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台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

并列篇名

How did Wind Affect the Urban Street Patterns? A Case Study of the Impact from the Taipei Airfield during the War World Ⅱ

DOI

10.6161/jgs.2010.59.05

作者

洪致文(Chih-Wen Hung)

关键词

飛行場 ; 盛行風 ; 台北 ; 街道紋理 ; 都市發展 ; airfield ; climatological wind ; Taipei ; street patterns ; city development

期刊名称

地理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9期(2010 / 08 / 01)

页次

81 - 1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過去的研究當中,對於「風」在城市選址上的角色,以及城市佈局中工業區與居住空間相對位置的選擇都有所探討。然而,透過盛行風與飛機場跑道的相關,繼而影響了城市中的街道紋理,則尚未有研究提出。本文將嘗試從如今台北市民生社區一帶的街道走向,解構城市發展中,一種受盛行風方向所影響的軸線與街道紋理過程。本文所要提出之論點,係以二次大戰後期在台北市東區所興建的簡易飛行場爲例,連結「盛行風向→飛行場跑道方位與軸線→防禦用圳溝範圍→街道方位與走向」,來說明民生社區一帶的街道紋理,是如何受到風的影響,而有軸線上的轉變,進而成爲城市中的歷史刻痕。

英文摘要

Previous studies have centered on the role of wind in the selection of settlement locations, or the layout of the industrial region in a city. However, the affect the wind has on urban street pattern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abandonment of airfields has never been addressed. In this study, a cas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he Taipei Airfield during the War World II was documented. A new concept connecting the following elements, ”climatological wind→the runway directions of the airfield→the fosse of the airfield→the directions of streets”, was introduced to explain the street patterns in the Min-sheng community of the Taipei C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鳳嬌(2008)。戰後初期台灣軍事用地的接收。國史館學術集刊,17,167-199。
    連結:
  2. 李琦華、林峰田(2007)。台灣聚落的空間型構法則分析。建築學報,60,27-45。
    連結:
  3. 棉織生(1935)台北飛行場工事概况,台灣遞信協會雜誌,昭和10年09月號:54-67
  4. 西村寬司(1928)常識物理科學講座,台灣警察協會雜誌,昭和3年02月號:177-186
  5. 間野峰(1944)飛行場の概念(簡易飛行場を獻納せよ),台灣時報,昭和19年05月號:117-128
  6. 木村正雄(1944)台灣要塞化の意義,台灣時報,昭和19年05月號:129-136
  7. Barrett, P.(1987)。Cities and their airports: policy formation, 1926-1952。Journal of Urban History,14,112-137。
  8. Bednarek, J.(2001)。America's Airports: Airfield Development, 1918-1947。Texas:Texas A & M University Press。
  9. Breihan, J. R.(2008)。Review essay: airport history。Journal of Urban History,34,850-854。
  10. Karsner, D.(1997)。Aviation and airports: th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and geographic structure of american cities 1940s-1980s。Journal of Urban History,23,406-436。
  11. 尹詩惠(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12. 王祥榮(2000)。生態與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舆生態調控新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3. 長谷川晉編(2000)。日vs.陸海軍基地。東京:學習研究社。
  14. 洪致文(2007)。台灣氣象傅奇。台北:玉山社。
  15. 紀榮松(2007)。跨海西征的駐台日本海軍鹿屋航空隊。淡江史學,18,207-226。
  16. 高傅棋編、魏德文主編(2004)。穿越時空看台北:台北建城120週年。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17. 陳飛(2009)。建築風環境.夏熱冬冷氣候區風環境研究與建築節能設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8. 曾美慧(2003)。塔悠路—見證古蹟歷史。台北畫刊,十一月號,10。
  19. 葉倫會(2003)。松山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松山區公所。
  20. 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槙總合計畫事務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黄俊铭(2007)。開啓新門戶、行駛新未來—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台灣建築報導雜誌,139,74-109。
  21. 廖春生(198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22. 蔡宗雄(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室内設計研究所。
  23. 黄武達(2000)。追尋都市史之足跡—台北「近代都市」之構成。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24. 黄武達(1996)。日治時代.台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論文集(1),台北:
被引用次数
  1. 洪致文(2014)。二戰末期臺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地理學報,73,53-77。
  2. (2011)。二戰時期臺北市之疎開空地帶對戰後城市街道發展的影響。臺灣文獻,62(1),233-258。
  3. (2014)。日、臺飛行場的源流與空間配置:1910至40年代。臺灣文獻,65(3),221-266。
  4. (2023)。後機場都市的規劃填充及空間轉化:以臺北戰時南北飛行場關場後的地景變遷為例。國家發展研究,23(1),11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