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戰爭期張文環國策言論中的「政治無意識」

并列篇名

A Concept of "Political Unconscious" in Chang Wen-Huan's Wartime Statement on Policy: A Critical Essay

DOI

10.6637/CWLQ.2002.31(6).60-92

作者

游勝冠(Sheng-Kuan Yu)

关键词

戰爭動員 ; 皇民化 ; 官方意識形態 ; 非官方意識形態 ; 政治無意識 ; 言說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1卷6期(2002 / 11 / 01)

页次

60 - 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年來日據時代台灣文學史料的大量出土與翻譯,尤其是活躍於戰爭期向來被定位為反抗作家,如張文環、龍瑛宗等台灣人作家協力戰爭的言論的翻譯公開,讓向來主導日據時代台灣文學詮釋的反抗史觀的合理性,備受質疑。不是反殖民、就是殖民化,反抗史觀中這種二元對立的論述邏輯,的確不能辯證性地詮釋出殖民情境的駁雜狀態,但我們也不能因為這些作家發表過協力戰爭的言論,就將這些台灣人作家毫無差別地等同於「皇民作家」,這樣只不過是逆向複製了反抗史觀的邏輯。本文以「政治無意識」為理論視角,以張文環於戰爭期所公開發表的言論為分析對象,希望能論證像張文環這樣的台灣人作家,他們之前就已確立的台灣人立場,到了四O年代雖然受到了殖民當局的打壓,但作為穩定的表層底下潛藏的「政治無意識」,卻往往穿過他們複製官方意識形態故意留下的裂縫,發出與官方說法不協調的異聲。由此,本文希望能進一步證明,並不是所有發表過協力戰爭言論的作家都是同質的,但不能辯證性地看到他們所複製的官方言說的正反兩面,同樣無法準確掌握台灣人戰爭期身份認同的去向。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1998)。弗洛伊德主義批判綱要
  2. Bhabha, Homi 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
  3. Jameson, Fredric(1999)。政治無意識
  4. Said, Edward W.(1997)。知識份子論
  5. Zavala, Iris M.(1992).Colonialism and Culture: Hispanic 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Imaginary.
  6. 貝尼塔.帕里(1999)。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
  7. 貝爾西.凱薩琳(1993)。批評的實踐
  8. 周金波(1997)。談我的文學。文學臺灣,23,233。
  9. 柳書琴(1999)。活傳媒:奉公運動下臺灣作家張文環的異聲。水筆仔,8
  10. 柳書琴(1998)。第一屆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
  11. 紀登斯(1997)。民族─國家暴力
  12. 臺灣時報
  13. 張文環(1943)。老娼消滅論。民俗臺灣,3(11)
  14. 張文環(1944)。臨戰決意。臺灣文藝,1(2)
  15. 張文環(1944)。土地的香味。臺灣文藝,1(3)
  16. 臺灣時報
  17. 臺灣時報
  18. 張文環(1942)。無可救藥的人們。民俗臺灣,2(6)
  19. 張文環(1943)。跟伊藤金次郎氏論要塞臺灣的文化座談會。臺灣藝術,5(6)
  20. 聯合報
  21. 黃石輝(1928)。「改造」之改造。新臺灣大眾時報,10
  22.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
被引用次数
  1. 黄美娥(2006)。差異/交混、封話/對譯——日治時期台灣傅统文人的身體经驗舆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