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覺浪道盛《莊子提正》寫作背景考辨

并列篇名

The Background of Juelang Daosheng's "Zhuangzi Ti Zheng"《莊子提正》

DOI

10.6503/THJCS.2012.42(1).04

作者

謝明陽(Ming-Yang Hsieh)

关键词

明遺民 ; 覺浪道盛 ; 方以智 ; 《莊子提正》 ; 托孤說 ; the Ming loyalists ; Juelang Daosheng ; Fang Yi-zhi ; Zhuangzi Ti Zheng ; Tuo-Gu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2卷1期(2012 / 03 / 01)

页次

135 - 1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遺民僧覺浪道盛(1592-1659)《莊子提正》中有篇〈正莊為堯孔真孤〉,其中提出莊子「托孤」說,成為莊學史上極為特異的命題。同為明遺民的思想家方以智(1611-1671),傳承覺浪道盛此說,因而著成《藥地炮莊》。當代學者對「托孤」說有不少討論,惜未能考明《莊子提正》的寫作時間、地點與緣起。本文補上這個欠缺的重要環節,考辨此一學術疑題,確定覺浪道盛在順治五年(1648)住錫太平府當塗縣無相寺時,因回應不二社成員曹臺岳的請示而著成《莊子提正》。經由此一寫作背景,可知「托孤」說除了具有會通儒釋、調合三教的意義,也反映其為明遺民的論述。上述研究成果有助於吾人對覺浪道盛與方以智生平思想的認識與進一步研究。

英文摘要

Juelang Daosheng 覺浪道盛(1592-1659), a Ming loyalist monk straddl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roposed an unusual thesis-the Tuo-Gu Theory 托孤說 in the studies of Zhuangzi in a chapter entitled ”Zhuangzi Serves as the True Orphan of Yao and Confucius” 〈正莊為堯孔真孤〉 in his book ”Zhuangzi Ti Zheng”《莊子提正》. The thinker Fang Yi-zhi 方以智(1611-1671) inherited this theory and wrote ”Yaodi Pao Zhuang” 《藥地炮莊》.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much discussion among contemporary scholars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Tuo-Gu Theory, the exact time when, the location where, and the reasons why Zhuangzi Ti Zheng was written remain a mystery. This essay explores this puzzle and verifies that Daosheng wrote the book in the fifth year of Shunzhi's 順治reign (1648), after consulting Cao Tai-Yue 曹臺岳, a member of the Bu-er Club 不二社, while Daosheng was staying at Wuxiang Temple, Dang-tu County, Tai-ping Prefecture 太平府當塗縣無相寺. Once this background is clarified,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besides its intention to integrat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the Tuo-Gu Theory should be read as an argument for the Ming loyalis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方以智,《方子流寓草》,《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0冊。
  2. 方以智,《浮山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3冊。
  3.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5冊。
  4.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5.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Jinan:齊魯書社=Qilu Bookstore。
  6. (1973)。明清史料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7. (1987)。嘉興大藏經。臺北=Taipei:新文豐出版社=Shin Wen Feng Print Co.。
  8.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9.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10.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方以智,《膝寓信筆》,收入方昌翰編,《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東京:東洋文庫藏,清光緒十六年刻本。
  12.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3. 曹履吉,《博望山人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5-186冊。
  14. (1987)。嘉興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5. (200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Jinan:齊魯書社=Qilu Bookstore。
  16. (1992)。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北京:中國書店。
  17. 方孔炤、方以智編(1983)。周易時論合編。臺北:文鏡文化公司。
  18. 方文(2010)。方嵞山詩集。合肥:黃山書社。
  19. 方以智(1975)。藥地炮莊。臺北=Taipei:廣文書局=Guangwen Bookstore。
  20. 王斗樞修、張畢宿纂(2004)。當塗縣志。北京:線裝書局。
  21.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1989)。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22. 司馬遷(1984)。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23. 石光明編(2004)。中華山水志叢刊‧山志卷。北京:線裝書局。
  24. 任道斌(1983)。方以智年譜。合肥=Hefei:安徽教育出版社=Anhui Jiaoyu Chubanshe。
  25. 余英時(1986)。方以智晚節考。臺北=Taipei:允晨文化公司=Asia Culture Co.。
  26. 吳道新纂輯、陳焯修訂(2007)。浮山志。合肥=Hefei:黃山書社=Huang Shan Publishing House。
  27. 李瑄(2009)。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8. 杜繼文、魏道儒(1993)。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9. 沈約(1993)。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30. 周天德纂修(1989)。新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31. 房玄齡(1992)。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32. 荒木見悟(2000)。憂國烈火禪─禪僧覺浪道盛のたたかい。東京:研文出版。
  33. 荒木見悟(1976)。覺浪道盛研究序說。集刊東洋學,35,83-104。
  34. 荒木見悟、廖肇亨譯(2006)。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社。
  35. 清國史館編(2005)。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
  36. 盛昱輯(1989)。雪屐尋碑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37. 郭象注、成玄英疏(1998)。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38. 陳焯纂修(1985)。安慶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39. 陳壽(1993)。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40. 章學誠、葉瑛校注(1986)。文史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41. 勞思光(1996)。思辯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2. 彭迎喜(2007)。方以智「周易時論合編」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43. 普濟(1994)。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
  44. 曾慥編、王汝濤校注(1996)。類說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5. 黃桂修、宋驤纂(1974)。太平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6. 廖肇亨(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7. 趙爾巽(1994)。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48. 劉浩洋(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49. 潘承玉(2004)。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50. 蕭統編、李善注(1994)。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錢澄之(1998)。田間文集。合肥:黃山書社。
  52. 憨山德清(2000)。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53. 謝正光編、范金民編(1995)。明遺民錄彙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54. 謝明陽(2001)。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被引用次数
  1. 李忠達(2018)。晚明文學評點視域下的《藥地炮莊》。清華學報,48(4),725-762。
  2. 謝明陽(2019)。遺民僧覺浪道盛與貳臣陳名夏的情誼考論。靜宜中文學報,16,1-27。
  3. 楊自平(2013)。方以智《東西均》的生死哲學。興大中文學報,33,12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