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真誠的純真」與「原魔」-王白淵反殖意識探微

并列篇名

Authentic Innocence and Daimonic: The Anti-colonial Consciousness of Bair-iuan Wang

DOI

10.6637/CWLQ.2004.33(5).129-158

作者

郭誌光(Chih-Kuang Kuo)

关键词

王白淵 ; 真誠的純真 ; 原魔 ; 殖民 ; Bair-iuan Wang ; authentic innocence ; daimonic ; colonization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3卷5期(2004 / 10 / 01)

页次

129 - 1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王白淵詩作中有關原始純真的童稚書寫比例不低,可謂是一大特色。然則,這樣的特色具有何種意涵?是否有意潛藏或無意地流露殖民地知識分子的反殖意識?這是本文主要研究旨趣。後殖民論述學者蘭迪曾提出「真誠的純真」此一概念。本文追溯此一概念來自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的「原魔」觀。從後殖民觀點解釋,「真誠的純真」即是殖民地知識分子不斷召喚自己與其同胞內心之「原魔」以達去殖民的過程。本研究發現,影響王白淵思想的哲學家(以尼采、柏格森、泰戈爾為主)或畫家(米勒、盧梭、梵谷、高更)都具有以「真誠的純真」召喚「原魔」喚起自己與同時代人的特性。而王白淵原始純真的童稚書寫代表作〈我的詩沒有意思〉、〈盧梭〉、〈高更〉、〈時光的浪人〉四詩及其他論說文,印證他雖然隱晦但卻具有上述後設概念一「真誠的純真」、「原魔」的特性,不論是有意潛藏或無意地流露,都聽見出他反殖抗爭意識。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Freud、 Sigmund(1954).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2. Gorham, Charles(1975)。高更傳
  3. May, Rollo(1969).Love and Will.
  4. Nandy, Ashis(1983).The Intimate Enemy: 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
  5. Nandy, Ashis(1992).Traditions, Tyranny, and Utopias: Essays in the Politics of Awareness.
  6. Nandy, Ashis(1980).At The Edge of Psychology: Essays in Politics and Culture.
  7. 大澤武雄(1975)。西洋美術史(二)
  8. 毛燦英、板谷榮城(2000)。盛岡時代的王白淵(下)。文學臺灣,35,235-232。
  9. 毛燦英、板谷榮城(2000)。盛岡時代的王白淵(上)。文學臺灣,34,272-285。
  10. 王白淵(1995)。王白淵:荊棘的道路(下)
  11. 王白淵(1995)。王白淵:荊棘的道路(上)
  12. 臺灣新生報
  13. 王建國(2002)。第八屆府城文學獎作品專輯
  14. 呂興昌(1996)。種子落地.臺灣文學評論集
  15. 柳書琴(2001)。荊棘的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
  16. 張延風(1993)。法國現代美術
  17. 莫渝(2000)。臺灣新詩筆記
  18. 陳芳明(1998)。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
  19. 陳鍾吾(1975)。西洋藝術史
  20. 楊雅惠(2003)。詩畫互動的異境─從王白淵、水蔭萍詩看日治時期臺灣新詩美學與文化象徵的拓展。臺灣詩學,1,27-84。
  21. 臺灣新生報
  22. 橋本恭子。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23. 謝里法(1992)。日據時代臺灣美運動史
  24. 羅秀芝(1999)。臺灣美術評論全集.王白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