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探索與規避之間-當代台灣小劇場的些許風貌

并列篇名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vasion: On Recent Developments of Taiwan's Little Theater

DOI

10.6637/CWLQ.2002.31(6).41-58

作者

紀蔚然(Wei-Jan Chi)

关键词

小劇場 ; 有機結構 ; 反有機結構 ; 類中介 ; 中介狀態 ; 擬態 ; liminoid ; liminality ; mimicry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1卷6期(2002 / 11 / 01)

页次

41 - 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灣小劇場一向未受戲劇學術界的重視為不爭的事實,而一九九O年代以來小劇場的轉向更令專家學者捉摸不定。本文首先提出,這個隔閡的背後源自雙方對「何謂劇場」有極大不同的認知。小劇場不但早已揚棄傳統的戲劇觀念,他們甚至對現代主義美學的諸多觀念提出質疑。倘若學者持續以舊有的準則來檢驗小劇場,那雞同鴨講的情況勢必發生。大不同於一九八O年代的劇場現象,晚近的小劇場已逐漸改弦易轍。這些創作者一一以台灣渥克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為例一一所採取的表演策略不是強悍的、挑釁的文化干預;他們較喜於探索中尋求規避、於規避中不忘探索。規避與探索,對他們而言,並不是必擇其一的兩難,而是可以並存不悖的模糊境界。然而,探索與規避之間的裂隙可以是空間極大的中介地段,任由劇場工作者不斷地進行探索與規避,但那個中介地段往往使創作者自滿自足,長期耽溺於兩者之間的僵局而不自知。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Abrams、 M. H.(1953).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2. Auslander、 P., Philip(1992).Presence and Resistance.
  3. Barthelme, Donald(1980).Major American Short Stories.
  4. Fuchs, Elinor(1996).The Death of Character: Perspcetives on Theater after Modernism.
  5. Graff、 Gerald(1989).The New Historicism.
  6. Hart, Lynda(1996).Performance and Cultural Politics.
  7. Sayre, Henry(1989).The Object of Performance: The American Avant-Garde since 1970.
  8. Schechner, Richard(1983).Innvoation/Renovatio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umanities.
  9. 王友輝(2001)。獨角馬與蝙蝠的對話:王友輝劇作選輯
  10. 王墨林(1996)。1986-1995臺灣小劇場: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11. 李世明(1996)。1986-1996臺灣小劇場: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12. 自由時報
  13. 周慧玲(2000)。劇場文學生活,一樣人生、二份書寫、三種文本。表演藝術,95
  14. 民生報
  15. 紀蔚然(1994)。收編與抵制─從臺灣渥克的表演/文化策略談起。中外文學,23(7)
  16. 自由時報
  17. 自由時報
  18. 紀蔚然(1996)。1986-1995臺灣小劇場: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19. 桑塔格.蘇珊, Susan(1986).Against Interpretation.
  20. 自由時報
  21. 馬森(1996)。1986-1995臺灣小劇場: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22. 張靄珠, Ivy I-Chu(1998).Remapping Memories and Public Space: Taiwan's Theater of Action in the Opposition Movement and Social Movements, From 1986 to 1997.
  23. 張靄珠(1999)。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社區劇場
  24. 傅月庵(2001)。在肢體與文字之間遊戲:觀《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動作》有感。表演藝術,108
  25. 中國時報=China Times
  26.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
  27. 蔡依雲(2001)。別著一朵紅花的卡爾維諾:評《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表演藝術,108
  28. 蔡依雲(2000)。虛擬於KTV裡的新世代精神:評《寶蓮精神》。表演藝術,85
  29. 鍾明德(1996)。1986-1995臺灣小劇場: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30. 自由時報
  31. 自由時報
被引用次数
  1. 蕭惠璞(2013)。《奧瑞斯提亞》的考古重建與汲古新繹―論三齣臺灣當代改編。戲劇學刊,18,69-96。
  2. 鄭芳婷、王威智(2015)。受逐抗爭主體的自反性戲劇政略─讀演劇人《玫瑰色的國》。戲劇研究,16,217-252。
  3. (2018)。冷戰臺灣與身體政治: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與開放性。現代美術學報,35,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