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利用3D LiDAR技術應用於結構物監測及地形數化之研究

并列篇名

Using 3D LiDAR Technique in Structure Monitoring and Terrain Modeling

作者

黃立信(Lih-Shinn Hwang);陳其沅(Chi-Yuan Chen);張嘉倫(Chia-Lum Chang);邱建華(CHien-Hua Chiu)

关键词

地面光達 ; 空載光達 ; 點雲 ; 數值高程模型 ; Ground LiDAR ; Airborne LiDAR ; Point Cloud ;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期刊名称

測量工程

卷期/出版年月

57卷(2018 / 03 / 01)

页次

23 - 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結合地面光達-3D雷射掃描技術及點雲資料處理等方法,選定大溪橋與其周邊河谷為研究區域,嘗試用於不同時期橋樑變形之監測作業及數值高程模型(DEM)之製作。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有三:(1)了解地面光達運作及後續軟體處理,(2)嘗試以該新型技術取代傳統地面測量來執行結構物監測作業之可行性,(3)比對地面光達與空載光達於數值高程模型之建置。本實驗結果顯示,地面光達所產出的點雲資料,其整體點雲的套合精度可達3mm左右,故針對監測公分級以上變化的結構物,有顯著的效果及可靠的參數;另外在數值高程模型的製作上,利用e-GNSS定位技術獲取公分級誤差的控制點坐標,可將地面光達之點雲成果精確轉換至TWD97坐標系統上,與空載光達所建置之同坐標數值高程模型相比,品質更為細緻,且成本更為便宜。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integrates ground LiDAR- 3D scanning technique and point cloud data, selected Daxi Bridge and nearby valley as test areas, attempt to monitoring the bridge deformation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roducing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The aims of those studie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 (1) Trying to enhance ground LiDAR technique working and point cloud data processing. (2)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surveying with ground LiDAR technique to implement the feasibility of structural monitoring operations. (3) Compared the DEM made in the same area with ground LiDAR and airborne LiDAR. The results show the accuracy of the point cloud data setting approaches 3 mm. Therefore, the deformation of structures monitoring is over 1 cm, it can be depended on ground LiDAR technique. Besides DEM made, e-GNSS positioning is used to fix control points in this case, and the precision of this system can be reached centimeter level. After fix control points fulfilled, all the point cloud data can be transformed to TWD97 coordinate. Finally, compared with the quality of DEMs made, the benefits of ground LiDAR has that higher resolution and lower costs than those of airborne LiDAR.

主题分类 工程學 > 工程學總論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工程學 > 機械工程
参考文献
  1. 迅聯光電有限公司(2016/10/27),http://www.linkfast.com.tw/。
  2. 台灣儀器行(2017/2/2),http://www.ticgroup.com.tw。
  3. 久冠測量儀器公司(2016/9/21),http://skcic.com.tw/VZ-serial.html。
  4. 自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17/4/20),http://www.strongco.url.tw/。
  5. Bonali, E.(2014).Deform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ferred by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methodology: the Cantalovo church case study (Northern Italy).Archaeometry,56(4),703-716.
  6. 尤竣彥(2014)。桃園,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
  7. 王文俊(2014)。桃園,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
  8. 林郁珊(2012)。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9. 連貫捷(2007)。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
  10. 陳國永(2004)。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11. 黃文杰(2004)。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12. 黃騰煇(2013)。桃園,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
  13. 劉榮信(2010)。桃園,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
  14. 簡志峰(2012)。桃園,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黃立信,王建文(2021)。應用多元量測技術於高精度地籍測量之研究。國土測繪與空間資訊,9(2),67-83。
  2. 簡宏禧,黃立信(2023)。整合多元化數值資料之監測成果比對Google Earth之影像紀錄-以大漢溪河谷為例。國土測繪與空間資訊,11(2),65-91。
  3. 簡宏禧,黃立信,崔國強,徐義凱(2023)。空間監測系統對大漢溪河谷進行地形變遷時序變化之研究。測量工程,60,27-57。
  4. 蕭宇伸,林彥均,林冠仲,卓宥瑄,吳鎮宇(2020)。研究以VLP-16感測器結合自動升降台掃描環景影像。中華水土保持學報,51(1),1-12。
  5. (2023)。3D光達遙測技術應用於儲槽結構監測效益。石油季刊,59(4),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