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魂兮歸來哀江南:論沈炯、庾信、顏之推的傷痕書寫與敘事美學
|
并列篇名
|
The "Return of the Spirits" and "Sad Thoughts of Jiangnan": A Study of Trauma Writing and the Narrative Aesthetics of Shen Jiong, Yu Sin, and Yan Zhi-tui
|
DOI
|
10.6503/THJCS.2012.42(4).02
|
作者
|
祁立峰(Li-Feng Chi)
|
关键词
|
沈炯〈歸魂賦〉 ; 庾信〈哀江南賦〉 ; 顏之推〈觀我生賦〉 ; 傷痕書寫 ; 敘事美學 ; Shen Jiong's "Return of the Spirits" 沈炯〈歸魂賦〉 ; Yu Sin's "Sad Thoughts of Jiangnan" 庾信〈哀江南賦〉 ; Yan Zhi-tui's "Contemplating My Life" 顏之推〈觀我生賦〉 ; trauma writing ; narrative aesthetics
|
期刊名称
|
清華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2卷4期(2012 / 12 / 01)
|
页次
|
625
-
65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西元548年侯景之亂爆發,建康城破,這毀滅性的災難對於南朝創作者而言,無疑造成了強烈的創傷。歷史敘述的本身或許是某種真實,但文學家根據記憶、經歷而再現的「真實」,同樣值得我們關注。本文從「傷痕書寫」與「敘事美學」兩個角度切入,探討沈炯(503-561)〈歸魂賦〉、庾信(513-581)〈哀江南賦〉、以及顏之推(531-591)〈觀我生賦〉這三篇浩劫「倖存者」的辭賦作品。從傷痕書寫的角度來說,沈炯、庾信、顏之推採取了不同的觀看和再現的視野;從敘事美學角度來說,沈炯多使用第一人稱,與庾信的隱遁其辭和顏之推的自作注解又各有差異。本文透過對辭賦的修辭、典故、意象與互文性之探討,希望重新檢視此三賦對於傷痕經驗的安頓與呈現,進而補充對於梁、陳辭賦的研究。
|
英文摘要
|
In 548 AD, Jiankang City 建康城 was destroyed in the Hou Jing Rebellion 侯景之亂. Thousands of people lost their homes and became refugees. This destruction caused trauma to the writer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南朝. In my opini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what is ”Real” in history is re-created through the memory of each writer. Therefore, how a writer describes the facts is important to us. In this paper, I stud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rauma writi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narrative, the odes of three survivors: Shen Jiong's ”Return of the Spirits” 歸魂賦, Yu Sin's ”Sad Thoughts of Jiangnan” 哀江南賦, and Yan Zhi-tui's ”Contemplating My Life” 觀我生賦.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uma and the aesthetics of narrative, the three authors observed the disaster in different ways.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rhetoric, allusions, imagery, and intertextuality, I re-examine the traumatic experiences in the three works and add to the study of odes from the Liang-Chen 梁陳 Dynastie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許東海(2006)。庾信賦之世變與情志書寫:宮體‧國殤‧桃花源。漢學研究,24(1),141-173。
連結:
-
Caruth, Cathy(1996).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Freud, Sigmund(1966).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London:Hogarth Press Limited.
-
LaCapra, Dominick(2001).Writing History, Writing Trauma.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Liu, Kang,Tang, Xiaobin(1993).Politics, Ideology, and Literary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 Theoretical Interventions and Cultural Critique.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
-
Yang, Xiaobin(2002).The Chinese Postmodern: Trauma and Irony in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丁福保(2006)。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
王文進(2000)。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
-
王文進(2008)。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Books。
-
王永平(2004)。南朝吳興武康沈氏之學術文化述略(上)。許昌學院學報,2004(3),46-50。
-
王永平(2004)。南朝吳興武康沈氏之學術文化述略(下)。許昌學院學報,2004(6),55-57。
-
王冠輯(2006)。賦話廣聚。北京:北京圖書館。
-
王建元(1992)。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王琳(1998)。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王德威(2002)。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出版社。
-
王德威(2008)。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Hong Kong:三聯書店=Joint Publishing Co.。
-
令狐德棻(1980)。周書。臺北:鼎文書局。
-
田曉菲(2010)。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
宋如珊(2002)。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秀威資訊。
-
李百藥(1980)。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
李延壽(1975)。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
李錫鎮(2000)。庾信〈哀江南賦〉的批評與詮釋。臺北=Taipei:三通圖書股份有限公司=San-Tong Book Co.。
-
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
阮元審定(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
姚思廉(1992)。陳書。北京:中華書局。
-
洪子誠(1999)。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洪興祖(1962)。楚辭補注。臺北:廣文書局。
-
倪璠注(2000)。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
唐小兵(1993)。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唐燮軍(2007)。六朝吳興沈氏宗族文化的傳承與變易。重慶社會科學,2007(3),84-88。
-
班固(1973)。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馬積高(1987)。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康正果(2002)。辭賦論述及其策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1),161-172。
-
張鷟、趙守儼點校(1979)。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
-
郭玉雯(1986)。哀江南賦的結構與用典。臺北師專學報,13,67-93。
-
郭維森、許結(1996)。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陳元龍(1971)。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
-
陳恬儀(2007)。謝靈運〈撰征賦〉中的追尋與定位。有鳳初鳴年刊,3,229-241。
-
陳寅恪(1981)。金明館叢稿初編。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Books。
-
陳壽(1960)。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
嵇發根(1998)。六朝時吳興沈氏文人的崛起與發展。湖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1),80-87。
-
彭定源(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逯欽立(1983)。先秦漢魏南北朝詩。臺北=Taipei:木鐸出版社=Mu Duo Chubanshe。
-
楊祥銀(2003)。後現代與歷史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
萬繩楠整理(1999)。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聯經出版社。
-
葉慶炳(2002)。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臺靜農(1992)。庾信的賦。臺大中文學報,5,21-23。
-
趙超輯(1992)。魏晉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劉錫慶編(1992)。生命如同那年夏天:傷痕小說。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鄭毓瑜(2006)。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上海:三聯書局。
-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義。臺北=Taipei:麥田=Rye Field Publishing Co.。
-
魯同群(1997)。庾信傳論。天津:人民出版社。
-
興膳宏(1984)。望鄕詩人─庾信。臺北:萬盛出版公司。
-
錢鍾書(1990)。管錐篇。臺北:書林圖書公司。
-
薩莫瓦約、邵煒譯(2003)。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顏崑陽(2002)。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嚴可均輯(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
顧紹柏(2005)。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
被引用次数
|
-
陳仕軒(2016)。既為亂世民:李漁的易代心態辨析。中極學刊,10,23-40。
-
龔詩堯(2022)。重究天人之際—從〈觀我生賦〉論顏之推的史家筆法及敘述策略。淡江中文學報,47,73-107。
-
簡漢乾(2016)。從庾信作品的使節典故論其鄉關之思及貳臣之恨。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61(1),33-54。
-
林盈翔(2021)。異代同悲-〈哀江南賦序〉、〈金石錄後序〉、〈陶庵夢憶序〉詮釋比較研究。輔仁國文學報,52,77-102。
-
祁立峰(2013)。毀滅的城市:論南朝辭賦中的城市書寫與毀滅敘事。臺大中文學報,41,85-124。
-
(2023)。銘刻處境:《老鷹,再見》、《柬埔寨旅人》的旅遊敘事。臺灣文學學報,43,89-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