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客語高元音的擦化音變與閩客接觸時的規律轉變
|
并列篇名
|
The Spirantization of High Vowels in Hakka and Rule Change Resulting from Contact with Min
|
DOI
|
10.6503/THJCS.2012.42(4).05
|
作者
|
陳筱琪(Xiao-Qi Chen)
|
关键词
|
客語 ; 強化 ; 音節 ; 響度距離 ; 閩客接觸 ; Hakka ; fortition ; syllable ; sonority distance ; language contact between Min and Hakka
|
期刊名称
|
清華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2卷4期(2012 / 12 / 01)
|
页次
|
733
-
77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客語高元音-u及-i起首的零聲母音節,因強化音變使高元音逐步發展為濁擦音,合口字早於齊齒字發生音變。福佬客、畲話及閩南西片等閩客接觸的語言,受閩語塞音發達的特色牽引,高元音轉而發展為濁塞音。各種韻母有一定的演變次序,「音節成分的距離」為主要控制因素,音節中各成分分布越離散,音變就越早出現,而元音成分之間的距離比元音與輔音的距離更重要。第二控制因素則是「演變條件是否為音節中唯一的元音成分」,若演變條件為音節的響度高峰,音變將較晚出現。閩南西片方言因受到內部結構特性干擾,韻母的音變次序稍有不同。
|
英文摘要
|
In Hakka, the high vowels [u] and [i] after a zero-initial onset became voiced fricatives due to fortition. The sound change of [u]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i]. High vowels became voiced stops because stops in Min are more active than fricatives. This occurred in dialects spoken where Hakka and Min had been in contact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such as Fulau Hakka 福佬客, She 畲, and West Southern Min 閩語西片. The rhymes changed in a particular order, depending on two factors. The primary factor was the distance between syllable components: The distance between vowels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distance between vowels and consonants. The other factor was whether the syllable consisted of only one vowel. Due to language-internal reasons, the order of sound change in West Southern Min rhymes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akka and Sh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陳筱琪(2010)。漳平永福閩南方言的音系演變。清華中文學報,4,73-120。
連結:
-
Alario, F.-Xavier,Goslin, Jeremy,Michel, Violaine,Laganaro, Marina(2010).The Functional Origin of the Foreign Accent: Evidence From the Syllable-Frequency Effectin Bilingual Speakers.Psychological Science,21(1),15-20.
-
Crowley, Terry(1992).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Auck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ardcastle, W. J.(ed.),Beck, J. M.(ed.)(2005).A Figure of Speech.London:Erlbaum Press.
-
Roca, Iggy,Johnson, Wyn(1999).A Course in Phonology.Oxford, UK:Blackwell Publishing.
-
丁邦新(1985)。臺灣語言源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Beijing:語文出版社=Language and Culture Press。
-
冉明珠(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
北大中文系(2003)。漢語方音字彙。北京:語文出版社。
-
古國順(2005)。臺灣客語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石鋒(2008)。語音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匯點。北京:商務印書館。
-
朱曉農(2010)。語音學。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 Press。
-
朱曉農(2006)。音韻研究。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 Press。
-
江敏華(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江敏華(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何大安(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
何純惠(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
吳中杰(1999)。從歷史與比較的觀點來看客語韻母的動向:以臺灣為例。聲韻論叢,8,479-498。
-
吳中杰(2002)。臺灣漳州客家與客語。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
-
吳中杰(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
吳瑞文(2008)。論海康方言b-、z-聲母的一個歷史來源。中國語文研究,25,39-51。
-
呂嵩雁(2008)。臺灣詔安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李如龍編、張雙慶編(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
李存智(1994)。四縣客家話通霄方言的濁聲母「g」。中國文學研究,8,23-28。
-
侯精一(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洪惟仁(2003)。新竹=Hsinchu,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徐煥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
張光宇(2009)。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2009(3),138-153。
-
張屏生(2001)。臺北縣石門鄉的武平腔客家話的語音變化。聲韻論叢,11,217-242。
-
張振興(1992)。漳平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郭啟熹(1996)。龍巖方言研究。香港:縱橫出版社。
-
陳秀琪(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陳秀琪(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
陳秀琪(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臺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言學,7(2),417-434。
-
陳保亞(1999)。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
陳筱琪(2011)。龍巖新羅區適中鎮閩南方言的音系演變。文與哲,18,719-766。
-
游文良(2002)。畲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1987(2),81-96。
-
黃雯君(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
楊時逢(1957)。臺灣桃園客家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溫秀雯(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
廖烈震(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
趙元任(1992)。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北京:
-
趙元任(1968)。語言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賴文英(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
-
謝重光(2002)。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鍾榮富(1991)。論客家話「V」聲母。聲韻論叢,3,435-455。
-
鍾榮富(2010)。臺灣東勢客家話的捲舌音。語言暨語言學,11(2),219-248。
|
被引用次数
|
-
陳筱琪(2020)。江淮官話端系字讀塞擦音的語音變化。國文學報,67,147-169。
-
許慧娟(2016)。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清華學報,46(4),655-741。
-
許慧娟(2022).同源異形漢字考五則:從舌根音唇化談起.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1),29-113.
-
(2024)。語言互動與方言交界:論福建西南閩客交界帶方言群遇攝三等字今讀-y韻母的現象。臺灣語文研究,19(2),219-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