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全球弱裔論述中之新興文化表達與比較文學方向芻議

并列篇名

Studies in New Expressive Cul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d Minoritixation

DOI

10.6637/CWLQ.2004.32(10).7-23

作者

廖炳惠(Ping-Hui Liao)

关键词

弱裔文學 ; 公民權 ; 認同 ; 離散 ; 新興文化 ; 比較文學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2卷10期(2004 / 03 / 01)

页次

7 - 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十年來國內的學術研究側重第三世界、新英文文學、性別、電影、文化認同及弱裔論述,幾乎不碰跨國的文類或文學交互影響及對話或翻譯研究。在本文中,我試圖提醒大家,學術研究不宜只挑一種調式,而讓文化表達及學術研究之空間自我受限。也就是說,我們不妨注意各地之生活節奏、語文表達及族群想像長短調或世界文學中的大小傳統及其格局的變化,不必拘泥於歐美或本地之都會、文本、國家中心的作法,多加運用這些文化表達形式,譜出更具動力的交響曲。本文擬以四個面向談論晚近世界文學中大小調式的表達,這四個面向包括:一、弱裔族群的文學的發展,二、大小傳統的糾纏,三、新都會題材,以及四、漂泊離散。本論文希望能在一方面觸及都會文化(cosmopolitanism)之弱裔與主流文化互動、交織的場景,而在另一方面則針對華裔認同及其國家、公民權等議題上的衍變政治(politics of becoming)問題。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2. Balakrishnan, Gopal(1996).Mapping the Nation.
  3. Ballard, J. G.(1985).Empire of the Sun.
  4. Calvino、 Italo(1974).Invisible Cities.
  5. Coetzee, J. M.(1999).Disgrace.
  6. Foster, E. M.(1985)。印度之旅
  7. Gellner, Ernest(1983).Nation and Nationalism.
  8. Hobsbawm、 Eric John, E. J.(1990).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9. Hwang, David Henry(1989).M. Butterfly.
  10. Morrison, Toni(2003)。寵兒
  11. Roy, Arundhati(1998)。微物之神
  12. Roy, Arundhati(1998).The God of Small Things.
  13. Rushdie, Salman(2001).Fury.
  14. Rushdie, Salman(2002)。羞恥
  15. Tan, Amy(1993)。灶君娘娘
  16. 王家衛(2000)。花樣年華
  17. 石黑一雄(2002)。我輩孤雛
  18. 李安(2000)。臥虎藏龍
  19. 湯亭亭, Maxine Hong(1989).The Woman Warrior.
  20. 衛慧(2000)。上海寶貝
被引用次数
  1. 陳淑娟(2008)。離散神話與西進女英雄再造穆可杰《茉莉》的第三世界女性身體經驗與變形意涵。英美文學評論,12,141-189。
  2. (2010)。「原住民」的框架內/外─重探臺灣原住民運動的文化論述與「文學性」問題。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8,15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