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壓迫與吶喊:都市反支配力量對原住民文學的影響
|
DOI
|
10.6637/CWLQ.2005.33(9).143-160
|
作者
|
洪士惠
|
关键词
|
台灣原住民文學 ; 都市 ; 知識精英 ; 社會運動 ; 原運 ; 文學性 ; native Taiwanese literature ; urban ; elite ; social movement ; aborigin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 literariness
|
期刊名称
|
中外文學
|
卷期/出版年月
|
33卷9期(2005 / 02 / 01)
|
页次
|
143
-
16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台灣原住民作家所創作的原住民文學,在觸及「都市」空間主題時,大都是抱持負面觀感,然而,在少數作品中,我們卻也隱約看見「都市」對於原住民族群的正面意義。本文主要探討都市文明除了宰制原住民的生存權外,其賦予的知識內涵也提供了原住民爭取自身權益的管道,更進而形成紙上的文字戰鬥力量,藉以控訴漢人社會的殘酷對待。但是此類由都市環境所形成的「反支配」力量,卻也讓過去原住民文學所應具有的「文學性」漸漸地消失,而與原運、街頭運動謀合,成為控訴不平的「吶喊」之聲。這種缺席的「文學性」,與日據時期台灣作家所表現出的作品風格相類似。文學上「為人生而藝術」的表現,似乎是弱勢族群爭取平等的必經過程,這也是新近原住民歷史的重要軌跡。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王甫昌(2002)。社會學與臺灣社會。
連結:
-
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小說理論。
-
Chief Seattle(2001)。西雅圖酋長談話。
-
Montrose, Louis(1993).New World Encounters.
-
Sennett, Richard(2003)。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
-
尤稀.達袞(2002)。讓我的同胞知道。
-
王甫昌(2004)。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
王德威(2000)。餘生。
-
瓦歷斯.尤幹(1999)。21世紀臺灣原住民文學。
-
田敏忠(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上、下)。
-
田雅各(1992)。情人與妓女。
-
田雅各(1990)。最後的獵人。
-
田雅各(1992)。情人與妓女。
-
田雅各(1990)。最後的獵人。
-
田雅各(1992)。情人與妓女。
-
吳錦發(1992)。悲情的山林:臺灣山地小說選。
-
林燿德(1990)。世紀末偏航:八○年代臺灣文學論。
-
林燿德(1990)。世紀末偏航:八○年代臺灣文學論。
-
夏鑄九(1999)。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
-
孫大川(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上、下)。
-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
-
浦忠成(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
-
莫那能(1991)。美麗的稻穗。
-
陳昭瑛(1998)。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
章英華(1997)。臺灣的都市社會。
-
彭小妍(1994)。族群書寫與民族/國家-論原住民文學。當代,98,57。
-
奧威尼.卡露斯(2001)。野百合之歌─魯凱族生命禮讚小說。
-
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21世紀臺灣原住民文學。
-
舞鶴(2000)。餘生。
-
劉景輝(1986)。城市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聯合文學,21,24-29。
-
蔡明哲(2001)。都市原住民史篇。
-
蔡金智(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上、下)。
-
鄭明娳(1995)。當代臺灣都市文學論。
-
霍陸斯曼.伐伐(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上、下)。
-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
瞿海源(2002)。社會學與臺灣社會。
-
藍波安.夏慢(1992)。八代灣神話。
-
魏貽君(1994)。想念族人。
-
魏貽君(1999)。21世紀臺灣原住民文學。
-
羅干‧娃利斯(1991)。泰雅腳蹤。
|
被引用次数
|
-
許木柱、何縕琪、江瑞珍(2008)。原住民文學閱讀教學對學生族群意象發展之效應:以花蓮縣一個國三班級爲例。當代教育研究,16(2),1-44。
-
李建霖(2008)。模糊地帶─平埔族自我認同與「平埔」、「泛原住民」族群界線。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4),67-109。
-
史宗玲(2010)。地景變遷之離散印記:羅斯的《美國爰歌》中猶太美國人之族裔身份。長榮大學學報,14(2),1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