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外丹到內丹-兩種形上學的轉移

并列篇名

From External Alchemy to Internal Alchemy: The Transition of Two Metaphysics

DOI

10.6503/THJCS.2006.36(1).02

作者

蕭進銘(Chin-Ming Hsiao)

关键词

丹砂 ; 內丹 ; 外丹 ; 實驗形上學 ; 體證形上學 ; Cinnabar ; Internal Alchemy ; External Alchemy ; Experimental Metaphysics ; Mystical Metaphysics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卷1期(2006 / 06 / 01)

页次

31 - 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本文當中,分別從煉丹的目的、方法、設備、藥物及理論預設等角度,深入剖析內外丹的理論特質,最終得出,無論是外丹或內丹,都隱含著一套形上學理論,其所追求的,都是形而上的終極實在。從外丹到內丹的轉變,本質上即是兩種不同形態之形上學的遞嬗及較量;如是的轉變,對於形上學的探討,具有重要的啟示。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aims at probing the use of the history of cinnabar in traditional China and the intrinsic meaning of the use of cinnabar. The second section explores the content and nature of external alchemy. We find the most important purpose of external alchemy is to grasp the basic strength of the universe. The metaphysics of external alchemy could be called experimental metaphysics. The third section aims at probing the content and nature of internal alchemy. We also find the most important purpose of internal alchemy is to grasp the basic strength of the universe. The metaphysics of internal alchemy could be called mystical metaphysic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of external alchemy and internal alchemy is method and material. The last section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xperimental metaphysics and mystical metaphysics. We think mystical metaphysics is superior to experimental metaphysics. We can obtai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etaphysics of internal alchem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7)。《中國外丹黃白法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1994)。《春秋晉國表銅寶藏-山西太原趙卿墓》。台北:光復書局。
  3. (1994)。《殷墟地下瑰寶-河南安陽婦好墓》。台北:光復書局。
  4.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豊出版社。
  5.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豊出版社。
  6. 《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
  7.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豊出版社。
  8.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豊出版社。
  9.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豊出版社。
  10. 《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
  11. Andrea Aromatico、李曉樺(2002)。《煉金術-偉大的奧秘》。上海:上海書店。
  12. Immanuel Kant、李明輝(1989)。《通靈者之夢》。台北:聯經。
  13. Immanuel Kant、鄧曉芒(2004)。《純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
  14. Immanuel Kant、龐景仁(1997)。《任何一種能作爲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道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5. Mircea Eliade,W. R. Trask(1987).The sacred & The Profane.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6. Mircea Eliade、晏可佳(2004)。《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17. 戈國龍(2004)。《道教內丹學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8. 王明(1996)。《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9. 石明輯(1989)。《悟眞篇三家注》。北京:華夏出版社。
  20. 任相宏。山東大學學報
  21. 任繼愈(1990)。《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2. 安德列·勒魯瓦、俞灦敏(1990)。《史前宗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3. 宋·張君房、蔣力生(1996)。《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
  24. 李養正(1990)。《道教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25. 孟乃昌(1993)。《道教與中國煉丹術》。北京:燕山出版社。
  26. 孟乃昌、孟慶軒(1993)。《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注釋集萃》。北京:華夏出版社。
  27. 俞宣孟(1999)。《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8. 柳華陽(1985)。《華陽金仙證論》。台北:新文豊出版社。
  29. 徐兆仁(1990)。《天元丹法·性命圭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0. 馬昌儀(2000)。《中國靈魂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31. 高福進(2002)。《太陽崇拜太陽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2. 張廣保(2001)。《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33. 郭慶藩(1983)。《荘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
  34. 陳國符(1975)。《道藏源流考》。台北:祥生出版社。
  35. 傅紹傑(1978)。《吳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36. 管仲(1982)。《管子》。台北:中華書局。
  37. 裴文中(1954)。《中國石器時代》。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38. 趙匡華(1989)。《中國煉丹術》。香港:中華書局。
  39. 劉錫誠、游琪(2004)。《山岳與象微》。北京:商務印書館。
  40. 蕭天石(1990)。《道家養生學概要》。台北:自由出版社。
  41. 蕭天石(1984)。《鍾呂傳道全集》。台北:自由出版社。
  42. 瀧川龜太郞(1986)。《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孔良、王琮賢(2017)。靈性進化之啟蒙歷程-以《出埃及記》為例探討密契主義。發展與前瞻學報,18,47-74。
  2. 潘虹智(2018)。論羅近溪思想中的「赤子之心」與「孝弟慈」。中國文學研究,46,33-84。
  3. 蕭進銘(2008)。伏息以入道—道教內丹「呼吸」說析探。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1,275-306。
  4. 楊儒賓(2013)。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清華,43(4),55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