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一則文化扮裝之謎:清初〈楓江漁父圖〉題詠研究
|
并列篇名
|
A Puzzle of Cultural Disguise: the Inscription of "The Portrait of Feng Jiang Fisher"
|
DOI
|
10.6503/THJCS.2006.36(2).06
|
作者
|
毛文芳(Wen-Fang Mao)
|
关键词
|
清初文學 ; 題詠 ; 文化扮裝 ; 隱喻 ; 漁父 ;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 inscription ; cultural disguise ; metaphor ; fisher
|
期刊名称
|
清華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6卷2期(2006 / 12 / 01)
|
页次
|
465
-
52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明清時期,由於世俗化社會逐漸形成與人際交往頻繁,以「畫像」銘刻人物或紀念事件的作風興盛,「題詠」則是人際網絡互動的具現,清初徐釚囑託謝彬繪製的個人寫照:〈楓江漁父圖〉及其題詠,便是這個流行文化下的產物。在「畫像缺席」的情況下,題詠已凌駕圖本,躍身為研究者注目的焦點。該圖題詠多達七十餘則,「均出國初諸大老之手」。諸多題詠眾聲喧嘩地組成龐大的對話紀錄,傳主徐釚在努力自我亮相與自我隱藏之間作出表演,題詠者則紛然呈現了多重的觀看與逈異的視象,使得〈楓江漁父圖〉成為一則文化扮裝之謎。本文除了進行傳記考索與文本細讀外,試圖提出遊戲、隱喻、小眾傳播、後設文本等觀點,細究一個文學個案及其關涉的書寫現象,期能為清初的文學活動帶來一個詮釋的新視野。
|
英文摘要
|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re was a trend of making portraits to commemorate a person or an event. The inscription on the portrait is esteemed as a concrete presenta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 portrait of Xie Bin named ”The Portrait of Feng Jiang Fisher”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There were more than seventy inscriptions on this portrait and they were all written by famous writers in that period. These literary inscriptions are abundant records of communication. ”The Portrait of Feng Jiang Fisher” is like a puzzle of cultural disguise. The writers of inscriptions expressed various perspectives after observing the self-revelation and concealment of the portrait's owner, Xu Qiu. Besides conducting research into biographies and texts, the study tries to explain furth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distinct case and related literary phenomena through the aspects of game playing, metaph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eta-writing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new description of these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1998)。北宋題人像畫詩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
連結:
-
(2002)。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
連結:
-
(1975)。美術叢書:貞松老人書畫跋。台北:藝文印書館。
-
清詩紀事。
-
(1998)。中國歷代職官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1997)。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199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
(2004)。不繫之舟:吳鎮及其「漁父圖卷」題詞。「元明文人之自我建構與審美風尚」學術研討會
-
(1994)。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台北:允晨文化。
-
(1988)。明清人題跋:徐電發楓江漁父小像題詠。台北:世界書局。
-
(2001)。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2
-
清徐松撰(1984)。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
-
清馮金伯、唐圭璋編(1988)。詞話叢編:詞苑萃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
Richard Vinograd,Chou Ju-his (ed.)(1998).Satire and Situation: Images of the Artist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Art at the Close of China's Empire,8,110-133.
-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
-
Wu Hung=巫鴻(撰)(1995).Emperor's Masquerade-'Costume Portraits' of Yongzheng and Qianlong.Orientations,26(7),25-41.
-
毛文芳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2002)。『中國詩學會議』學術會議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
-
王正華(1997)。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8(3)
-
宇文所安、樂黛雲編、陳玨編(1996)。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池秀雲編(1998)。歷代名人室名別號辭典。
-
衣若芬著(2000)。題畫文學研究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1)
-
衣著如(1999)。北宋題仕女畫詩析論。傳承與創新。
-
余城編(1987)。中國書畫·人物畫。臺北:光復書局。
-
李國安著(1991)。明末肖像章製作的兩個社會性特徵。藝術學,6,141。
-
李靈年主編、楊忠主編(2001)。清人別集總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杜松柏主編(1987)。清詩話訪佚初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
姜宸英、尤振中編著、尤以丁編著(1995)。清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
-
洪興祖著(1983)。楚辭補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
孫康宜(2001)。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局。
-
孫康宜著(2001)。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局。
-
徐邦達編(1997)。中國繪畫史圖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高居翰、李佩樺譯(1994)。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石頭出版社。
-
張璋編(2002)。歷代詞話:南州草堂詞話。河南:大象出版社。
-
梁清標、瞿冠群主編、華人德主編(1994)。中國歷代人物圖像索引: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郭慶藩輯(1983)。莊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
陸心源(2002)。續修四庫全書:穰梨館過眼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斯坦利·費什著、文楚安譯(1998)。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曾鯨(1989)。中國美術全集。台北:錦繡出版社。
-
游國恩著(1999)。游國恩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
楊玉成著、中央研究院(2001)。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19,55-108。
-
楊新著、班宗華著(1999)。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社。
-
錢仲聯主編(1987)。清詩紀事: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南州草堂詩鈔小傳。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
羅振玉著。貞松老人書畫跋。
-
嚴迪昌著(1999)。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嚴迪昌著(1998)。清詩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
蘇州大學圖書館編(1989)。中國歷代名人圖鑑。上海:上海書畫社。
|
被引用次数
|
-
毛文芳(2010)。顧盼自雄·仰面長嘯:清初釋大汕(1637-1705)《行跡圖》及其題辭探論。清華學報,40(4),789-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