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文山社區大學(2003)。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連結:
-
王志弘(2003)。影像城市與都市意義的文化生產:《臺北畫刊》之分析。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303-340。
連結:
-
王志弘(2002)。技術中介的人與自我:網際空間、分身組態與記憶裝置。資訊社會研究,3,1-24。
連結:
-
廖朝陽(2001)。災難與希望:從〈古都〉與《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看政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39。
連結:
-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臺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臺灣社會學刊,5,195-250。
連結:
-
Boyer, M. Christine(1994).The C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Its Historical Imagery and Architectural Entertainments.
-
Brooker, Peter(2003)。文化理論詞彙。
-
Calvino, Italo(1993)。看不見的城市。
-
Clarke, David B.(1997).The Cinematic City.
-
Connnerton, Paul(1989).How Societies Remember.
-
Du Gay, Paul(1997).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
Harvey, David(2001).Spaces of Capital.
-
Kerby, Anthony Paul(1991).Narrative and the Self.
-
King、 Anthony D.(1996).Re-Presenting the City: Ethnicity, Capital and Culture in the 21st-Century.
-
Lash, Scott(1994).Economic of Signs and Space.
-
Massey, Doreen(1999).City Worlds.
-
Massey, Doreen(1999).City Worlds.
-
Ray, Larry,Sayer, Andrew(1999).Culture and Economy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
Ringmar, Eric(1996).Identity, Interest and Action: 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Sweden's Intervention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
Shiel, Mark(2003).Screening the City.
-
Shiel, Mark(2001).Cinema and the City.
-
Soja, W.Edward(1996).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
Westwood, Sallie(1997).Imagining Cities: Scripts, Signs, Memory.
-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
-
古碧玲(2002)。瞻前顧後:臺北的絕版、復刻與新生。
-
成英姝(2001)。瞻前顧後:臺北的絕版、復刻與新生。
-
朱天心(1997)。古都。
-
朱天心(2000)。臺北2001。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文化白皮書。
-
李秀美(2001)。瞻前顧後:臺北的絕版、復刻與新生。
-
唐小兵(2000)。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
-
夏瑞紅(2003)。大城市小人物2。
-
桑梓蘭(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
袁瓊瓊(2000)。臺北2001。
-
馬世芳(1998)。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
馬世芳(1998)。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
馬英九(2001)。瞻前顧後:臺北的絕版、復刻與新生。
-
馬英九(2002)。躍動之都─臺北。
-
馬英九(2000)。臺北2001。
-
高麗鳳(2002)。百秒當下臺北城。
-
高麗鳳(2002)。新世紀.臺北.思想起。
-
商禽(2002)。回到中山堂。
-
康旻杰(2002)。生活世界的混沌之詩與地方之舞:閱讀臺北城市文化地景。
-
張季琳(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
張炎憲(2002)。臺北人物誌。
-
許允斌(2000)。臺北2001。
-
陳光達(2000)。臺北2001。
-
陳映真(1997)。臺北記憶。
-
彭小妍(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
閔傑輝(2000)。臺北2001。
-
黃威融(1998)。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
黃錦樹(1997)。古都。
-
愛亞(2002)。回到中山堂。
-
愛亞(1997)。臺北記憶。
-
楊澤(1994)。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
-
楊澤(1994)。七零年代懺情錄。
-
楊澤(1999)。狂飆八十─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
-
葉啟政(2002)。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到消費的文化經濟學:從階級做為施為機制的角度來考察。臺灣社會學刊,28,153-200。
-
廖咸浩(2003)。大城市小人物2。
-
臺北文化基金會(1998)。記憶的指紋─第一屆臺北文學獎作品集。
-
臺北市文化局(2002)。東歪西倒.三年有成:臺北市文化一千天。
-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97)。臺北記憶。
-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2002)。躍動之都─臺北。
-
劉中薇(2002)。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臺北形象。
-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族觀點。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35(1),256-257。
-
龍應台(2002)。回到中山堂。
-
謝里法(1997)。臺北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