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吳橋兵變:明清鼎革的一條重要導火線

并列篇名

"The Wuqiao Mutiny 吳橋兵變": An Important Fuse for the Ming-Qing Cataclysm

DOI

10.6503/THJCS.2012.42(1).03

作者

黃一農(Yi-Long Huang)

关键词

明清史 ; 軍事史 ; 吳橋兵變 ; 孔有德 ; 孫元化 ; Ming and Qing history ; military history ; Wuqiao Mutiny ; Kong Youde ; Sun Yuanhua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2卷1期(2012 / 03 / 01)

页次

79 - 1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圍攻關外的大凌河城;閏十一月,孫元化(1581-1632)奉命派孔有德(c.1604-1652)救援,結果該支部隊在北直隸的吳橋叛變,稍後降金。叛變的導火線表面上只是一件因奪雞所引起的軍民衝突,但卻造成類似「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的後果,對明清鼎革產生深遠影響。由於這場明末最大兵變缺乏上述角度的專題研究,為釐清其歷史意義,筆者除嘗試對吳橋之亂的前因及經過作一較完整的析究外,還將追索孔有德、耿仲明(?-1649)、尚可喜(1604-1676)、吳三桂(1612-1678)等遼人家族及其部眾,如何在此一事件後乘勢崛起;並在滿清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從關遼裨將躍升權力核心,最後又如何在三藩之亂(1673-1681)後全面退出歷史舞台。

英文摘要

In the eighth month of the fourth year of Emperor Chongzhen's 崇禎reign (1631), Huang Taiji 皇太極 (1592-1643) led an attack on the Dalinghe Castle 大凌河城 outside the Great Wall. Four months later, the army of Kong Youde 孔有德 (c.1604-1652), who had acted under the orders of Sun Yuanhua 孫元化 (1581-1632) and protected Dalinghe Castle, revolted against the Ming in Wuqiao County and subsequently surrendered to the Manchus. This mutiny was outwardly triggered by a conflict between a soldier and the local people caused by a seized chicken. Although it started with a seemingly trivial incident, the mutiny at Wuqiao had a butterfly effect and cause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ynastic transition 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uqiao Mutiny in the hope of calling more attention to this event in the research of Ming-Qing history. It provides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cause and course of the Wuqiao Mutiny, as well as analyzing how the Han families of Liaodong 遼東, including that of Kong Youde, Geng Zhongming 耿仲明 (?-1649), Shang Kexi 尚可喜 (1604-1676), and Wu Sangui 吳三桂 (1612-1678), rose to power after this military revolt. These families started out as local military forces, but entered the political power cor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and eventually lost their power after Kangxi Emperor 康熙皇帝 quelled the Rebellion of the Three Feudatories 三藩之亂 (1673-1681).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杜家驥(2006)。清代《玉牒》中的滿族史資料價值。故宮學術季刊,23(4),41-62。
    連結:
  2. 古應泰,《明史記事本末補遺》,《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三年(1877)鈔本。
  3. 艾容,《微塵闇稿》,日本內閣文庫藏崇禎七年序刊本。
  4. 孫承宗,《高陽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嘉慶十二年補修本,原刊於順治十二年。
  5. (1962)。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 王充著、黃暉校譯,《論衡校釋》,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
  7. 昭槤,《嘯亭雜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鈔本。
  8. 范景文,《戰守全書》,《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間刊本。
  9. 李光濤,<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19,臺北:1948,頁367-488。
  10. 柏應理 (Philippe Couplet),<徐光啟行略>,收入張星曜編,《通鑑紀事本末補‧附編》,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藏鈔本。
  11. 宋伯胤,<孫元化與吳橋兵變>,《天津益世報‧人文週刊》(天津),新32期,1947年12月15日。
  12. 阿桂、和珅等纂修,《欽定戶部軍需則例》,《續修四庫全書》景印乾隆五十年刊本。
  13. 陸隴其,《三魚堂日記》,《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同治九年刊本。
  1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陳仁錫,《無夢園初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崇禎六年刊本。
  16. 沈演,《止止齋集》,日本尊經閣文庫藏崇禎六年刊本
  17. (1986)。清太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8. 馬世奇,《澹寧居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19. (1992)。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
  20. 宋伯胤,<孔有德底叛明與降清:敬覆郭慕天先生>,《天津益世報‧人文週刊》(天津),新43期,1948年3月15日。
  21. 查繼佐,《罪惟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手稿本。
  22. 《明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3. 補過居士,《東事紀略》,《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景印清鈔本。
  24. 徐景賢,<明孫火東先生致王葵心先生手書考釋>,《聖教雜誌》,20.9,上海:1931,頁531-538; 21.5,上海:1932,頁269-277。
  25. 黎遂球,《蓮鬚閣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康熙間刊本。
  2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Väth, Alfons and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S. J. Missionar in China, Kaiserlicher Astronom und Ratgeber am Hofe von Peking, 1592-1666. Cologne: J. P. Bachem, 1933.
  28. 張維華,<南京教案始末>,《齊大月刊》,1.2,濟南:1930,頁93-106; 濟南:1930,頁191-208。
  29. 張世偉,《張異度先生自廣齋集》,《四庫禁燬叢刊》景印崇禎十一年刊本。
  30. 溫睿臨,《南疆逸史》,《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鈔本。
  31. 鄒漪,《啟禎野乘一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順治十七年刊本。
  32. 故宮書畫檢索 http://painting.npm.gov.tw/npm_public/System/View.jsp?type=1&ObjectID=23
  33. 張岱,《石匱書後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清鈔本。
  34. 沈榷,《南宮署牘》,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末刊本
  35. 張忻,《歸圍日記》,《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景印清鈔本。
  36. 方豪,《中外文化交流史論叢第一輯》,重慶:獨立出版社,1944。
  37. 陳康祺,《郎潛紀聞》,《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間刊本。
  38. 方豪,<孫元化手書與王徵交誼始末註釋>,《真理雜誌》,1.2,重慶:1944,頁225-228。
  39. 中國地方志集成
  40. (2004)。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
  41. 畢自嚴,《度之奏議》,《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崇禎間刊本。
  42. 李大偉,<孔有德葬地考>,http://www.xudewang.cn/search/doc/110694。
  43. (1969)。明代登科錄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4. (1994)。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技術卷。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45. 徐昌治,《無依道人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康熙六年刊本。
  46. 謝斯茂,《圍城接入書揭》,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藏崇禎間刊本。
  47. 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初刊本。
  4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徐石麒,《可經堂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順治間刊本。
  50. (1962)。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1. 徐從治,《圍城日錄》,《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景印清鈔本。
  52. 袁翼,《邃懷堂全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十四年刊本。
  53. Blusse, Leonard(ed.),Zurndorfer, Harriet T.(ed.)(1993).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Essays in Honour of Erik Zürcher.
  54. de Saldanha, Antonio Vasconcelos(ed.),Wardega, Artur K.(ed.).In the Light and Shadow of an Emperor: Tomás Pereira, S.J. (1645-1708), the Kangxi Emperor and the Jesuit Mission in China.Cambridge, UK: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55. Mote, Frederick W.(ed.),Twichett, Denis(ed.)(1988).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6. Wakeman, Frederic E., Jr.(1985).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7. 于瑞桓、何成(2002)。明末清初新誠王氏婚姻簡論。煙台大學學報(哲社版),15(2),225-230。
  5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遼寧省檔案館編(2001)。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9. 毛佩奇、王莉(1994)。中國明代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60. 毛承斗輯、賈乃謙點校(1986)。東江疏揭塘報節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1. 毛霦(1970)。平叛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62. 王士禛、袁世碩編(2007)。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
  63. 王冬芳(1996)。滿族崛起中的女性。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64. 王兆弘纂修(2007)。新城王氏世譜。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65. 王成義(2009)。徐光啟家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66. 王家彥(2000)。王忠瑞公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67. 王景澤(2003)。明末的「遼人」與「遼軍」。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3(1),26-32。
  68. 王徵、李之勤輯(1987)。王徵遺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69. 王鴻緒(1962)。明史稿。臺北:文海出版社。
  70.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1989)。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71. 石橋秀雄編(1995)。清代中國の諸問題。東京:山川出版社。
  72. 任世鐸譯(1990)。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
  73. 安雙成選譯(1992)。順治朝八旗男丁滿文檔案選譯。滿學研究(第一輯),長春:
  74. 何成(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濟南,山東大學歷史學院。
  75. 何成(2002)。明清新城王室家族興盛原因述論。山東大學學報(人社版),2,109-113+119。
  76. 吳歷、章文欽箋注(2007)。吳漁山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77. 吳騫輯、賈乃謙點校(1986)。東江遺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78. 李光濤編(1975)。明清檔案存真選輯三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9. 李肯翊(1976)。燃藜室記述。漢城:景文社。
  80. 李學智(1958)。孔有德、耿仲名降清始末及明史黃龍傳考。幼獅學報,1(1),1-24。
  81. 李燕光、關捷(1991)。滿族通史。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82. 杜預注、林堯叟補注、王道焜輯、趙如源輯(1983)。左傳杜林合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3. 汪楫(1962)。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4. 周文郁(1985)。邊事小紀。臺北:正中書局。
  85. 定宜庄(2004)。遼東移民中的旗人社會:歷史文獻、人口統計與田野調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86. 祁彪佳(1991)。祁彪佳文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87. 姜守鵬(1987)。明末遼東勢族。社會科學戰線,2,203-209。
  88. 春秋館編撰(1981)。朝鮮王朝實錄。漢城:探求堂。
  89. 春秋館編撰(1981)。光海君日記。漢城:探求堂。
  90. 查時傑(1991)。明末佛教對天主教的「辟邪運動」初探。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91. 計六奇撰、魏得良點校、任道斌點校(1984)。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
  92. 倪昌燮修、施崇禮纂(1969)。吳橋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93. 孫文良、李治亭、邱蓮梅(1986)。明清戰爭史略。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94. 孫致彌(1997)。杕左堂集。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95. 孫致彌(2001)。杕左堂續集。濟南:齊魯書社。
  96. 孫靜(2006)。試論八旗漢軍與滿州的差異性。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5,51-57。
  97. 徐昌治(1984)。聖朝破邪集。京都:中文出版社。
  98. 神田信夫(1997)。孔有德の後金への來歸:「天聰七年檔」の檢討を通して。東方學會創立五十周年紀念東方學論集,東京:
  99. 崔懋修、嚴濂曾纂(1968)。新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00. 張玉興(2002)。包衣漢姓與漢軍簡論。滿學研究(第一輯),7,323-343。
  101. 張存武、葉泉宏(2000)。清入關前與朝鮮往來國書彙編(1619-1643)。臺北:國史館。
  102. 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103. 張思勉修、于始瞻纂(1976)。掖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04. 張書才(2009)。曹雪芹家世生平探源。瀋陽:白山出版社。
  105. 戚繼光(1987)。練兵實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6. 梁國治(1987)。欽定國子監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7. 梁蒲貴修、吳康壽修、朱延射纂、潘履祥纂(2002)。寶山縣志。上海:上海書店。
  108. 細谷良夫(1990)。歸順于清朝(後金)的漢人。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
  109. 許慎、徐鉉增釋(1987)。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0. 郭之奇(1998)。宛在堂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11. 陳永發編(2011)。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112. 陳生璽(2006)。明清易代史獨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3. 陶朗先(1997)。陶元暉中丞遺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4. 鄂爾泰修、李洵標點、趙德貴標點(1985)。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15. 馮其庸(2005)。兩樁歷史事實和兩件珍貴文獻。紫禁城,6,98-103。
  116. 黃一農(2002)。劉興治兄弟與明季東江海上防線的崩潰。漢學研究,20(1),131-161。
  117. 黃一農(2011)。e-考據時代的新曹學研究:以曹振彥生平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189-207。
  118. 黃一農(2008)。奎章閣明清軍事史重要文獻過眼錄。奎章閣,33,235-239。
  119. 黃一農(2005)。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120. 黃一農(2004)。崇禎朝「吳橋兵變」重要文獻析探。漢學研究,22(2),361-385。
  121. 黃一農(1996)。天主教徒孫元化與明末傳華的西洋火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4),911-966。
  122. 黃一農(2004)。洪夷大砲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歷史研究,4,74-105。
  123. 黃宗羲、沈善洪編(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24. 黃虞稷、瞿鳳起整理、潘景鄭整理(2001)。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5. 黃濬(1988)。花隨人聖盦摭憶。臺北:文海出版社。
  126. 楊國楨、陳支平(1993)。明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127. 楊訥編、李曉明編(1997)。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據文津閣四庫全書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28. 楊陸榮(1985)。三藩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
  129. 楊學琛(1996)。清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30. 葉高樹(1993)。降清名將研究(1618-168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31. 葉覺邁修、陳伯陶纂(1976)。東莞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32. 董少新、黃一農(2009)。崇禎年間招募葡兵新考。歷史研究,5,65-86。
  133. 靳潤成(1996)。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34. 聞在上修、許自俊纂(1991)。嘉定縣續志。上海:上海書店。
  135. 趙弘恩修、黃之雋纂(1987)。江南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6. 趙爾巽(1976)。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37. 劉小萌(2008)。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8. 劉志剛(2010)。時代感與包容度:明清易代的五種解釋模式。清華大學學報,2,42-53。
  139. 劉耘華(2009)。徐光啟姻親脈絡中的上海天主教文人:以孫元化、許樂善二家族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1,98-107。
  140. 劉偉華(2002)。千華山志。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141. 劉智(1995)。天方至聖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2. 劉鳳芸(2002)。清康熙朝漢軍旗人督撫簡論。滿學研究,7,350-372。
  143. 劉懋官修、周斯憶纂(1969)。涇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44. 劉獻廷(1967)。廣陽雜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145. 樊樹志(2003)。晚明史(1573-1644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46. 滕紹箴(2008)。三藩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7. 滕紹箴(2007)。清初漢軍及其牛彔探源。滿族研究,1,60-72。
  148. 談遷、張宗祥標點(1958)。國榷。北京:古籍出版社。
  149. 鄧玉函口授、王徵譯繪(1968)。遠西奇器圖說錄最。臺北:藝文印書館。
  150. 蕭一山(1961)。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1. 錢謙益(1967)。牧齋初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2. 閻崇年(2003)。論大凌河之戰。清史研究,1,48-58。
  153. 儲方慶(1998)。儲遯菴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54. 應寶時修、俞樾纂(1969)。上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55. 謝國楨(1982)。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
  156. 謝景芳(2008)。清代八旗漢軍的瓦解及其社會影響:兼論清代滿漢融合過程的複雜性。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3,57-66。
  157. 謝景芳(1987)。八旗漢軍的建立及其歷史作用。社會科學輯刊,3,69-74。
  158. 魏剛(1999)。明與後金對旅順的爭奪。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86-88。
  159. 魏特、楊丙辰譯(1960)。湯若望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0. 羅志欽編(2005)。袁崇煥研究論文選集,廣州:
  161. 羅振玉校錄(1999)。平南敬親王尚可喜事實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62. 嚴有禧纂修(2004)。萊州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163. 釋今釋編、張允格續編(1999)。平南王元功垂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64. 顧炎武、華忱之點校(1959)。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65. 龔纓晏、馬瓊(2008)。關於李之藻生平事跡的新史料。浙江大學學報(人社版),38(3),89-97。
被引用次数
  1. 蔡淑閔(2018)。返抵天鄉-論王徵的一首和陶辭。漢學研究集刊,26,69-96。
  2. 黃書梅、黃一農(2012)。曹寅好友張純修家世生平考。故宮學術季刊,29(3),1-30。
  3. (2016)。香港歷史文化古蹟與公民參與以周王二公書院為個案。香港社會科學學報,48,3-26。
  4. (2022)。西式火砲對明末城防戰的影響-以崇禎五年萊州戰役為例。新亞學報,39,123-172。
  5. (2024)。清代對「胡虜夷狄」的文字避忌:以《宗忠簡集》、《楊忠愍集》、《平叛記》為例。清華學報,54(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