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上海.1947.張愛玲電影緣起-兼談《不了情》、《太太萬歲》劇本的人生參照

并列篇名

Shanghai.1947.Eileen Chang's Origins of Cinematography-"Unending Love", "Long Live My Wife", Chang's Slice of Life on Stage

DOI

10.6637/CWLQ.2008.37(2).139-181

作者

蘇偉貞(Wei-Chen Su)

关键词

張愛玲 ; 上海 ; 電影劇本 ; 視覺性 ; 長鏡頭 ; 認知地圖 ; Eileen Chang ; Shanghai ; screenplay ; visuality ; long take ; cognitive maps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7卷2期(2008 / 06 / 01)

页次

139 - 1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張愛玲的電影編劇生涯發端於上海,探究其編劇事業版圖,清楚畫分出上海時期及香港時期。上海電影緣起,關係著她日後創作生命,說來她的編劇生涯急管繁弦瞬間達於鼎盛卻旋及收梢,都集中於一九四七年,何以遽爾起落?她的人生遭遇是否表述於劇作中?小說轉向劇本動機與時機為何?劇作的視覺性、風格、藝術表現之於時代的影響?本論文將以這一連串提問出發,比對張愛玲劇本/影片/小說文本,展開初步的理論思考與觀察,結合文學/電影學理論,及運用電影長鏡頭的場景調動手法,繪製一張「映像張愛玲」認知地圖的輪廓,以期完整定位張愛玲。

英文摘要

Eileen Chang's career as a screenplay writer began in Shanghai in 1947. Her screenplay writing falls into two separate phases: the Shanghai period and the Hong Kong period. The origins of Shanghai cinematography affected Chang's entire subsequent writing career, and yet her own best output in this field was confined to the single year of 1947. Why did it come to such a sudden halt? In what ways did her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find expression in her screenplay writing? What prompted or motivated her to make the move away from novel writing toward screenplay work? And, what were the main contemporary influences on her visuality style as a playwright and her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se questions a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with Eileen Chang's screenplays/film/novels as the basic textual material, combin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inematic theory and use techniques, such as film long take method, to bear on a series of cognitive maps for "Imaging Eileen Chang," and a substantial step forward in our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Eileen Chang's literary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淪陷時期的上海電影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
  2. Bordwell, David.、李顯立譯(1999)。電影敘事。台北:遠流。
  3. Lebeau, Vicky.、陳儒修、鄭玉菁譯(2004)。佛洛伊德看電影:心理分析電影理論。台北:書林。
  4. Stam, Robert.、陳儒修、郭幼龍譯(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
  5. 水晶(1985)。流行歌曲滄桑記。台北:大地。
  6. 司馬新(1996)。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
  7. 史書美(1994)。張愛玲的慾望街車:重讀《傳奇》。二十一世紀,24,124-134。
  8. 李歐梵(2006)。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啓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9. 李黎(2007)。今生春雨·今世青芸。印刻文學生活誌,35-47。
  10. 李曉紅(2006)。一九四七年上海報刊中的張愛玲電影。張愛玲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
  11. 周蕾、楊澤主編(1999)。閱讀張愛玲。台北:麥田。
  12. 林以亮宋淇、蔡鳳儀編(1996)。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
  13. 柯靈、陳子善編(1995)。私語張愛玲。杭州:浙江文藝。
  14. 洪深、陳子善著(2001)。說不盡的張愛玲。台北:遠景。
  15. 胡珂、陳子善著(2001)。說不盡的張愛玲。台北:遠景。
  16. 胡蘭成(1990)。今生今世。台北:遠流。
  17. 唐文標(1986)。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
  18. 唐文標主編(1984)。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台北:時報文化。
  19. 夏志清(1979)。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
  20. 娜歐密·葛林、林寶元譯(1994)。異端的電影詩學―巴索里尼的性·政治與神話。台北:遠流。
  21. 時代日報(1947/11/13)
  22. 張子靜(1996)。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時報文化。
  23. 張愛玲(1992)。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皇冠。
  24. 張愛玲(1992)。張愛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藝。
  25. 張愛玲(1983)。惘然記。台北:皇冠。
  26. 張愛玲(1992)。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皇冠。
  27. 張愛玲(1991)。流言。台北:皇冠。
  28. 張愛玲(1987)。餘韻。台北:皇冠。
  29. 聯合報(1990/10/15)
  30. 張愛玲(1992)。張愛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藝。
  31. 張愛玲(1991)。流言。台北:皇冠。
  32. 聯合報(1982/11-12/12-04)
  33. 張愛玲(1991)。張看。台北:皇冠。
  34. 張愛玲(1992)。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皇冠。
  35. 張愛玲(1994)。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皇冠。
  36. 張愛玲(1991)。流言。台北:皇冠。
  37. 張愛玲(1991)。流言。台北:皇冠。
  38. 張愛玲(2005)。沉香。台北:皇冠。
  39. 張愛玲(2005)。沉香。台北:皇冠。
  40. 張愛玲、陳子善著(2001)。說不盡的張愛玲。台北:遠景。
  41. 東方網一勞動報
  42. 陳子善(2001)。說不盡的張愛玲。台北:遠景。
  43. 陳子善(2007)。張愛玲是文化漢奸嗎?―《文化漢奸罪惡史》出版前後。印刻文學生活誌,48,96-99。
  44. 陳子善、張愛玲著(2005)。沉香。台北:皇冠。
  45. 陸弘石、舒曉嗚(1998)。中國電影史。北京:文化藝術。
  46. 普多夫金、劉森堯譯(1980)。電影技巧與電影表演。台北:書林。
  47. 焦雄屏(2005)。映像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8. 程季華(1963)。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
  49. 德勒茲、黃建宏譯(2003)。電影:運動-影像。台北:遠流。
  50. 蔡美麗(1995)。維納斯之變顏。台北:允晨文化。
  51. 聯合報(1989/05/25)
  52. 聯合報(1990/09/30)
  53. 鄭樹森、蘇偉貞編(2003)。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
  54. 聯合報(2005/11/07-08/01)
  55. 大公報(1947/11/12)
  56. 聯合報(1995/09/10)
  57. 蘇偉貞(1995)。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358,21-23。
  58. 襲之方、季季、關鴻編(1996)。永遠的張愛玲。上海:學林。
被引用次数
  1. 梁慕靈(2009)。「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0,173-237。
  2. 潘怡帆(2021)。說一個聽(不)懂的故事:張愛玲〈相見歡〉裏的書寫實驗。中山人文學報,50,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