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曹孝慶家族在江西遷徙過程新考

并列篇名

A New Study on the Migration of the Cao Xiaoqing 曹孝慶 Family in Jiangxi

DOI

10.6503/THJCS.2011.41(4).04

作者

黃一農(Yi-Long Huang)

关键词

曹學 ; 曹雪芹 ; 曾孝慶 ; 曹彬 ; 曹端禮 ; Cao Studies ; Cao Xueqin ; Cao Xiaoqing ; Cao Bin ; Cao Duanli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卷4期(2011 / 12 / 01)

页次

715 - 7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學界對曹雪芹祖籍的爭論一直不曾平息,雖然許多人接受南宋末年知江西隆興府(今南昌市)的曹孝慶為其先祖,但對孝慶的籍貫及其世系也仍眾說紛紜。有譜牒以孝慶是宋靈壽曹彬玄孫之子,也有指其是唐豫章曹端禮第十三世後裔應龍之姪孫,而此兩支曹氏似無直接血緣關係。由於曹彬、曹實、曹應隆與曹孝慶均為史書中可考之人物,筆者遂透過新出的幾個大型數位資料庫,從多達四十幾億字的文史典籍中,嘗試去梳理相關人物的生平事跡,並以之做站甄別各曹譜記述正確與否的參校點。發現孝慶絕不可能是曹實之子,亦不可能是應龍姪孫。亦即,先前以孝慶為曹彬或曹端禮後裔的說法,均有嚴重缺陷。倒是,筆者在乾隆《湖口縣志》中新發現孝慶乃列該縣的進士名錄,並進而考出其家族唐宋時期的移居路徑應是從安徽南陵→江西彭澤→都昌→湖口‧入贛後大致不出瀋陽湖周遭地區,而武陽和進賢等江西曹譜或是因名人效應而攀附孝慶為其先祖。

英文摘要

The ancestry of the novelist Cao Xueqin 曹雪芹 has been in constant debate. Although some scholars accept Cao Xiaoqing 曹孝慶 of the late Southern Song as Cao Xueqin's ancestor, there has yet to be an agreement on Xiaoqing's regional origin and his ancestral lineage. Some genealogy records show Xiaoqing as the son of Cao Shi 曹實, a fifth-generation descend ant of Cao Bin 曹彬 from Lingshou in the Song Dynasty. Other records point to Xiaoqing as a grandnephew of Cao Yinglong 曹應龍, the thirteenth-generation descend ant of Cao Duanli 曹端禮 from Yuzhang in the Tang Dynasty. However, after checking many available historical records on Cao Bin, Cao Shi, Cao Yinglong and Cao Xiaoqing, we have found that these three Cao families seem to have no dire ct blood relation. This study make s use of several new digital databases to search over 4 billion words of ancient Chinese textual material in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identities of these personages in order to elucidate key point s in the Cao family genealogy. I have also found from the gazetteer of Hukou in Jiangxi that Xiaoqing was among the jinshi 進士 degree holders from that county, allowing us to trace that family's migration from Nanling. Anhui to Pengze, Jiangxi; then to Duchang, Jiangxi; and finally to Hukou , Jiangxi, where they remained in the area around Boyang Lake. In fact. the previous confusion was ca used because other Cao families of Wuyang and Jinxian claimed to be descendants of Xiaoqing in order to connect themselves to a more eminent linea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一農(2008)。明末至澳門募葡兵的姜雲龍小考:兼答熊熊先生對「e-考據」的批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2,141-166。
    連結:
  2.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3. (1985)。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 (1991)。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 王懋德等修,陸鳳儀等編,《金華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明萬曆六年刊本
  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8. (1996)。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陳霖纂修,《南康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景印明正德間刊本
  17. 陳鼒修,黃鳳樓等纂,《德化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伊承熙等修、張震科等纂,《寧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民國十八年石印本
  20. 徐午等修,萬廷蘭等纂,《南昌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21. 袁桷,《四明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乾隆鈔本
  22. (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2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張淏纂修,《會稽續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嘉慶十三年刊本
  25. 劉華邦纂修,《江華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同治九年刊本
  2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達春布修,黃鳳樓纂,《九江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2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范之煥等修,陳啟禧等纂,《湖口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康熙十二年刊本
  30. (1990)。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局。
  3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脫因修,俞希魯纂,《鎮江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民國十二年重刊本
  33. (2004)。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
  34. 宋庚修,洪宗訓等纂 ,《湖口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嘉慶二十三年刊本
  35. (1985)。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汪集、萬浩等纂修 ,《進賢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
  38. 鄭翹松纂,《永春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民國十九年鉛印本
  3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鄧文原編,《編類運使覆齋郭公敏行錄》,北京國家圖書館藏元至順間刊本
  41. 謝旻等修,陶成等纂,《江西通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雍正十年刊本
  42. 郭承縉等修,黃河崑等纂,《湖口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4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4. 黃一農,黃書梅,〈曹寅好友張純修家世生平考〉,審稿中
  45. 殷禮等修,周謨等纂,《湖口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46. 盛元修,《南康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47. (2009)。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
  48. (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0. 狄學耕等修,黃昌蕃等纂,《都昌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51. (1975)。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3. 蔡松年著,魏道明注,《蕭閑老人明秀集注》,《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金刊本
  54. (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55. 白潢等修、查慎行等纂,《西江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康熙五十九年刊本
  5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8. 全文炳修,伍嘉猷等纂,《平樂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清光緒十年刊本
  59. 于成龍修、杜果纂(1989)。江西通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60. 引得編纂處編(1987)。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北京:中華書局。
  61. 王建(2002)。中國古代避諱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62. 王暢(1996)。曹雪芹祖籍考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63. 王暢(2011)。進賢《曹氏族譜》初辨:兼與胡德平先生商榷。曹雪芹家族文化探究,北京:
  64. 包偉民、魏峰(2007)。宋人籍貫觀念述論。浙江大學學報(人社版),2007(1),36-46。
  65. 江西省滕王閣文化促進會曹雪芹祖籍調查組(2010)。曹孝慶非豫章籍續說。曹雪芹家族文化研討會,:
  66. 江西省滕王閣文化促進會曹雪芹祖籍調查組(2010)。曹孝慶非豫章籍說。曹雪芹家族文化研討會,:
  67. 江西省滕王閣文化促進會曹雪芹祖籍調查組(2010)。清乾隆《曹氏大成宗譜‧源流世系》閱後:曹孝慶非豫章籍補說。曹雪芹家族文化研討會,:
  68. 江西省滕王閣文化促進會曹雪芹祖籍調查組(2010)。紅花之難小考。曹雪芹家族文化研討會,:
  69. 江殷道修、張秉鉉纂(1989)。九江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70. 余庭璧、楊繩信校注(1993)。事物異名校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71. 宋濂(1978)。元史。北京:中華書局。
  72. 李燾(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73. 杜大珪(1969)。名臣碑傳琬琰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74. 沈治宏編撰、王蓉貴編撰(1997)。中國地方志宋代人物資料索引。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75. 周汝昌(2007)。紅樓家世:曹雪芹氏族文化史觀。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76. 昌彼得編(1984)。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77. 柳立言(1992)。宋初一個武將家族的興起:真定曹氏。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
  78. 徐松(1957)。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
  79. 張振方(2009)。贛鄂湘合修曹氏宗譜。進賢:張振方。
  80. 曹立波、曹鴻圖(2002)。曹雪芹是曹彬的第幾世孫?。曹雪芹南宋始祖發祥地武陽渡,南昌:
  81. 梅華(2010)。曹雪芹祖籍在進賢考。北京:作家出版社。
  82. 脫脫(1978)。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83. 許應鑅修、曾作舟纂(1989)。南昌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84. 陳支平(2009)。福建族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85. 陳維昭(2005)。“曹雪芹祖籍問題”的閾限及其移步換形。海南大學學報(人社版),23(1),77-82。
  86. 黃一農(2011)。e-考據時代的新曹學研究:以曹振彥生平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011(2),189-207。
  87. 黃一農(2011)。重探曹學視野中的豐潤曹氏。紅樓夢學刊,2011(3),27-57。
  88. 黃一農(2012)。曹振彥旗籍新考:從新發現的滿文材料談起。文史哲,2012(1)
  89. 黃一農(2011)。豐潤曹邦入旗考。中華文史論叢,2011(4)
  90. 楊樹藩(1986)。中國文官制度史。臺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
  91. 劉世德(1998)。曹雪芹祖籍辨證。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92. 劉志偉(1999)。附會、傳說與歷史真實:珠江三角洲族譜中宗族歷史的敘事結構及其意義。中國譜牒研究:全國譜牒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93. 確庵編、耐庵編、崔文印箋證(2010)。靖康稗史箋證。北京:中華書局。
  94. 蕭啟慶(2008)。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95. 魏峰(2009)。宋代遷徙官僚家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6. 鐵保輯、趙志輝校點(1992)。熙朝雅頌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97. 龔延明(1997)。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