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利瑪竇與謝肇淛

并列篇名

Matteo Ricci and Xie Zhaozhe

DOI

10.6503/THJCS.2011.41(2).02

作者

徐光台(Kuang-Tai Hsu)

关键词

利瑪竇 ; 《天主實義》 ; 謝肇淛 ; 《五雜組》 ; 熊明遇 ; 自然知識考據 ; Matteo Ricci ; Tienzhu Shiyi ; Xie Zhaozhe ; Wu Za Zu ; Xiong Mingyu ; evidential study on natural knowledge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卷2期(2011 / 06 / 01)

页次

259 - 29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末耶穌會士利瑪竇( Matteo Ricci , 1552-1610 )入華傳教,引入西方另類自然知識,挑戰中國傳統自然知識。以《五雜組》名垂後世的謝肇淛(1567-1624),萬曆三十七年(1609)秋任工部屯田司主事,與利瑪竇在北京有段重疊期間。本文通過謝肇淛生平資料,從《塵餘》(1607)和《文海披沙》(1609)到《五雜組》的發展與演變,分析利瑪竇《天主實義》與謝肇淛《五雜組》的關聯。筆者發現謝肇淛見過自鳴鐘,讀過《天主實義》,受其影響批判宋代理學,還將諸多傳統自然知識視為渺茫之論,他是十七世紀自然知識考據先驅者之一,對熊明遇,(1579-1649)《則草》與《格致草》的「渺論存疑」有其影響。

英文摘要

In the Wanli 萬曆 era, Matteo Ricci (1552-1610) came to China to preach Catholicism. He introduced western natural knowledge into China, thereby challenging China's traditional natural knowledge. Between 1609 and 1610, Ricci and Xie Zhaozhe謝肇淛(1567-1624) were both in Beijing. Nevertheless, they seemed not meet each other.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Xie's works on collected notes from ”Chen Yu” 塵餘 and ”Wen Hai Phi Sha” 文海批沙 to ”Wu Za Zu” 五雜組, the author finds that Ricci had some influence on Xie. Xie not only mentioned that he had seen the mechanical chime clock Ricci had given Emperor Wanli, but had also read his ”Tianzhu Shiyi” 天主實義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 This suggests that Ricci's work has had some impact on Xie's Wu Za Zu. In particular, Xie have shared Ricci's criticism of Zhu Xi's Neo-Confucianism. Perhap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icci's challenge of China's traditional natural knowledge, Xie deemed much Chinese traditional natural knowledge without evidence. In this respect, he becomes a pioneer of evidential study on natural knowledge in early 17th century and may in turn have influenced Xiong Mingyu 熊名遇 (1579-1649) who criticizes much Chinese traditional natural knowledge without evidence in his works Ze Cao ”則草” (A Draft on Regularity) and ”Gezhi Cao” 格致草 (A Draf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徐光台(2008)。徐光啟演說《泰西水法·水法或問》(1612)的歷史意義與影響。清華學報,38(3),421-449。
    連結:
  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4. D'Elia, Pasquale M.(ed.). Fonti Ricciane: Documenti origianli concernenti Matteo Ricci e la storia delle prime relazioni tra'Europa e la Cian (1579-1615). Roma: la Libreria dello Stato
  5.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2005)。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7. 王英明,《歷體略》,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三年汲古閣繡梓本
  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9.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1.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 張慎為修,全鏡纂,《長興縣誌》,上海圖書館清順治六年刻本
  13.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 (1995)。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5. (2005)。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熊明遇,《格致草》,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五年書林友于堂熊志學刻本
  1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1.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4. Bedini, Silvio A.(1994).The Trail of Time: Time Measurement with Incense in East Asia Shih-chien ti tsu-chi.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Hsia, R. Po-chia(2010).A Jesuit in the Forbidden City: Matteo Ricci 1552-161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6. Üçerler, Antoni J.(ed.)(2009).Christianity and Cultures: Janpan and China in Comparion, 1543-1644.Rome:Institut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
  27. 方豪(1966)。李之藻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
  28. 王元化編(1994)。學術集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9. 王枝忠(2003)。謝肇淛文言小說《塵餘》考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3,38-41+112。
  30. 王枝忠(2004)。謝肇淛的小說理論與小說創造。廈門教育學院學報,6(1),1-5。
  31. 王枝忠(2001)。謝肇淛文言小說《塵餘》簡介。明清小說研究,61,205-212。
  32. 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注。臺北:?湖出版社。
  33. 朱熹、黎靖德編(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34. 利瑪竇、朱維錚主編(2001)。利瑪竇中文著譯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35. 利瑪竇、藍克實譯註、胡國禎譯註(1985)。天主實義。臺北:利氏學社。
  36. 吳依珊(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7. 吳智和(1989)。謝肇淛的史學。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史組),臺北:
  38. 李之藻編(1965)。天學初函。臺北:學生書局。
  39. 李厚基修、沈瑜慶纂、陳衍纂(2004)。福建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
  40. 沈德符(2004)。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41. 周豔娟(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42. 林金水(1995)。利瑪竇與福建士大夫。文史知識,4,44-49。
  43. 林姿華(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44. 林海權(2005)。李贄年譜考略。福州:人民出版社。
  45. 金國平、吳志良(2004)。從自鳴鐘探討利瑪竇居留北京的內幕。明史研究論叢,合肥:
  46. 孫啟治編、陳建華編(1997)。古佚書輯本目錄。北京:中華書局。
  47. 徐中舒編(1995)。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48. 徐光台(1999)。明末清初中國士人對四行說的反應:以熊明遇《格致草》為例。漢學研究,17(2),1-30。
  49. 徐光台(1997)。明末西方四元素說的傳入。清華學報,27(3),347-380。
  50. 徐光台(2008)。熊明遇(1579-1649)論「占理」與「原理」。九州學林,6(2),56-103。
  51. 徐昌治(1984)。聖朝破邪集。京都:中文出版社。
  52. 崔龍見修、黃義尊纂(1969)。湖北江陵縣志。臺北:學生書局。
  53. 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54. 戚印平(2003)。日本早期耶穌會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55. 陳美東(2003)。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56. 陳鼓應編、辛冠洁編、葛榮晉編(1988)。明清實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
  57. 陳慶元(2005)。謝肇淛著述考。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1),56-69。
  58. 陳慶元(2003)。晚明詩家謝肇淛-兼論《小草齋集》的藏傳。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3),63-72+112。
  59. 葛榮晉編(1994)。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60. 董仲舒(1975)。春秋繁露。臺北:中華書局。
  61. 廖虹虹(2004)。謝肇淛《五雜組》版本略述。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3),46-48。
  62. 管錫華(2002)。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
  63. 裴化行、蕭濬華譯(1977)。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誌。天津:天津工商委員會編輯。
  64. 劉俊餘譯、王玉川譯(1986)。利瑪竇全集。臺北:光啟出版社。
  65. 劉俊餘譯、王玉川譯(1986)。利瑪竇全集。臺北:光啟出版社。
  66. 劉海燕(2006)。謝肇淛筆記三種考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95-100。
  67. 歐陽修(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蔡景康(1996)。《五雜組》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97-102。
  69. 錢明岳(2006)。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70. 錢國禎(1981)。明清筆記談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1. 謝肇淛、印曉峰點校(2001)。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72. 謝慶元(2009)。謝肇淛年表。閩江學院學報,30(1),21-31。
  73. 鍾鳴旦主編、杜鼎克主編、蒙曦主編(2009)。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臺北利氏學社。
  74. 韓琦校注、吳旻校注(2006)。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
  75. 瞿曇悉達、李克和點校(1994)。開元占經。長沙:岳麓書社。
  76. 龐乃明(2006)。明代中國人的歐洲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77. 藤原岩友(1998)。五雜組。東京:明德出版社。
  78. 鐘鳴旦編、杜鼎克編(2002)。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臺北利氏學社。
  79. 顧起元、譚棣華點校、陳稼禾點校(1987)。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
  80. 顧頡剛(1992)。古史辨。上海:上海書店。
被引用次数
  1. 范宜如(2013)。謝肇淛《五雜組》中的物質書寫與地域視野。中正漢學研究,22,155-186。
  2. 范宜如(2014)。謝肇淛《滇略》的書寫視域及文化意蘊。國文學報,55,1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