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東漢長期通貨膨脹-兼論「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

并列篇名

Long-term Inflatio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 Analysis Based on Archeological Evidence

DOI

10.6503/THJCS.2011.41(4).03

作者

陳彥良(Yen-Liang Chen)

关键词

東漢 ; 通貨膨脹 ; 五銖 ; 自然經濟 ; 行錢 ; 貨幣史 ; Eastern Han Dynasty ; inflation ; Wuzhu coins ; Money Circulation Law ; natural economy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卷4期(2011 / 12 / 01)

页次

669 - 7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往昔研究認為,東漢執政者對貨幣鑄造態度消極,黃金與法定貨幣五銖等金屬鑄幣流通漸減,實物貨幣的使用逐漸增加。魏晉南北朝延續此一趨勢,於是而有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本文根據考古資料整理分析東漢貨幣制度演變,從而提出新的觀點,認為這是東漢長期通貨膨脹最後階段的貨幣崩潰,造成經濟全面蕭條的必然結果。根據出土錢幣資料分析,東漢二百年中銅錢持續減重,以及貨幣數量持續增加,顯示存在長期上升的通貨膨脹趨勢,而非如昔所論實物貨幣的加強。本文指出,東漢前、中期延續秦代和西漢政府對鑄幣的壟斷,以及「行錢」等制度,導致東漢長期通貨膨脹。東漢後期桓帝永壽、延熹之際,原為解決通膨問題所形成的「寬鍥薄之禁」(暫緩對刮削錢幣銅屑的禁令)政策,反而造成行錢法律負面效應的放大,使得東漢前、中期的緩和性通膨,迅速轉變為後期的急速通膨(桓帝延熹年間起「剪輪錢」戲劇性大量出現可證)。其後靈帝四出文錢與董卓鑄小錢,造成漢末更嚴重的惡性膨脹,最終並導致貨幣的全面崩潰。貨幣經濟於斯結束,物物交換經濟開始。東漢幣制雖終結於靈帝與董卓,但論其始源,則在「行錢」與「寬禁」政策開展之時,其結構己內含後續變化的關鍵因子。

英文摘要

The basic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unusual form of natural economy (i.e. trading without money) in China during the 3rd-6th centuries wa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monetary system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 1st-3rd centuries). This collapse was mainly ca used by long-term inflation, and extensive archeological evidence is used here to corroborate this contention. There were two institutional shortcomings which ca used this monetary breakdown. First, monopoly of coinage encouraged the government to over-issue currency during the Eastern Han in order to increase seignorage profit. Second, the inappropriate ”Money Circulation Law” allowed bad money to circulate, driving out good money in accordance with Gresham's Law.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彥良(2008)。江陵鳳凰山稱錢衡與格雷欣法則─論何以漢文帝放任私人鑄幣竟能成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2),205-241。
    連結:
  2. 全漢昇,〈中古自然經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0,上海:1948,頁73-173
  3. (1986)。諸子集成。上海:上海書局。
  4. 何茲全,〈東晉南朝的錢幣使用與錢幣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4,上海:商務印書館,1949,頁21-56
  5. Eatwell, John(ed.),Milgate, Murray(ed.),Newman, Peter(ed.)(1987).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New York:Stockton Press.
  6. Hayek, Friedrich A.(1969).Three Elucidations of the Ricardo Effec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7,274-285.
  7. Mankiw, N. Gregory(1997).Macroeconomics.New York:Worth Publishers.
  8. Mundell, Robert(1998).Uses and Abuses of Gresham's Law in the History of Money.Zagreb Journal of Economics,2(2),3-38.
  9. von Mises, Ludwig(1990).Money, Method, and the Market Process: Essays.Norwell, MA: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0. Yang, Lien-sheng(1952).Money and Credit in China-A Short History.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2001)。山西廣靈北關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1(7),4-18。
  12.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1963)。洛陽西郊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3(2),1-47。
  13. 中槐(2000)。陝西興平寺後村漢墓。文物考古論集,北京:
  14. 王育龍(1989)。西安昆侖廠東漢墓清理記。考古與文物,1989(2),43-48。
  15. 王怡辰(2007)。魏晉南北朝貨幣交易和發行。臺北:文津出版社。
  16. 古兵(1964)。吉林輯安歷年出土的古代錢幣。考古,1964(2),84-85。
  17. 司馬光、胡三省注(1980)。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
  18. 四川省博物館、鹽亭縣文化館(1974)。四川鹽亭東漢崖墓出土文物簡記。文物,1974(5),92-93。
  19.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1990)。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北京:文物出版社。
  20.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薛英群注、何雙全注、李永良注(1988)。居延新簡釋粹。蘭州大學:蘭州大學出版社。
  21. 甘肅省博物館(1974)。武威雷台漢墓。考古學報,1974(2),87-109。
  22. 休謨、陳瑋譯(1984)。休謨經濟論文選,北京:
  23. 全漢昇(1991)。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24.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蕪湖市文化局(1983)。蕪湖市賀家園西漢墓。考古學報,1983(3),383-402。
  25. 成增耀(1995)。「東漢記錢制銅牘」疑。陝西金融,1995(8),70-71。
  26. 朱伯康、施正康(2005)。中國經濟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7.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1966)。江蘇徐州十里鋪漢畫像石墓。考古,1966(2),66-83+91。
  28.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2)。西安中華小區東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2(12),15-29。
  29. 吳榮曾(1995)。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0. 呂不韋、陳奇猷校釋(1988)。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31. 巫寶三編(1988)。中國經濟思想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2. 邢義田編譯(1997)。古羅馬的榮光─羅馬史資料選譯。臺北:遠流出版社。
  33. 呼林貴(1989)。陝西韓城芝川鎮東漢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9(3),45-49。
  34. 定縣博物館(1973)。河北定縣43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11),8-20。
  35. 林文君(2002)。咸陽墓葬又出土與東漢五銖同出的長方穿錢形物。陝西金融,2002(9),74。
  36. 林甘泉編(1999)。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37. 林滿紅(1989)。世界經濟與近代中國農業。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臺北:
  38. 林劍鳴(1989)。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9. 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夏區文物管理所(2006)。武漢江夏區廟山東漢墓的清理。考古,2006(5),42-51。
  4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地區文化局(1990)。河北陽原西城南關東漢墓。文物,1990(5),56-63。
  4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1964)。河南襄城茨溝漢畫像石墓。考古學報,1964(1),111-131。
  42. 南京博物院(1981)。徐州青山泉白集東漢畫像石墓。考古,1981(2),137-150。
  43. 咸陽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陝西咸陽杜家堡東漢墓清理簡報。文物,2005(4),43-50。
  44. 咸陽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咸陽教育學院東漢墓清理簡報。文物考古論集,北京:
  45. 洪適(1986)。隸續。北京:中華書局。
  46.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2001)。洛陽吉利區東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1(10),52-59。
  47. 洛陽區考古發掘隊(1959)。洛陽燒溝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
  48. 胡寄窗(1998)。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49. 范曄、李賢注(1979)。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50. 重慶市文化局、陝西考古研究所(2001)。重慶萬州安全墓地1998漢墓發掘簡報。文博,2001(4),3-31+49。
  51. 重慶市博物館(1986)。重慶市臨江支路西漢墓。考古,1986(3),230-242。
  52. 徐州博物館(2005)。徐州碧螺山五號西漢墓。文物,2005(2),33-41。
  53. 徐承泰(2000)。建武十六年前東漢貨幣鑄造考。華夏考古,2000(1),69-72。
  54. 徐信印、丁義前(1987)。陝西安康發現古代窖藏錢幣。考古,1987(12),1141。
  55. 班固、顏師古注(1987)。漢書集注。臺北:鼎文書局。
  56. 袁宏、張烈點校(2002)。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
  57. 馬歇爾、葉元龍譯、郭家麟譯(1985)。貨幣、信用與商業。北京:商務印書館。
  58. 高文(1985)。漢碑集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59. 高桂雲、張先得(1984)。記北京市順義縣東漢窖藏錢幣─試談「剪輪」五銖和「綖環」五銖。中國錢幣,1984(2),61-63。
  60. 張五常(2010)。新賣桔者言。北京:中信出版社。
  61.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6)。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62. 梁方仲(2008)。中國經濟史講稿。北京:中華書局。
  63. 許樹信(1984)。我國古代銅錢與通貨膨脹。中國錢幣,1984(2),13-15。
  64. 陳直(1980)。兩漢經濟史料論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65. 陳壽、裴松之注(1978)。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66. 傅築夫(1987)。中國經濟史論叢。臺北:谷風出版社。
  67. 傅築夫(1982)。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68. 勞榦(1980)。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69. 彭信威(2007)。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0.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66)。湖北隨縣唐鎮漢魏墓清理。考古,1966(2),84-91。
  71. 湖南省博物館(1984)。湖南資興東漢墓。考古學報,1984(1),53-120。
  72. 湖南省博物館(1979)。長沙金塘波東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79(5),431-432。
  73. 湯文興(1983)。我國古代幾種貨幣的鑄造技術。中原文物,1983(2),75-78。
  74. 貴州省博物館(1972)。貴州安順寧古發現東漢墓。考古,1972(2),37-38。
  75. 貴州省博物館(1972)。貴州黔西縣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11),42-47。
  76. 馮永謙(1985)。遼陽舊城東門里東漢壁畫墓發掘報告。文物,1985(6),35-36。
  77. 黃今言(2005)。秦漢商品經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78. 黃岳明(1995)。一塊罕見的東漢記錢制的銅牘。陝西金融,1995(1),65-66。
  79. 楊聯陞、彭剛譯、程鋼譯(2007)。中國制度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80.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1998)。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1998(8),1-33。
  81.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82. 劉向集錄、繆文遠校注(1987)。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83. 劉志遠(1958)。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記。考古學報,1958(1),87-103。
  84. 劉東亞(1985)。河南徵集的五銖及大泉五十錢銅範。文物,1985(6),95-96。
  85. 劉開國編、王益璞編(2001)。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現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86. 蔣若是(1997)。秦漢錢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87. 蔣曉春(2008)。三峽地區秦漢墓的分期。考古學報,2008(2),195-252。
  88. 鄭州市博物館(1966)。河南鄭州市碧沙崗公園東漢墓。考古,1966(5),248-251。
  89. 鄧傳忠(2002)。湖北襄陽出土東漢五銖。西安金融,2002(10),61。
  90. 操曉理(2004)。十六國北朝的錢幣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1),118-126。
  91. 謝世平、蘆天奇(1997)。試論對文錢。華夏考古,1997(4),80-85。
  92. 羅二虎(1988)。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88(2),133-167。
  93. 灤南縣文物保管所(1986)。河北灤南縣發現漢代窖藏銅錢。考古,1986(1),86。
  94. 冨谷至編(2006)。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出土漢律令の研究(譯著篇)。京都:朋友書店。
被引用次数
  1. 陳彥良(2012)。兩晉不鑄幣政策與長期通貨緊縮─兼論魯褒〈錢神論〉。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7,1-38。
  2. 陳彥良(2012)。中古貨幣的流動性特徵:從貨幣數量變動論魏晉南北朝自然經濟的制度根源。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8,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