj, Slavoj(1994).Mapping Ideology.
  17. Zizek、 Slavoj, Slavoj(1996).Gaze and Voice as Love Objects.
  18. Zizek、 Slavoj, Slavoj(1996).The Indivisible Remainder.
  19. 朱天心(2000)。漫遊者
  20. 朱亞君(1999)。和你很熟嗎?。幼獅文藝,551,76-77。
  21. 吳美秀(1999)。商品普及化之消費文化研究:以大哥大廣告為例
  22. 彼德潘(1999)。電信元年:行動電話篇。通訊雜誌,60,6-12。
  23. 林香君、蔡篤堅(1998)。誰的慾望?誰的認同?初步探討大哥大廣告再現的集體記憶。傳播研究簡訊,14,17-18。
  24. 徐志銘(1999)。廣告促銷知覺及反應之研究:以行動電話門號為例
  25. 張素璇(1999)。大哥大為什麼流行。天下雜誌,22,68-72。
  26. 張愛玲(1968)。流言
  27. 中國時報=China Times
  28. 陳玲玲(1999)。手機現象,解讀年輕的心。幼獅文藝,551,64-67。
  29. 中國時報=China Times
  30. 中國時報=China Times
  31. 中國時報=China Times
  32. 中國時報=China Times
  33. 黃俊傑(1999)。Just Call Me,輕鬆打。幼獅文藝,551,60-63。
  34. 葉永泰(1998)。我國行動電話服務市場分析。通訊雜誌,55,67-75。
  35. 詹志文(1998)。綜觀臺灣行動電話市場萬象。新電子科技雜誌,152,94-133。
  36. 劉黎兒(2000)。東京的情色手冊
  37. 劉黎兒(2000)。東京、風情、男女
  38. 中國時報=China Times
被引用次数
  1. (2006)。境外之鏡:自旅行文本中探索主體的心理投射。人文社會學報,2,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