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精神斡旋與象徵交換-試論《莊子》內篇藝境

并列篇名

Spiritual Intervention and Symbolic Exchange-On the Aesthetic Realm of the Inner Chapters of "Zhuangzi"

DOI

10.6637/CWLQ.2008.37(4).149-192

作者

蔡岳璋(Yueh-Chang Tsai)

关键词

莊子 ; 寓言 ; 藝境 ; 語言 ; 象徵交換 ; 精神斡旋 ; 技藝 ; 布希亞 ; Zhuangzi ; fable ; aesthetic realm ; language ; symbolic exchange ; spiritual intervention ; artistry ; Baudrillard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7卷4期(2008 / 12 / 01)

页次

149 - 1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借道寓言故事,本文意在指出,莊子的體道境界洋溢著豐富地象徵交換的詩意色彩,它也是莊子面對日常生活,精神斡旋的特殊產物。換句話說,「交換技藝」是莊子體道藝境的再現形式,而這類藉由「精神斡旋」而來的「象徵交換」,一則為理解莊子藝術精神的具體座標,同時也是跨越二元對立,超越主客二分之精神的肉身化表徵。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bundant poetic use of symbolic exchange within Zhuangzi's portrayals of experiences of Dao in fables, which too are novel products of spiritual intervention in his dealings with daily life. In other words, his "exchange artistry" is the "reappearance form" of his experiences of the Dao aesthetic realm, and the "symbolic exchange" derived from his "spiritual intervention" in daily life can be read as the concrete coordinate for comprehending his artistic spirit and concretist symbols that seek to overturn binary oppositions and the spirit of dichotomizing subject and obje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1999)。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
  2. 王叔岷(2007)。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
  3. 王弼著(1999)。老子四種。臺北:大安。
  4. 史帝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朱元鴻譯(1991)。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巨流。
  5. 吳汝均(1994)。莊子的靈台心與自然諧和論。哲學與文化,21(8),682-687。
  6. 李勉(1990)。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
  7. 林志明(2002)。布希亞:社會學家或形上學家?。歐美研究,32(3),469-497。
  8. 唐君毅(1993)。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
  9. 奚密、鄭樹森編(1991)。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
  10.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弓乞秦篇。臺北:臺灣商務。
  11. 徐復觀(1998)。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
  12. 郭慶藩輯(1997)。莊子集釋。臺北:華正。
  13. 陳奇猷校釋(1984)。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
  14. 陳鼓應(1995)。老莊新論。臺北:五南。
  15. 陳鼓應註譯(1999)。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
  16. 陳蒲清(1987)。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駱駝。
  17. 黃瑞祺(2006)。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巨流。
  18. 愛蓮心、周熾成譯(2004)。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江蘇:江蘇人民。
  19. 葉程義(1979)。莊子寓言研究。臺北:義聲。
  20. 葉維廉(1988)。比較詩學。臺北:東大。
  21. 葉維廉、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1978)。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
  22. 道格拉斯·凱爾納、陳維振、陳明達、王峰譯(2005)。波德里亞,批判性的讀本。南京:江蘇人民。
  23. 廖炳惠(1983)。晚近文評對莊子的新讀法:洞見與不見。中外文學,11(11),98-145。
  24. 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陳重仁譯(2001)。波赫士談詩論藝。臺北:時報。
  25. 赫拉克利特、羅賓森英譯、楚荷中譯(2007)。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6. 劉文典輯、馮逸、喬華點校(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7. 讓·波德里亞〔布希亞〕、車僅山譯(2006)。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
被引用次数
  1. 蔡岳璋(2013)。試論莊子文學空間─來自「嘗試言之」的考慮。清華學報,43(3),431-460。
  2. 蔡岳璋(2022)。反知?或博聞體要?-以「庖丁解牛」為線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63,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