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說道家-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宗教

并列篇名

On Daoism: Religion as a System of Culture

DOI

10.6503/THJCS.2012.42(4).01

作者

張亨(Heng Chang)

关键词

道家 ; 道 ; 老子 ; 莊子 ; 巫史傳統 ; Daoism ; Dao ; Laozi ; Zhuangzi ; Shaman-historian tradition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2卷4期(2012 / 12 / 01)

页次

567 - 6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從《老》、《莊》的文本詮釋出先秦道家的淵源,追溯他們的哲理玄思的由來,從而理解道家與原始宗教的關係。這原始宗教我們稱之為「巫史傳統」。盛行於南方楚地的「巫史傳統」有複雜的歷史背景,也蘊有深邃的智慧。《莊子‧天下》提供了可信的線索,也指出道家特殊的宗教性質。事實上,老莊雖然源出這「巫史傳統」卻對它作了極大的變革。原初的「太一神明」轉化為形而上的「道體」,原生的神話也變為寓言。一切儀式、崇拜、甚至魔咒都被免除。不過,這些變革並不能抹去其蘊含的宗教性,只是被後世遺忘了。老子之為「博大真人」,莊子之為「天人」、「至人」都應從宗教意義上來理解。從「無為」、「無待」的修為工夫導致的心靈自由是這一宗教的最高境界。本文的論點簡單,所以只略分章節而不加標題,以免喧賓奪主,反而失焦。又本文溯其歷史淵源,探究其本質,非關考據,故渾圇名之〈說道家〉云。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pre-Qin Daoism based on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s of Laozi and Zhuangzi. It traces the genesis of their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in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oism and primitive religion. From our perspective, primitive religion i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as a ”Shaman-historian tradition.” It was imbued with profound wisdom, and flourished in the southern Chu region against a complicated historical background. Credible evidence contained in the ”Tianxia” chapter of ”Zhuangzi” directs our attention to the peculiarly religious nature of Daoism. Although their thought was a product of the Shaman-historian tradition, Laozi and Zhuangzi actually reformulated that tradition to a great extent. The primordial ”Ultimate Oneness of Divine Brightness”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metaphysical substance of Dao, and indigenous mythology was converted into philosophical allegory. All of the rituals, worship, and even magical incantations were discarded. This reformation, however, did not eliminate the tradition's inherent religiosity, which was simply forgotten by later generations. The reason that Laozi is called an ”Immensely Great Authentic Person” and Zhuangzi a ”Heavenly Person” or ”Ultimate Person”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the religious sense. The spiritual freedom gained from the physical cultivation of ”nonaction” and ”non-dependence”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in this religious tradition. The argument of this article is plain and straightforward; therefore the main text is only divided numerically without any section titles in order to avoid unnecessary distraction. Furthermore, in so far as the intention of this essay is to trace the genetic origin and explore the essence of Daoism rather than textual criticism per se, I have decided to, somewhat generically, entitle it ”On Dao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夢家,〈商代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北京:1936,頁485-576。
  2. (1992)。善本易經。臺北:考古文化事業公司。
  3. 丁原植(1999)。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4. 文崇一(1967)。楚文化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5. 方述鑫編(1993)。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
  6. 王先謙(2000)。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7. 王叔岷(1978)。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
  8.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9. 王弼注(1999)。老子四種。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Da An Press。
  10. 卡西勒、劉述先譯(1959)。論人。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
  11. 司馬遷、瀧川龜太朗考證(1972)。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弗雷澤、汪培基譯(1991)。金枝。臺北:久大。
  13. 安井衡(1976)。管子纂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4. 朱伯崑(1994)。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
  15. 朱熹(1992)。周易本義。臺北:考古文化事業公司。
  16. 朱熹(1987)。四書章句集注。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Da An Press。
  17. 牟宗三(1975)。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牟宗三(1971)。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Student Book。
  20.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Student Book。
  21. 克利福德‧格爾茨、韓莉譯(1999)。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
  22. 屈萬里(1955)。詩經釋義。臺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委員會。
  23. 屈萬里(1956)。尚書釋義。臺北=Taipei:中華文化事業出版委員會=Publications Committee of Chinese Enterprise Culture。
  24. 洪興祖(1995)。楚辭補註。臺北:大安出版社。
  25. 韋昭注(1956)。國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夏普、呂大吉譯(1991)。比較宗教學。臺北:久大。
  27. 徐復觀(1979)。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班固(1955)。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
  30. 袁珂(1981)。山海經校注。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Books。
  31. 馬瑞辰(1971)。毛詩傳箋通釋。臺北:廣文書局。
  32. 高誘注(1955)。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
  33. 高誘注(1955)。呂氏春秋。臺北:世界書局。
  34. 張光直(1983)。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5. 張光直(1988)。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出版社。
  36. 張光直、郭淨譯、陳星譯(1993)。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出版社。
  37. 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臺北:允晨文化。
  38. 張政烺(1980)。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報,1980(4),403-415。
  39. 張舜徽(1983)。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
  40. 梁啟雄(1975)。荀子簡釋。臺北:華正書局。
  41. 許抗生(1999)。初讀《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17,306-315。
  42. 許慎、段玉裁注(1969)。說文解字。臺北:廣文書局。
  43. 郭慶藩(1974)。莊子集釋。臺北=Taipei:河洛出版社=Ho Luo Press。
  44. 陳奇猷(1974)。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出版社。
  45. 陳夢家(1971)。殷墟卜辭綜述。臺北:大通書局。
  46. 陳榮灼(1992)。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123-138。
  47. 陳熙遠(2002)。宗教─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新史學,13(4),37-65。
  48. 陳澔(1952)。禮記集說。臺北:啟明書局。
  49. 博藍尼、彭淮棟譯(1984)。意義。臺北:聯經出版社。
  50. 彭毅(1999)。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1. 湯用彤(1980)。魏晉玄學論稿。臺北:育民出版社。
  52. 楊伯峻(1970)。列子集釋。臺北:明倫出版社。
  53. 楊伯峻(1982)。春秋左傳注。臺北=Taipei:源流出版社=Yuan Liu Press。
  54. 雷蒙‧艾宏、齊力譯(1986)。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家。臺北:聯經出版社。
  55. 聞一多(1999)。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56. 臺靜農(1972)。楚辭天問新箋。臺北:藝文印書館。
  57. 樓宇烈(1981)。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58. 蕭統輯、六臣註(1981)。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59. 錢穆(1985)。莊子纂箋。香港:大東書局。
  60. 戴君仁(1970)。梅園論學集。臺北=Taipei:臺灣開明書店=Kai Ming Press。
  61. 藍德曼、閻嘉譯(2006)。哲學人類學。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62. 龐樸(1999)。一種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道家文化研究,17,301-302。
  63. 嚴可均輯(199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