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醫者意也-《西遊記》的醫療表述

并列篇名

The Image of Medicine-Medic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DOI

10.6637/CWLQ.2013.42(3).147-173

作者

徐禎苓(Chen-Ling Hsu)

关键词

《西遊記》 ; 醫療 ; 養生 ; 身體 ; 權力 ;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 medical treatment ; self-cultivation ; body ; power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42卷3期(2013 / 09 / 01)

页次

147 - 1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代醫療系統完備,建立起醫藥與食療論述,轉化為《西遊記》情節。誠然,小說頻頻歪讀醫療要旨,看似謬悠之說,但從醫者意也的視角,卻暗合多重隱喻。本文擬從醫藥與醫養兩方面進行探究,從中勾連身體觀,推廓出兩種指涉,其一為政治、社會層面的身體,由國王的病體,輻輳出官僚、社會的頹敗,醫藥儼然為治體/國處方;其二為長青文化的養生觀,無論是席宴中仙藥仙果作為諸仙裝備身體的贈禮,或是唐僧本身在食和性的系統體現長生意涵,以調笑之姿詮釋醫養敘事。由醫療戲言,映照出小說家含藏政權諷諭與宗教辯證的策略,允為文史醫學具表徵性的一種書寫。

英文摘要

By the Ming dynasty, the system of medicine was complete and included discussions on medicine and diet. This medical system was adapted into the plot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lthough the novel looks absurd and deliberately mocks the purpose of the medicines, it draws multiple meanings from the image of medicine. There are two dimensions to consider in relation to the body, whose concrete referents are: (1) the political and societal body and (2) health in terms of the macrobiotic culture. The writer also creates political satire and religious dialogue in its medical parodies, illustrating the symbolic function of medicine in literature and medical writ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學泰(2006)。中國飲食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連結:
  2. 杜正勝(2013)。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台灣經驗。「醫家與史家的對話:傳統中醫學術知識的歷代傳承與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
    連結:
  3. 杜正勝(2013)。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台灣經驗。「醫家與史家的對話:傳統中醫學術知識的歷代傳承與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
    連結:
  4. 祝平一(2010)。醫藥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8,1-50。
    連結:
  5. 張曉風(2003)。古典小說中所安排的疾病和它的象徵。中外文學,31(12),26-48。
    連結:
  6. 劉瓊云(2010)。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6,1-43。
    連結:
  7.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8. (1996)。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
  9. 《黃帝素問靈樞經》。縮印明趙府居敬堂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10.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2. 鄭玄。《禮記鄭注》。宋紹熙建安余氏萬卷唐校刊本。[出版地不詳]:來青閣,1937
  1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4. (1996)。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
  15. 丁峰山(2007)。明清性愛小說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16. 仇兆鰲。悟真篇集註。台北:自由出版社。
  17. 王焰安(2008)。桃文化概說。瓊州學院學報,15(6),84-85。
  18. 王畿、吳震編校(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9. 史仲序(1993)。中國醫學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20. 伊永文(1997)。明清飲食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21. 余新忠(2002)。20世紀明清疾病史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10月,15-23。
  22. 吳承恩、徐少知校、周中明注、朱彤注(2008)。西遊記校注‧李卓吾批評本。台北:里仁書局。
  23. 吳曾(1982)。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出版社。
  24. 吳謙編(2004)。醫宗金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5. 李良松編、郭洪濤編(1990)。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26. 李金松(1999)。《西遊記》與醫學文化。古典文學知識,1999(4),81-84。
  27. 李昉編(1987)。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8. 李昉編(1987)。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9. 李昉編(1987)。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0. 李昉編(1987)。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1. 李昉編(1987)。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2. 李建民(2011)。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台北:允晨文化。
  33. 李建民編(2012)。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中華書局。
  34. 杜正勝(1995)。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83-487。
  35. 沈德符(1983)。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
  36. 林富士(2011)。疾病的歷史。台北:聯經。
  37. 金正耀(1993)。中國的道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8. 洪邁(1982)。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
  39. 范曄、李賢注(200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40. 卿希泰編(1992)。中國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41. 栗山茂久、陳信宏譯(2005)。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版社。
  42. 桑塔格‧蘇珊、程巍譯(2012)。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
  43. 浦安迪(1998)。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4. 班固(1967)。漢武帝內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45. 高桂惠(2012)。《西遊記》禮物書寫探析。中國經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場,中壢:
  46. 張光雄(2009)。「西遊記」與「本草綱目」:第二屆李時珍醫藥文化與產業合作論壇記實。明通醫藥,11月,2-4。
  47. 張廷玉(2005)。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48. 梁其姿(2012)。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9. 郭樹芹(2012)。唐代涉醫文學與醫藥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50. 陳秀芬(2009)。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台北:稻鄉出版社。
  51. 曾錦坤(1999)。中醫與養生。台北:文津出版社。
  52. 奧尼爾‧約翰、張旭春譯(1999)。身體型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53. 楊上善注(1993)。黃帝內經太素。北京:中國書店。
  54. 楊儒賓編、何乏筆編(2004)。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
  55. 廖育群(2003)。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台北:東大圖書。
  56. 趙修霈(2009)。由陰入陽:由《西遊記》的「食色」談起。新世紀宗教研究,7(4),161-88。
  57. 趙爾巽纂修(1981)。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
  58. 劉勇強(2007)。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9. 劉昫(200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60. 滕弘輯(2000)。神農本經會通。北京:北京出版社。
  61. 蓮池大師、鳩摩羅什譯(2001)。阿彌陀經疏鈔。台南:和裕出版社。
  62. 鄭玄、黃丕烈校(1972)。校宋周禮鄭注。台北:鼎文書局。
  63. 鄭金生(2005)。藥林外史。台北:東大圖書。
  64. 蕭兵(2002)。人參果的文化考析:兼論其與肉芝、人身、小人國及生命術、搖錢樹、聖誕樹的關係。民族藝術,2002(2),72-84。
  65. 魏徵(2005)。隋書。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