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閩方言2、4等同讀的歷史層次

并列篇名

Identical Grade II and Grade IV Finals in a Historical Stratum of the Min Dialects

DOI

10.6503/THJCS.2011.41(4).05

作者

杜佳倫(Chia-Lun Tu)

关键词

閩方言 ; 歷史層次分析 ; 2、4等同讀 ; Min dialects ; analysis of the diachronic strata ; the idenlical finals of Grade II and Grade IV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卷4期(2011 / 12 / 01)

页次

759 - 7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在歷史比較法與歷史層次分析法的基礎上,特別著眼於歷史層次對應的系統性研究,我們認為歷史層次分析不能僅限於單一方言或單一韻攝的研究,應該進一步從音韻分合關係切入檢視歷史層次,方能確實掌握閩南方言複雜多重的層次脈絡。在此觀點下,我們觀察分析閩南方言2、4等同讀的歷史層次,首先透過跨方言點、跨韻攝等第的比較研究,在複雜的內部音變與層次競爭所造成的層次不等現象中,確實離析這項歷史層次的方言對應關係;然後從方言對應關係中,構擬原始韻讀以說明各方言點的音變情形; 最後,藉由2、4等同讀層次即是表現3、4等有別的音韻系統特色,判定其反映的歷史時間應屬六朝時期,不過,閩南方言內部也有自身的創新音變,使得2等韻與4等韻同讀。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 phol1ological correspondence in a historical stratum of Min, in which the words from Grade II and Grade IV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onology have identical finals. First, we distinguish this historical stratum in Mi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comparison and internal reconstruction. Then we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finals and explain the probable sound changes in dialects of Min. Last, we determine that this situation of identical finals arose in the Old Jiang-dong dialect of the Six-Dynasties Period, but that Min separately carried out a sound innovation which resulted in its Grade II and Grade IV finals being identic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Douglas, Carstairs(1990).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2. Norman, Jerry(1981).The Proto-Min Finals.Guoji Hanxue Huiyi Lunwenji,Taipei:
  3. Norman, Jerry(1979).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Fangyan (Dialect),4,268-273.
  4. Ting, Pang-hsin(1975).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 Perio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nls As Reflected in Poetry.Taip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 古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7)。古田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6. 何大安(1993)。六朝吳語的層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867-872。
  7. 何大安(198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8. 吳瑞文(2002)。論閩方言四等韻的三個層次。語言暨語言學,3(1),133-162。
  9. 吳瑞文(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0. 李如龍(2001)。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1. 李如龍(1984)。方言與音韻論集
  12. 杜佳倫(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3. 杜佳倫(2009)。閩南方言效攝韻讀的層次分析與音變。中國文學研究,28,271-306。
  14. 周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3)。周寧縣志。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5. 林倫倫(1996)。澄海方言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16. 林連通編(1993)。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7. 建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4)。建甌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18. 秋谷裕幸(2004)。福建石陂方言音系。方言,2004(1),76-91。
  19. 秋谷裕幸(2002)。閩語和其他南方方言的齊韻開口字。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
  20. 柘榮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5)。柘榮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21. 徐芳敏(1995)。古閩南語幾個白話韻母的初步擬測─簡論擬測的條件。臺大中文學報,7,217-252。
  22. 徐芳敏(199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3. 馬重奇(1993)。漳州方言同音字匯。方言,3,199-217。
  24. 張光宇(1990)。切韻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張琨(1984)。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3),415-458。
  26. 張琨(1989)。再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4),89-135。
  27. 曹志耘(1996)。金華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8. 曹志耘、秋古裕幸、太田齋、趙日新(2000)。吳語處衢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社。
  29. 陳忠敏(2006)。論閩南話齊韻的讀音層次。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
  30. 陳忠敏(2005)。有關歷史層次分析法的幾個問題。漢語史學報,5,207-229。
  31. 馮愛珍(1993)。福清方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2. 董同龢(1959)。四個閩南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下,729-1042。
  33. 寧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5)。寧德市志。福州:中華書局。
  34. 漳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8)。漳浦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35. 戴黎剛(2007)。歷史層次分析法─理論、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當代語言學,2007(1),14-25。
  36. 羅志海(2000)。海豐方言詞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