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三O年代頹廢意識的可見與不可見:重探進步意識與陰翳觀看

DOI

10.6637/CWLQ.2005.34(3).113-145

作者

劉紀蕙

关键词

頹廢 ; 退化論 ; 文化生理有機論 ; 進步意識 ; 日據時期 ; 台灣文學 ; decadence ; degeneration ; cultural organism ; progressiveconsciousness ;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Taiwan literature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4卷3期(2005 / 08 / 01)

页次

113 - 1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將有關「頹廢」的討論放置於文化史脈絡之下,視「頹廢」為一個被論述所構築的概念辭彙,此辭彙匯聚區分進步退化以及內外界限的相關文化心態,牽涉了兩種對立史觀的政治操作與觀看模式。本文將從台灣三○年代新文學運動、《南音》到楊熾昌,探討此時期文化論述中的「頹廢意識」如何與現代性論述相互鑲嵌,頹廢意識如何發生,如何被使用,如何成為一種觀看模式,涉及哪一些意涵?「頹廢」這個具有磁石效力的詞彙,吸聚了多重悖反的論述模式,延伸而複製日本當時盛行的文化生理有機論,包含左翼與右翼,以十分複雜的姿態進入了台灣的文化論述場域。從生物政治到美學觀點的確立,「頹廢意識」成為一個典型的例子。至於被新文學運動批評為「頹廢詩人」的楊熾昌,他與佐藤春夫、西川滿的脈絡何在?楊熾昌頹廢美學的「陰翳美感」與當時的燃燒美學、生理有機論有何辯證關係?渴望要求「新」、對於極端狀態有特別興趣的楊熾昌,雖然可以避開「普羅列塔利亞文學」與「新文學運動」的陳腔濫調,為何他不會在如此靠近現代主義的極端、要求燃燒與純粹精神的同時,如同西川滿一般,順此邏輯而躍入要求精神淨化、全體化與組織化的高昂與浪漫?他自處於陰翳之處的頹廢觀看,如何使他不至於陷入對黑暗與非常態的恐懼,或是如他同時代的人一般以偏執的激情朝向光明邁進?本論文希望可以離開文本的形式特徵,而探討文本背後所牽涉之進步與頹廢的兩種觀看模式,或是意識的狀態。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32)。精神分析學與藝術。讀書雜誌,2(6),1-33。
  2. (1934)。先發部隊
  3. (1932)。弗洛伊特主義與藝術。文學月報,1,101-118。
  4. Bernheimer, Charles(2002).The Decadent Subject.
  5. Calinescu、 Matei(1996).Five Faces of Modernity.
  6. Caroselli, Susan(1991)."Degenerate Art": The Fate of the Avant-Garde in Nazi Germany.
  7. Caroselli, Susan(1999).Perennial Decay: On the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of Decadence.
  8. Gaulke, Johannes(1909)。審美的文化の頹廢
  9. KS生(1932)。文藝上的酥穢描寫。南音,1(9),1-6。
  10. Nordau, Max(2000).Regeneration (The Best Sellers of 1895).
  11. Nordau, Max(1993).Degeneration.
  12. Nordau, Max(1914)。現代の墮落
  13. Pick, Daniel(1996).Faces of Degeneration: A European Disorder, c. 1848-c. 1918.
  14. Presner, Todd Samuel(2003).‘Clear Heads, Solid Stomaches, and Hard Muscles': Max Nordau and the Aesthetics of Jewish Regeneration.Modernism/Modernity,10(2),269-296.
  15. Reeve, Pusey, James(1983).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16. Spackman, Barbara(1989).Decadent Genealogies: The Rhetoric of Sickness from Baudelaire to D'annunzio.
  17. 三宅克己(1914)。臺灣旅行感想。みづゑ,110
  18. 凡夫(2002)。葉榮鐘早年文集
  19. 凡夫(1932)。南國之音。南音,創刊號,18。
  20. 臺日報
  21. 臺日報
  22. 布施辰治(1935)。多實文學漫談:生活と文學について。臺灣新文學,1,55-64。
  23. 田中保男(1943)。私は斯う思ふ─臺灣の文學のたあに。臺灣公論報,8(5),80-85。
  24. 臺灣時報
  25. 臺灣時報
  26. 臺灣時報
  27. 立石鐵臣(2001)。風景心境:臺灣近現代美術文獻導讀
  28. 西川滿(2001)。風景心境:臺灣近現代美術文獻導讀
  29. 佐藤春夫(2002)。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
  30. 呂赫若(1995)。呂赫若全集
  31. 呂赫若(1995)。呂赫若小說全集
  32. 呂赫若(1936)。詩についての感想。臺灣文藝,3(2),34-35。
  33. 李尚仁。中國十九世紀醫學研討會
  34. 李朝津(1996)。章太炎的民族主義─中國近代自由民族主義典形成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171-216。
  35. 谷崎潤一郎(1992)。陰翳禮讚─日本和西洋文化隨筆
  36. 芥舟(1979)。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
  37. 島田謹二(1939)。西川滿氏の詩業。臺灣時報,240,42-62。
  38. 島田謹二(1939)。佐藤春夫の女誡綺譚─華麗島文學志。臺灣時報,237,50-81。
  39. 神原泰(1981)。シュルレアリスムの展開
  40. 高橋龜吉(1929)。資本主義頹廢の諸相
  41. 張我軍(1925)。文藝上的諸主義。臺灣民報,83,14-15。
  42. 郭天留(1935)。創作方法に對する斷想。臺灣文藝,2(2),19-20。
  43. 黃得時、龍瑛宗、郭水潭(1942)。大東亞戰爭と文藝家の使命。臺灣藝術,3(3),12-14。
  44. 楊行東(1933)。對臺灣文藝界的待望。フオルモサ,1,16-22。
  45. 楊逵(1935)。行動主義檢討。臺灣文藝,2(3),62-64。
  46. 楊熾昌(1995)。水蔭萍作品集
  47. 楊熾昌(1995)。水蔭萍作品集
  48. 楊熾昌(1995)。水蔭萍作品集
  49. 楊熾昌(1995)。水蔭萍作品集
  50. 楊熾昌(1995)。水蔭萍作品集
  51. 楊熾昌(1995)。水蔭萍作品集
  52. 雷石瑜(1935)。我所切望的詩歌─批評四月號的詩。臺灣文藝,2(6),123-126。
  53. 趙鑫珊(1996)。希特勒與藝術
  54.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
  55. 劉紀蕙(2004)。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
  56. 廚川白村(1975)。近代文學十講
  57. 蔡孝乾(1925)。為臺灣的文學界續哭。臺灣民報,45,13。
  58. 濱田隼雄(1943)。非文學的な感想。臺灣時報,280,74-79。
被引用次数
  1. 陳允元(2013)。尋找「缺席」的超現實主義者—日治時期台灣超現實主義詩系譜的追索與文學史再現。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6,9-45。
  2. 李育霖(2021)。朝向少數的文學史編纂:論《日曜日式散步者》紀錄片的音像配置。中外文學,50(4),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