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在異域回眸中國:劉大任袖珍小說的文化反省

并列篇名

Looking Back on China from a Foreign Land- Cultural Reflection on the Short Short Stories of Liu Daren

DOI

10.6637/CWLQ.2013.42(4).51-77

作者

徐聖心(Sheng-Hsin Hsu)

关键词

劉大任 ; 《劉大任袖珍小說選》 ; 文化論述 ; 科學 ; 宗教 ; 人性 ; Liu Daren ; Selected Short Short Stories by Liu Daren ; cultural discourse ; science ; religion ; humanity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42卷4期(2013 / 12 / 01)

页次

51 - 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劉大任袖珍小說為主要討論範圍。異域,兼表這些作品中思考的場景、起點與方式,由差異而形成對比,由對比而見出特性,由對比揣摩立場的游移與變化;回眸,則表思想活動時的回顧、反省性,或眷戀之故,或為了認清與再確認;中國,在回眸中,所見的故鄉,也是心情與文化的故鄉,以是為其作品中不斷回歸的主題。論者已夥,本文擇其尚未被深論的篇目和主題,並加有機的組織,分論四個子題,既與當代中國人處境息息相關,同時也是文化交涉時的衝擊點:科學與宗教、「中國/人,遺忘在美國/世界的邊緣」、閃爍在鬥爭中的人性光輝、文化型態之爭衡與和解。小說中有著對科學、宗教的反省與包容;雖描寫政治種種不堪,對政治、鬥爭的幻滅感,也同時呈現人性中不待教而自發性的善意;痛惜近代中國及中國人的屈辱和流浪姿態,描寫其邊緣與雜碎的實況,突顯文化主體的失落、及文化追逐下的集體遺忘;並從文化衝突的兩代、三代拔河,以及在文化優劣等爭衡中,能以交錯融合的方式和解,達至圓熟的境界。

英文摘要

The essay aims to examine the short short stories of Liu Daren Liu. These stories delineate his experience of looking back on China from a foreign land. The foreign land is the basis of the setting,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modes of reflection in the stories: the differences in locales create contrasts, pres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lead to changes in perspective. Looking back involves reflectiveness of thought, nostalgic affection, and the hope to recognize and reaffirm one's cultural identity. China, as Liu looks back, is not merely a native land, but a spiritual and cultural homeland; therefore, it becomes a recurring theme in his stories. As Liu's works have been much discussed, 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the themes and sections which have not been deeply explored and classify them into four categories, which are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dica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illuminate the points of conflict in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1. Science and religion; 2. China/Chinese and the sense of being forgotten in the margins of America and the world; 3. humanity reaffirming itself through struggles; and 4. the competition and reconcili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is finally argued that Liu expects to reconcile the cultural conflicts on these four accounts to achieve eventual harmon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詹閔旭(2012)。恥辱與華語語系主體:施叔青《行過洛津》的地方想像與實踐。中外文學,41(2),55-84。
    連結:
  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方克立編、李錦全編(1995)。現代新儒家學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 王冕(1991)。竹齋集:外八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王德威(2002)。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出版社。
  7. 王德威(2001)。眾聲喧嘩以後。臺北:麥田出版社。
  8. 王德威(1991)。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
  9. 史泰司、楊儒賓譯(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10. 呂正惠(2000)。論四位外省籍小說家:白先勇、劉大任、張大春與朱天心。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1. 李進益(2005)。劉大任小說中的父與子:以《晚風習習》為中心。花蓮師院學報,20,1-15。
  12. 李進益(2000)。政治的假,文學的真:劉大任小說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5,81-92。
  13. 姜戎(2004)。狼圖騰。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14. 唐君毅(1984)。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15. 唐君毅(1984)。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學生書局。
  16. 徐復觀(1990)。漫談魯迅。中國文學論集,臺北:
  17. 康來新(1986)。有酒無鄉,有鄉無土:評《秋陽似酒》。聯合文學,2(8),210。
  18. 張大春(1989)。奉愛情之名:評兩本《愛情的顏色》。聯合文學,5(10),185-87。
  19. 梁乃崇(1999)。智崇居士學佛因緣。圓覺之友,21,7-27。
  20.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粹文堂出版社。
  21. 陳幸蕙編(1995)。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臺北:爾雅出版社。
  22. 陳萬益編(1993)。劉大任集。臺北:前衛。
  23. 詹明信、唐小兵譯(1990)。後現代主義和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
  24. 劉大任(1997)。赤道歸來。臺北:皇冠。
  25. 劉大任(2011)。閱世如看花。臺北:洪範。
  26. 劉大任(2003)。空望。臺北:印刻。
  27. 劉大任(1986)。走出神話國。臺北:圓神。
  28. 劉大任(1992)。神話的破滅。臺北:洪範。
  29. 劉大任(2012)。枯山水。臺北:印刻。
  30. 劉大任(1993)。走過蛻變的中國。臺北:麥田。
  31. 劉大任(1990)。杜鵑啼血。臺北:洪範。
  32. 劉大任(2008)。憂樂。臺北:印刻。
  33. 劉大任(1996)。劉大任袖珍小說選。臺北:皇冠。
  34. 劉明亮(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35. 錢穆(1952)。文化學大義。臺北:正中書局。
  36. 錢穆(1983)。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
  37. 錢穆(1982)。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朱衣仙(2020)。盆栽、雜碎、枯山水:劉大任作品中「離散/反離散」交映的風景。中山人文學報,49,8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