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
|
并列篇名
|
A Three-Dimensional Dialectic of Views of the Body in Zhuangzi: Symbol Deconstruction, Blending Techniques, and Exchange of Qi Transformation
|
DOI
|
10.6503/THJCS.2012.42(1).01
|
作者
|
賴錫三(Hsi-San Lai)
|
关键词
|
莊子 ; 身體 ; 禮教 ; 語言 ; 權力 ; 解構 ; 技藝 ; 氣 ; Zhuangzi ; body ; ritual and propriety ; language ; deconstruction ; technique ; qi
|
期刊名称
|
清華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2卷1期(2012 / 03 / 01)
|
页次
|
1
-
4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探討《莊子》身體觀全幅面貌。筆者發現《莊子》一書主要從三個面向展現其對身體的洞察:一是從禮教身體的批判觀點入手,呈現出符號解構的精神;其次從工匠身體的觀照角度入手,呈現出技藝融入的精神;其三則由真人身體的超越面向入手,呈現氣化交換的精神。文中進一步分析這三個面向間的辯證關係,最後將《莊子》身體觀的圓融姿態,界定在符號身體與氣化身體的統合無礙。
|
英文摘要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olistic view of the body in Zhuangzi 莊子. Zhuangzi's treatment of the body can be analyzed from three angles. First, criticism of the body from a ritual and propriety aspect expresses a spirit of symbol deconstruction. Second, the artisanal view of the body sees it as a spirit of blending techniques. Third, from a transcendent view of the body of the zhenren (True Man), a spirit of exchange of qi 氣 transformation is expressed.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three aspects. Finally, a complete view of the body in Zhuangzi is defined in the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the body as a symbol and the qi transformation of the bod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賴錫三(2008)。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1-40。
連結:
-
巴赫金、李兆林譯、夏忠憲譯(1998)。拉伯雷研究。石家莊=Shandong:河北教育出版社=Shijiazhuang Education Press。
-
王先謙(1996)。旬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王叔岷(2007)。莊子校詮。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
王國維(1975)。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
-
王弼(1999)。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
卡西勒、甘陽譯(1994)。人論。臺北=Taipei:桂冠圖書公司=Laureate Book Co。
-
左丘明(1981)。國語。臺北:里仁書局。
-
吉拉爾、馮壽農譯(2004)。替罪羊。臺北:臉譜出版社。
-
朱熹(1999)。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
杜維明(1992)。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杜維明(1981)。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中國哲學史研究,1,19-25。
-
杜維明(1989)。身體與體知。當代,35,46-52。
-
沈家本(2006)。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
-
林素娟(2007)。空間、身體與禮教規則─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徐復觀(1988)。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班雅明、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
袁珂(1982)。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
袁珂(1986)。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
-
高夫曼、徐江敏譯、李姚軍譯(2001)。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
張光直(1993)。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香出版社。
-
張光直(1994)。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畢來德、宋剛譯(2009)。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
-
郭慶藩(1985)。莊子集釋。臺北=Taipei:華正書局=Hua Cheng Book Shop。
-
傅科、劉北成譯、楊遠嬰譯(199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
楊儒賓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Taipei:巨流圖書公司=Chuliu Publisher。
-
楊儒賓(1990)。儒家身體觀。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
瑪麗‧道格拉斯、黃劍波譯(2008)。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社。
-
歐陽詢、汪紹楹校(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賴錫三(2004)。《莊子》精、氣、神的功夫和境界─身體的精神化與形上化之實現。漢學研究,22(2),121-154。
-
賴錫三(2011)。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大文史哲學報,74,1-35。
-
賴錫三(2011)。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賴錫三(2010)。羅蘭巴特與莊子的旦暮相遇─語言、權力、遊戲、歡怡。「漢法文化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
-
賴錫三(200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Hsinchu: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Press。
-
賴錫三(2010)。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練與先天易學。臺北=Taipei:新文豐出版公司=Shin Wen Feng Print Co。
-
賴錫三(201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1-44。
-
鮑伊、金澤譯、何其敏譯(2004)。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陳伯軒(2015)。原住民文學與道家思維:一種研究方法的嘗試。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8,121-139。
-
陳康寧(2018)。從「主體」的角度探討《莊子》「支離」與「通一」辯證下的倫理內涵。臺大中文學報,61,1-48。
-
陳康寧(2021)。《莊子》的解構哲學與他者倫理。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9(1),1-55。
-
黃玉麟(2018)。一個關於「身體」的討論:「離形而在」-以《莊子‧大宗師》為軸。哲學與文化,45(7),21-39。
-
賴錫三(2012)。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59-102。
-
賴錫三(2013)。《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清華學報,43(1),1-52。
-
賴錫三(2013)。《莊子》「即物而道」的身體現象學解讀。中正漢學研究,22,91-136。
-
賴錫三(2013)。《莊子》的物化差異、身體隱喻與政治批判。臺大中文學報,40,55-100。
-
賴錫三(2013)。「格格不入」的鵷鶵與「入遊其樊」的庖丁─《莊子》兩種回應「政治權力」的知識分子姿態。政大中文學報,19,155-192。
-
賴錫三(2016)。《莊子》「天人不相勝」的自然觀─神話與啟蒙之間的跨文化對話─。清華學報,46(3),405-456。
-
賴錫三(2017)。《莊子》與霍耐特的跨文化對話—承認自然與承認人文的平等辯證。國文學報,61,23-68。
-
廖宣惠(2014)。身體內的遊歷─內丹視域下的《西遊記》。漢學研究,32(1),99-133。
-
廖育正(2022)。《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當代儒學研究,33,151-191。
-
劉滄龍(2014)。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44(2),185-213。
-
王介成(2018)。《墨子》身體觀探研─以「修身」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6,139-176。
-
謝君讚(2015)。論《老子》及其於煉養視域中的身體觀。清華中文學報,14,129-173。
-
鍾振宇(2013)。道家的器具存有論—與海德格器具理論之跨文化對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3,135-171。
-
鍾振宇(2013)。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109-148。
-
鍾振宇(2014)。莊子的身體存有論─兼論其與歐洲身體現象學的對話。漢學研究,32(4),1-31。
-
(2012)。《莊子》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與羅蘭‧巴特「文之悅/醉」相對話─。文與哲,20,41-94。
-
(2013)。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文與哲,22,39-96。
-
(2015)。《莊子》的自然美學、氣化體驗、原初倫理:與本雅明、伯梅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26,85-146。
-
(2023)。「反復」之思—天道與性命之間: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之哲學思維探論。文與哲,42,69-112。
-
(2024)。《莊子》的技藝之道與共生轉化:從「以我宰物」到「以天合天」。文與哲,44,1-34。
-
(2024)。論早期「文」字的身體性義涵。哲學與文化,51(10),89-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