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同文下的剽竊:中國新文學與楊華詩歌

并列篇名

Common-Language Plagiarism: New Chinese Literature and Yang Hua's Poetry

DOI

10.6637/CWLQ.2015.44(1).63-104

作者

許舜傑(Shun-Jie Syu)

关键词

小說月報 ; 創造社 ; 臺灣新文學 ; 中國新文學 ; 現代詩 ; the Short Story Magazine ; the Creation Society ; New Taiwanese Literature ; New Chinese Literature ; New Poetry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44卷1期(2015 / 03 / 01)

页次

63 - 1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由於白話詩肇始於中國新文學運動,同時期臺灣詩人勢必得從中國白話詩人的作品中理解何謂白話詩,進而開始嘗試創作白話詩。過去學界已陸續指出,臺灣日治時期重要的新詩人楊華,其詩作和郭沫若、冰心、梁宗岱等人的作品多處相似。本文在此基礎上,擴大將中國新文學報刊上的詩作與楊華的詩作進行比對,發現楊華大量剽竊了《創造季刊》、《小說月報》等刊物的詩作,證明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詩歌受到創造社以及文學研究會極大的影響。這種同文下的文本混生現象,包括改寫、仿擬、抄襲等,在日治時期的報章雜誌上極為普遍。本文探究其原由,發現當時臺灣總督府因統治考量而未將日本頒布的著作權法於臺灣施行,使得臺灣在快速發展現代出版事業的同時,卻無相應的著作權法可依循。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楊華透過同文下的剽竊進行詩歌的文本混生實驗。本文即針對楊華剽竊的事實、來源管道、作品型態與後續效應,加以舉證分析,重新闡述了楊華的審美原則、詩歌形式、創作心理、文化認同等面向,並藉由其剽竊習慣來考定其作品。筆者認為,楊華的例子見證了一位生活在殖民處境下的臺灣詩人如何從剽竊走向創新,在「中國白話文派」與「臺灣話文派」相持不下之際,嘗試融合兩條路線,寫出具臺灣特色的中國白話文學詩歌。

英文摘要

At the time when New Chinese Literature Movement gave birth to vernacular poetry, Taiwanese poets had little choice but to learn how to write vernacular poems from the works of Chinese vernacular poets when trying their hand at this genre. Yang Hua w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new Taiwanese poet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Successive academics have indicated that Yang's poems bear similarities to those of Guo Moruo, Bingxin, and Liang Zongdai, etc. The present study probes more deeply in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g's poems and those of New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The finding is that Yang plagiarized a large amount of the poetic works from Creation Quarterly, The Short Story Magazine and the like, a proof that New Taiwanese Literature poetry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eign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Creation Society and the Society of Literary Research. Yang's synthesis of texts in the common language, including rewriting, parodying and plagiarizing, was often seen in the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in the Colonial Period. Research revealed that governor general of Taiwan did not enforce the copyright law proclaimed by Japan due to some political concerns; consequenetly, the modern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aiwan developed rapidly while no copyright law was in force.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Yang freely experimented with mixed texts in poems through plagiarism from the common language poetry. Based on the facts, the resources, the types of works and the follow-up effects of Yang's plagiarism, the present study presents textual evidence and then analyzes and re-elaborates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poetry forms, creation mentality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Yang, and goes on to examine his works in light of his habitual style of plagiarism. The study finds, in sum, that this Taiwanese poet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moved from plagiarism toward innovation, attempted to integrate equally matched factions of Chinese vernacular and Taiwanese vernacular, and finally composed Chinese vernacular poems possessing Taiwanese characterist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許俊雅(2013)。葉陶仙〈釵合鏡圓〉的故事來源考論─兼論日治臺灣文言通俗小說的抄錄改寫現象。淡江中文學報,28,217-59。
    連結:
  2. 許俊雅(2013)。日治時期臺灣報刊小說的改寫現象及其敘述策略。臺灣文學學報,23,137-74。
    連結:
  3. 許俊雅(2012)。《洪水報》、《赤道》對中國文學作品的轉載─兼論創造社在日治臺灣文壇。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4,169-218。
    連結:
  4. 許俊雅(2012)。誰的文學?誰的產權?─日治臺灣報刊雜誌刊載中國文學之現象研探。臺灣文學學報,21,1-35。
    連結:
  5. 許俊雅(2011)。少潮、觀潮、儀、耐儂、拾遺是誰?─《臺灣日日新報》作者考證。臺灣文學學報,19,1-34。
    連結:
  6. 黃蕙禎(2013)。郭沫若文學在臺灣:其接受過程的歷史考察。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6,215-50。
    連結:
  7. 張我軍。1925。〈新文學運動的意義〉。《臺灣民報》67: 19-21。
  8. 毓文(廖漢臣)。1935。〈就暗合和剽竊說幾句〉。《臺灣文藝》2.7: 199-200。
  9. 周作人。1921。〈日本詩人一茶的詩〉。《小說月報》12.11: 1-7。
  10. 〈文藝同好者氏名住所一覽〉。1934。《臺灣文藝》1.1: 88-92。
  11. 李獻章。1932。〈新字問題〉。《南音》1.5: 8-9。
  12. 周作人。1925。〈蒼蠅〉。《雨天的書》。上海:北新書店。77-82。
  13. 葉榮鐘。1932。〈第三文學提唱〉。《南音》1.8: 卷頭言。
  14. 郭沫若。1923。〈好像是但丁來了‧ 冬景〉。《創造季刊》1.4: 115。
  15. 蔣渭水。1926。〈廣告一則〉。《臺灣民報》113: 16。
  16. 張我軍。1925。〈研究新文學應讀什麼書〉。《臺灣民報》47: 16-17。
  17. 田漢。1924。〈可憐的侶離雁〉。《創造季刊》1.2: 2-3。
  18. 郭秋生(芥舟)。1932。〈南音〉。《南音》1.9-10: 14。
  19. 黃春成。1932。〈本誌之沿起〉。《南音》1.2: 26-27。
  20. 佚名。1922。〈少女的煩悶〉。《小說月報》13.11: 5-8。
  21. 〈最好的雜誌〉。1927。《民報》168 (8 月14 日): 12。
  22. 〈文化書局出現 蔣氏倡辨〉。1926。《臺灣民報》108: 7-8。
  23. 張我軍。1925。〈請合力折下這座敗草欉中的破舊殿堂〉。《臺灣民報》41: 5-7。
  24. 泰戈爾。1922。《飛鳥集》。譯:鄭振鐸。上海:商務印書館。
  25. HT生。1935。〈詩歌的批評及其問題的二、三〉。《臺灣文藝》2.4: 100-02。
  26. 孫大雨(孫守拙)。1922。〈滴滴的流泉〉。《小說月報》13.5: 1-10。
  27. 榛村專一。1933。《著作權法概論》。東京:巖松堂書店。
  28. 郭沫若。1923。〈黑魆魆的文字窟中〉。《創造週報》4: 14-15。
  29. 伍劍禪。1922。〈小詩〉4。《晨光雜誌》1.1: 145-49。
  30. 張我軍。1925。〈詩體的解放(續)〉。《臺灣民報》3.9: 12-13。
  31. 梁實秋。1923。〈「繁星」與「春水」〉。《創造週報》12: 4-9。
  32. 成仿吾。1923。〈詩之防禦戰〉。《創造週報》1: 2-12。
  33. 〈黎明書局開辦〉。1929。《臺灣民報》283: 7。
  34. Posner, Richard A.(2007).The Little Book of Plagiarism.New York:Pantheon.
  35. 中島利郎編(2003)。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
  36. 中島利郎編(1995)。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總目‧ 人名索引。臺北:前衛。
  37. 羊子喬編(2007)。楊華作品集。高雄:春暉。
  38. 呂榮海、陳家駿(1987)。從出版現場瞭解─著作權‧ 出版權。臺北:蔚理法律出版社。
  39. 呂興昌(1994)。引黑潮之洪濤環流全球:楊華詩解讀。臺灣文藝,3,114-21。
  40. 宋澤萊(2011)。臺灣文學三百年。臺北:印刻。
  41. 巫永福(1995)。《巫永福全集》評論卷Ⅱ。臺北:傳神福音。
  42. 林佳蕙(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專班。
  43. 林俊言(2006)。臺灣著作權法簡史:拷貝逐漸受限的法發展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研所。
  44. 林載爵(1976)。黑潮下的悲歌─詩人楊華。夏潮,1(8),64-67。
  45. 秋吉久紀夫、桓夫譯(1993)。臺灣孤魂的詩人楊華─一九三○年代臺灣文學的一則。,174,121-42。
  46. 唐顥芸(2003)。楊華の白話詩における「古典」と「現代」の影響。現代中国,79,71-78。
  47. 唐顥芸(2003)。台湾白話詩草創期における楊華とその作品─その抒情的側面を通して─。未名,21,43-66。
  48. 唐顥芸(2008)。楊華の台湾話文創作。未名,26,41-57。
  49. 張炎憲編、翁佳音編(1996)。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臺北:弘文館。
  50. 張靜茹(2006)。上海現代性‧ 臺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新北市:稻香。
  51. 許俊雅(2011)。王韜文言小說在臺灣的轉載及改寫─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5,255-314。
  52. 陳千武編、羊子喬編(1982)。亂都之戀。新北市:遠景。
  53. 陳培豐(2013)。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
  54. 陳培豐、王興安編譯、鳳氣至純平編譯(2012)。「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
  55. 黃武忠(1984)。臺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
  56. 楊順明(2007)。黑潮輓歌:楊華及其作品研究。高雄:春暉。
  57. 賈毓梅、楊政源(2005)。這是誰的詩?─試解楊華詩作、身份的幾個謎。慈惠學術專刊,1,42-54。
  58. 劉大白(1957)。桃花幾瓣。臺北:啟明。
  59. 劉捷(1998)。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
  60. 鍾理和、鍾鐵民編(1997)。鍾理和全集。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61. 簡吉、簡敬譯、洪金盛譯、韓嘉玲譯、蔣智揚譯(2005)。簡吉獄中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62. 羅青(1994)。詩的風向球─從徐志摩到余光中。臺北:爾雅。
被引用次数
  1. 陳政彥(2022)。大陸遷台詩人的主流匯成與長遠潤澤。臺灣詩學學刊,40,125-173。
  2. 林宇軒(2021)。楊華新詩之自然意象探討。華文文學與文化,12,24-53。
  3. 王德威(2015)。華語語系,台灣觀點。中外文學,44(1),131-134。
  4. (2024)。從無價到有價:台灣戰後的著作權觀念與實踐(1949~1964)。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62(1),236-286。
  5. (2024)。化用與改寫在殖民地漢文的操作-楊華新詩作品再探。中國現代文學,4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