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辯證復振的可能:舞鶴《餘生》中的歷史記憶、女人與原鄉追尋

并列篇名

Is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Possible?: Historical Memory, Woman and the Quest for/in "Yuan-Hsiang" in Wu He's "The Remains of Life"

DOI

10.6637/CWLQ.2004.32(11).141-163

作者

劉亮雅(Liang-Ya Liou)

关键词

舞鶴 ; 《餘生》 ; 霧社事件 ; 歷史記憶 ; 女人 ; 原鄉追尋 ; 文化復振 ; 辯證小說 ; 台灣原住民運動 ; 原住民文學 ; 鄉土文學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2卷11期(2004 / 04 / 01)

页次

141 - 1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舞鶴的小說《餘生》採取田野調查、旅遊札記、民族誌研究的形式,卻又混雜(後)現代主義敘述風格,本文第一部分先將它的主題與手法放在台灣原住民(文化復振)運動和原住民文學的脈絡加以檢視。然而《餘生》的核心乃是辯證小說。誠如舞鶴在後記中所言,本書融三事於一爐:一是探究霧社事件的適切性兼及第二次霧社事件,二是鄰居姑娘的追尋之行,三是在部落走訪所見的餘生;因「三者的內涵都在『餘生』的同時性內」。簡單說,本書試圖從質疑霧社事件出發,重新啟動對泰雅的歷史記憶,辯證在政經壓迫及同化浪潮下的浩劫餘生者是否仍有復振的可能。敘述者的漢人位置及部落內部的複雜性倍增此辯證的緊張和衝突性。姑娘的追尋之行深具回歸原鄉的象徵意義,而敘述者也有其個人的原鄉追尋。除了姑娘以外,書中幾位重要女性還包括姑娘的表妹、莫那魯道之女馬紅、貨櫃箱女尼、美國畫家歐姬芙。本文第二、三部分探討書中歷史記憶、女人與原鄉追尋的關係,從而檢視其辯證所揭示的問題及可能的復振之道。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Bhabha, Homi 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
  2. Spivak、 Gayatri C., Gayatri Chakravorty(1993).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3. 王德威(2000)。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
  4. 王德威(2000)。餘生
  5. 王麗華(1993)。文學的追求與超越─舞鶴、楊照對談錄。文學臺灣,8,116-158。
  6. 瓦斯歷‧諾幹(1992)。荒野的呼喚
  7. 瓦歷斯‧諾幹(2000)。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
  8. 瓦歷斯‧諾幹(2003)。迷霧之旅
  9. 瓦歷斯‧諾幹(1997)。戴墨鏡的飛鼠
  10. 田雅各(1987)。最後的獵人
  11. 利格拉樂‧阿□(1998)。穆莉淡─部落手札
  12. 利格拉樂‧阿□(1996)。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
  13. 吳錦發(1987)。悲情的山林:臺灣山地小說選
  14. 林燿德(1990)。1947高砂百合
  15. 孫大川(1993)。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山海文化,創刊號,100。
  16.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
  17. 孫大川(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18. 中央日報
  19. 楊照(1997)。思索阿邦.卡露斯
  20. 葉石濤(1990)。西拉雅族的末裔
  21. 舞鶴(1999)。餘生
  22. 舞鶴(1997)。思索阿邦.卡露斯
  23. 舞鶴(2000)。《餘生》悠悠。文訊,176,93-95。
  24. 鄧相揚(2000)。風中緋纓─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崗初子的故事
  25. 謝世忠(1987)。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臺灣為例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139-177。
  26. 謝世忠(2002)。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研討會
  27. 藍波安.夏慢(1997)。冷海情深
  28. 藍波安.夏慢(1999)。黑色的翅膀
  29. 藍波安.夏慢(2002)。海浪的記憶
  30. 藍波安.夏慢(1992)。八代灣的神話
  31. 魏貽君(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
被引用次数
  1. 陳春燕(2006)。非關認同:從儂曦、舞鶴談「共時性」的倫理。中外文學,35(5),123-162。
  2. 李育霖(2013)。川中島的歷史:論舞鶴《餘生》中的時間與內蘊倫理。文化研究,16,7-46。
  3. 林芳玫(2012)。《台灣三部曲》之《風前塵埃》─歷史書寫後設小說的共時與共在。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5,151-183。
  4. 劉亮雅(2016)。並非簡單的文明與野蠻之對立《賽德克‧ 巴萊》裡的歷史再現與認同政治。中外文學,45(3),15-48。
  5. 邵毓娟(2017)。溫柔的反叛:從舞鶴的《餘生》看認同書寫與見證書寫的倫理與美學問題。臺灣學誌,15,1-24。
  6. (2010)。原鄉中的浪蕩者-試論舞鶴小說的鄉土關懷。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7,31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