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末民間教派人士光月老人之《四書說約》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Four Books" by Guangyue Laoren, A Popular Religious Leader in Late Qing China

DOI

10.6503/THJCS.2008.38(1).01

作者

鍾雲鶯(Yun-Ying Chung)

关键词

光月老人 ; 民間教派 ; 四書說約 ; 太級 ; 養氣 ; Guangyue Laoren ; popular religion ; The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Four Books ; taichi ; cultivating Qi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卷1期(2008 / 03 / 01)

页次

1 - 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清末光月老人的《四書說約》,這是一本民間教派解讀儒家思想的典型作品。由於光月老人將《四書》視為傳教救世的作品,因此他以宗教修煉的角度詮釋《四書》。《四書說約》對《四書》的解讀,強調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這種詮釋循環的關係,可由全書之內容安排得知。〈總論四子書〉是主體,〈太極統說〉是目標,〈總結性命不二心法〉則是實踐目標的境界,以修道的角度看待《四書》的內容,使得〈總論四子書〉的主體內容,緊扣目標與境界而開展。《四書說約》最大的特色乃以解讀《孟子》思想為主,特別是以「氣」的思想解讀《孟子》,並發展出以「養氣」為主的宗教觀。他將「氣」區分為「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而以涵養「先天之氣」為修道的目標。他認為只要人人肯涵養「先天之氣」,自然可以拯救世人免於因濁氣太盛所形成的集體劫難,因此,「養氣」在光月老人的詮釋中,除了具有修煉意義外,更具有宗教上的救劫意義。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s about researching ”The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Four Books” (《四書說約》) written by Guangyue Laoren in late Qing China. The commentary is a typical work for interpreting Confucianism by a popular religious leader. He regarded ”The Four Books” as a work of Salvation, so he interpreted ”The Four Books” from a religious view. ”The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Four Books”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part and whole.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Four Books” is to interpret Mencius, especially Qi (氣). He developed the religious concept of ”Cultivating Qi” (養氣) to interpret Mencius. He classified Qi into two models: one nature (先天) and the other nurture (後天). He thought that people could get the salvation by cultivating natural Qi. The meaning of cultivating Qi by Guangyue Laoren includes constant practice and salv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孝悌(1990)。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
    連結:
  2. 李豐楙(1995)。傅承舆封愿: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舆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9
    連結:
  3. 楊儒賓(2006)。兩種氧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亚文明研究學刊,3(2)
    連結:
  4. 鍾雲鶯(2007)。清末民初民間教派對「格物致知」的解讀―以光月老人、王覺一、楊毅廷爲例。漢學研究,25(1)
    連結:
  5. 鍾雲鶯(2006)。論一貫道《學庸淺言新註》的注疏意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1)
    連結:
  6. 张藝曦(2006)。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傅習錄)的流傅及影響。漢學研究,24(1)
    連結:
  7. 宋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8. 明陸象山(1990)。隆象山全集。臺北:世界出版社。
  9. 明黃宗義(1987)。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
  10. 清光月老人(1987)。三教心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1. Martin Buber著、陳維剛譯(1991)。我與你。臺北:桂冠出版社。
  12. Peter M Senge著、汪芸譯(2006)。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U型理論。臺北:天下遠見。
  13. 王立文(2006)。探索信息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4. 吉崗義豐著、余萬居譯(1985)。中國民間宗教概說。臺北縣中和:華宇出版社。
  15. 佐野公治(1988)。四書學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16. 岑溢成(1986)。大學羲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
  17. 李豐楙(1996)。六朝道教的度救貌:真君、種民舆度世。東方宗教研究,5
  18. 李豐楙、沈清松主編(1999)。末世與希望。臺北:五南出版社。
  19. 李豐楙、黎志添主編(1999)。道教臾民間宗教的未世性格。香港:學峰文化。
  20. 杜維明著、陳静譯(2002)。儒教。臺北:麥田出版社。
  21. 林啓屏(2004)。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學生書局。
  22. 范純武(198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
  23. 夏明玉(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24. 酒井忠夫(1960)。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弘文堂。
  25. 梁其姿(1998)。施善舆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社。
  26. 莊吉發(2002)。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7. 陳來(1997)。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28. 陳來(1990)。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9. 陳昭瑛(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0. 彭國翔(2003)。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學生書局。
  31. 曾春海(1988)。陸象山。臺北:東大出版社。
  32.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卷1)。臺北:東大出版社。
  33. 楊儒賓(2004)。宋儒的静坐說。台灣哲學研究,4
  34.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35. 熊月之(1995)。西學東渐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6. 隙榮捷(1988)。朱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37. 劉又銘(2000)。理在氣中―羅飲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38. 劉述先(1984)。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
  39. 劉笑敢、李明輝編(2003)。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焉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40. 潘德榮(2002)。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41. 鄧克銘(2001)。羅欽順「理氣爲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19(2)
  42. 黎志添(2003)。宗教研究與詮释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鍾雲鶯(2010)。清末民初民間教派「三教融合」經典詮釋策略芻議。臺灣宗教研究,9(2),10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