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文學中的四種現代性:以《背海的人》下集為例

DOI

10.6637/CWLQ.2001.30(6).75-92

作者

廖炳惠

关键词

現代性 ; 多語 ; 後殖民 ; 另類現代性 ; 王文興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0卷6期(2001 / 11 / 01)

页次

75 - 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有關現代主義的幾種風貌,從前衛主義與現代意義系統決裂(Burger, Berman)到高檔現代主義(High Modernism),以迄後來逐漸展開的五個現代主義面向(Calinescu),傳統與現代的糾纏(entangled modernity, 見Latour),或殖民與現代性在各種文化、社會中的交錯表現(Bhabha),乃至在中國文學與文化中的明清重商主義與現代化經驗(余)、五四前後懷舊應變之「陰性現代」(Chow)、近代中西神學與文化之「翻譯現代」(Liu),晚清以降的「壓抑現代」(Wang)、上海的都會摩登文化(Lee)等,無不顯出各種亟待考崛的現代社會想像內容。本文擬以王文興的《背海的人》下集(1999)為切入點,探討台灣文學中的四種現代性(Modernities)。論文的基本假設是:台灣現代主義的發展是與島嶼社會中的四種現代性,有著彼此糾纏、互動的密切關係,因此其批評途徑顯出文化之特殊混雜面向。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Berman, Marshall(1982).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2. Bürger、 Peter(1984).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3. Calinescu、 Matei(1987).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
  4. Gaonkar, Dilip P.(2001).Alternative Modernities.
  5. Gilroy, Paul(1993).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
  6. Jameson、 Fredric(1991).Postmodenism,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7. Latour, Bruno(1999).Pandora's Hope: Essays on the Reality of Sciecne Studies.
  8. Lee, Leo Ou-Fan(1999).Shanghai Modern.
  9. Liu、 Lydia H.(1995).Translignual Practices.
  10. Ong, Aihua(1999).Flexible Citizenship.
  11. 王文興(1981)。背海的人(上冊)
  12. 王文興(1999)。背海的人(下冊)
  13. 王文興(1983)。書與影
  14. 王德威, De-Wei, David Der-Wei(1997).Fin-de-Sie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the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15. 朱天心(1997)。古都
  16. 朱天心(2000)。夢遊者
  17. 杜維明, Wei-Ming(1993).The Living Tree.
  18. 周蕾, Rey(1991).Chinese Woman and Modernity.
  19. 張誦聖(1999)。解讀王文興現代主義新作─《背海的人續集》。聯合文學,15(9)=177,144-148。
  20. 陳芳明(2000)。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
  21. 駱以軍(2000)。月球姓氏
被引用次数
  1. 李育霖(2006)。翻譯與地方文學生產:以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爲例。中外文學,35(4),17-36。
  2. 林慶文(2016)。看見書寫的條件。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5,3-33。
  3. 盧玉珍(2014)。現代性與台灣當代舞蹈映像:由迷戀「中國」到迷戀「福爾摩莎」。文化研究,18,7-52。
  4. 吳瑾瑋(2017)。王文興《背海的人》之句式風格探析。成大中文學報,59,181-216。
  5. 游勝冠(2021)。論王文興文學的現世性-以《家變》的族群書寫為考察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