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Shi Da-san 釋大汕 (1637-1705) spent his youth in the Wu region and became a Zen monk. He befriended men in southern China who had been among the social elite of the previous dynasty, such as: Du Jun, Wu Wei-ye, Fang Wen, and Fan Yizhi. In his thirties, he directed the Longevity Monastery in Guangzhou, where he cultivated friendships with local celebrities, such as: Qu Da-jun, Chen Gong-yin, and Liang Pei-lan. Following the trend of portrait painting, Shi Da-san began a series of thirty-four self-portraits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 Xi. The collection these images, called Xing Ji Tu 行跡圖, provide a pictorial narration of his life. Each of the self-portraits has inscriptions from the educated elite or monks, as requested by Shi Da-san, and the inscriptions are collected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his book Li Liu Tang Ji 離六堂集. The self-portrait album is a rarity and a record of Shi Da-san's life from childhood to his middle age, a life embracing the mundane world and the pursuit of the religious world while befriending social elit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ssages in the self-portraits of Xing Ji Tu and their inscrip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Zen, the mingling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nd the multifaceted life. The conclusion discusses the talent and defamation of Shi Da-san, categorizes the design and symbolic images in the self-portraits, and explores the intertextuality and sounds of the text. Shi Da-san's Xing Ji Tu is a classic example of multi-textual writing- portraits, inscriptions, and biography- which provides a glimpse into the culture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
参考文献
|
-
毛文芳(2010)。一部清代文人的生命圖史:《卞永譽畫像》的觀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5,151-210。
連結:
-
毛文芳(2006)。一則文化扮裝之謎:清初<楓江漁父圖>題詠研究。清華學報,36(2),465-521。
連結:
-
王正華(2002)。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1-57。
連結:
-
徐聖心(2008)。王夫之《論語》詮釋之「應病予藥」喻辯─兼與方以智藥病說之比較。臺大中文學報,29,193-220。
連結:
-
廖肇亨(2008)。藥地愚者禪學思想蠡測─從「衆藝五明」到「俱鎔一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173-203。
連結:
-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Tainan: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Solemn Culture Business Co. Ltd.。
-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1988)。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Beijing:北京出版社=Beijing Press。
-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廣東中山大學點校,《大汕和尚集》,收於《清初嶺南佛門史料叢刊》,臺北:政治大學圖書館資料庫所藏引據北大方正資料庫之電子書。
-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全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684。=Deng, Zhi-cheng. Qingshi Jishi Chubian (The First Edited of Qing Poems Records) (all Two Volumes). Shanghai: Shanghai Guji Chubanshe, 1684.
-
Lejeune, Philippe、楊國政譯(2001)。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店。
-
大慧宗杲、道謙編(1988)。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臺北:文殊書局。
-
毛文芳(2008)。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Student Book Co., Ltd.。
-
王世襄編、袁荃猷製圖(1989)。明式家具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
王正華(2001)。從陳洪綬的<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繪畫網絡與區域競爭。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王伯敏(1996)。中國美術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田汝成輯、范鳴謙補刊(1982)。西湖遊覽志餘。臺北:成文書局。
-
成怡夏(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
-
朱祟儀(1997)。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26(4),133-150。
-
吳汝鈞(1993)。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Student Book Co., Ltd.。
-
吳潛誠(1994)。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臺北:允晨文化。
-
李浚之(1990)。清畫家詩史。北京:中國書店。
-
李珮詩(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研所。
-
李珺平(2005)。如何理解魏晉士人之“嘯”?。文化中國,2
-
李豐楙(1986)。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Student Book Co., Ltd.。
-
杜聯喆輯(1977)。明人自傳文鈔。臺北:藝文印書館。
-
沙門慧皎(1986)。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
-
沈兆媺(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文所。
-
汪兆鏞(1985)。嶺南畫徵略。臺北:明文書局。
-
周亮(2007)。蘇州古版畫。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
明復法師編(1987)。禪門逸書。臺北:漢聲出版社。
-
明復法師編(1987)。禪門逸書。臺北:漢聲出版社。
-
冼玉清(1995)。冼玉清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
姜伯勤(2002)。澳門普濟禪院所藏大汕自畫像及大汕廣南航行與重修普濟的關連。文化雜誌,42,27-50。
-
姜伯勤(1999)。石濂大汕與澳門禪史─清初嶺南禪學史研究初編。上海=Shanghai:學林出版社=Xuelin Chubanshe。
-
胡適(1989)。胡適的日記。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范景中編、曹意強編(2003)。美術史與觀念史。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香港中文大學編(1975)。至樂樓藏明遺民書畫。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
孫芳(2006)。濟南黃巢地區求雨習俗的調查分折。民間文化論壇,4
-
徐恩廣(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所。
-
徐聖心(2007)。火·爐·土·均─覺浪道盛與無可弘智的統攝之學。臺大佛學研究,14,119-157。
-
翁萬戈(1997)。陳洪綬。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荒木見悟、廖肇亨譯(2006)。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Taipei: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Linking Publishing Co. Ltd.。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7)。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晦翁悟明(1988)。聯燈會要·釋迦牟尼佛。臺北:文殊書局。
-
曹越編、孔宏點校(2005)。憨山老人夢游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陳垣(1989)。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華書店。
-
陳康祺(1990)。郞潛紀聞。北京:中華書局。
-
陳清香(1986)。觀音造像系統述源。佛教藝術,2,24-37。
-
黃大德編(1997)。黃般若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
楊儒賓(2004)。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
-
楊麗麗(2005)。一位明代翰林官員的工作履歷─徐顯卿<宦跡圖>圖像簡析。故宮博物院院刊,4,42-66。
-
廖肇亨(2008)。僧人說夢:晚明叢林夢論試析。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臺北:
-
廖肇亨(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
-
廖肇亨(2008)。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臺北=Taipei:
-
廖藤葉(1997)。明代戲曲版畫的夢畫與魂圖。歷史月刊,119,74-80。
-
劉浩洋(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
-
劉笑敢編(2008)。中國哲學與文化。桂林=Guilin: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
慧能、張火慶導讀(1991)。六祖壇經。臺北:金楓出版社。
-
潘耒(1983)。救狂砭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賴傳鑑(1992)。佛教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1982)。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戴可來、于向東(1992)。釋大汕及其越南之行。中外關係史論叢,北京:
-
謝國禎編(1983)。瓜蒂庵藏明清掌故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韓林德(1997)。石濤與畫語錄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
釋大汕厂翁氏譔(2000)。大汕離六堂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釋道原(1988)。景德傳燈錄。臺北:文殊書局。
-
釋慧皎(1991)。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