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紅樓夢》中詩論與詩作的偽形結構─格調派與性靈說的表裡糾合

并列篇名

Pseudomorphosis in the Poetic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Union of Ge-Diao and Xing-Ling

DOI

10.6503/THJCS.2011.41(3).03

作者

歐麗娟(Li-Chuan Ou)

关键词

紅樓夢 ; 詩歌理論 ; 格調派 ; 性重說 ; 中晚唐詩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poetic theory ; Ge-Diao ; Xing-Ling ; mid-late Tang poetry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卷3期(2011 / 09 / 01)

页次

477 - 5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紅樓夢》之創作乃根植於深厚的中國抒情傳統,詩藝與詩情本是構成其肌理不可或缺的血肉成分。在對文本的全面爬梳與整合而重新建構《紅樓夢》的詩論體系之後,本文進一步辨析《紅樓夢》中詩學理論與詩歌書寫之間存在的悖反或落差現象,所導致的「偽形」(Pseudormorphosis,或稱「假蛻變」)結構,而確立其詩歌世界乃是一種實質內裡(即詩作)與外顯主張(即詩論)互相牴觸的矛盾型態,同時,借助歷時(diachronic)與共時(synchronic)的雙重視野,以及外緣與內證並重的雙管齊下,釐清《紅樓夢》中詩歌理論與創作實踐的不同取向,以及各自與格調說、性靈說的對應關係,由此而彰示《紅樓夢》的詩歌世界所延異出的正統/異端、形式/內容、支配/抗衡、主流/潛脈、詩教/詩心之間的多維辯證,並提供《紅樓夢》之審美風格的實質構成要素,以及其精神血脈的真實歸趨。

英文摘要

The art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deeply rooted in lyrical tradition, wherein the poem genre play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etic theory and practice as revealed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shows that the practice of poetry in the novel contradicts the poetic theory expressed there. The identifie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poetry is named ”pseudomorphosis”. Via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pproaches, and in the context of both historical and textual analyses, I clarify the respective correspondence of poetic practice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Xing-Ling 性靈說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poetic theory and Ge-Diao 格調派 on the other hand. In addition, many multi-dimensional contrasts between poetic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re exposed, such as orthodoxy/heresy, form/content, dominance/protest, mainstream/latent-flowing and poetic civilization/poetic mind. These contrasts are investiga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fundamental struggle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canonic convention and individual freedo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歐麗娟(2010)。由屋舍、方位、席次論《紅樓夢》中榮寧府宅的空間文化。思與言,48(1),5-53。
    連結:
  2. 歐麗娟(2001)。《紅樓夢》中的「紅杏」與「紅梅」:李紈論。臺大文史哲學報,55,339-374。
    連結:
  3. 歐麗娟(2011)。論《紅樓夢》與中晚唐詩的血緣系譜與美學傳承。臺大文史哲學報,75
    連結:
  4. (199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5.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199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8.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9. 歐麗娟,〈《紅樓夢》之詩歌美學與「性靈說」〉,初稿待刊。
  10.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Wong, Kam-Ming(1974).Point of View, Norms, and Structure: Hung-lou Meng and Lyrical Fiction.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Princeton:
  12. 一粟編(1989)。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3. 丁福保輯(1988)。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
  14. 丁福保輯(1983)。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15. 王乃驥(2001)。金瓶梅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16. 王昶(1968)。湖海詩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王國維、滕咸惠注(1994)。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
  18. 史賓格勒、陳曉林譯(1980)。西方的沒落。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9. 白居易(1984)。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20. 任海天(1998)。晚唐詩風。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1. 吉川幸次郎、鄭清茂譯(1988)。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2. 朱一玄編(2001)。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3. 何文煥輯(1983)。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24. 吳文治編(1997)。明詩話全編。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
  25. 吳宏一(1986)。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6. 李萬鈞(1996)。「詩」在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中的功能。文史哲,1996(3),90-97。
  27. 李豐楙(1996)。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8. 沈德潛(1970)。唐詩別裁集。臺北:廣文書局。
  29. 沈德潛(1984)。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沈德潛、蘇文擢詮評(1985)。說詩晬語詮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1. 周策縱、余英時(1985)。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32. 俞文豹(1991)。吹劍錄。北京:中華書局。
  33. 洪興祖注(1984)。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社。
  34. 紀昀(1983)。武英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胡應麟(1973)。詩藪。臺北:正生書局。
  36. 唐圭璋編(1988)。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7. 唐寅(2002)。唐伯虎全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38. 徐師曾(1972)。詩體明辯。臺北:廣文書局。
  39. 浦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0. 脂硯齋、陳慶浩輯校(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1. 袁枚(1984)。隨園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42. 張方(1996)。中國詩學的基本概念。北京:東方出版社。
  43. 張健(1999)。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4. 曹雪芹、馮其庸校注(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45. 許學夷(1998)。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6. 許總(1994)。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47. 郭紹虞(1990)。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8. 郭紹虞輯(1983)。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
  49. 陳文新(2000)。明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50. 陳伯海編(2004)。唐詩學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51. 傅孝先(1986)。無花的園地。臺北:九歌出版社。
  52. 黃生(1994)。杜詩說。合肥:黃山書社。
  53. 黃宗羲輯(1987)。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
  54. 楊暉(2008)。古代詩「路」之辯:《原詩》和正變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5. 葉維廉(1980)。飲之太和─葉維廉文學論文二集,臺北:
  56. 葉燮(1989)。汪文摘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7. 聞一多(2000)。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58. 趙殿成(1998)。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9. 歐麗娟(1993)。李賀詩歷代評論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22(1),129-158。
  60. 歐麗娟(2001)。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61. 歐麗娟(2000)。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
  62. 蔡義江(1995)。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北京:團結出版社。
  63.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64. 錢謙益(2008)。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5. 錢鍾書(1999)。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
  66. 謝榛(1985)。四溟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67. 嚴羽、郭紹虞注(1987)。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歐麗娟(2010)。論《紅樓夢》中的隱讖系譜與主要表述策略。淡江中文學報,23,55-97。
  2. 歐麗娟(2011)。論紅樓夢與中晚唐詩的血緣系譜與美學傳承。臺大文史哲學報,75,121-160。
  3. 歐麗娟(2012)。《紅樓夢》之詩歌美學與「性靈說」─以袁枚為主要參照系。臺大中文學報,38,257-308。
  4. (2018)。《紅樓夢》中的「六朝」及其意涵。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6,12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