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晚清駐外公使的保舉與選任

并列篇名

Recommendation,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Ministers Plenipotentia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OI

10.6503/THJCS.2013.43(1).05

作者

李文杰(Wen-Jie Li)

关键词

晚清 ; 駐外公使 ; 保舉 ; 總理衙門 ; 南北洋大臣 ; 外交制度 ; diploma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 recommendation ; Zongli Yamen ; Superintendent of Trade for Northern Ports ; Superintendent of Trade for Southern Ports ; diplomatic system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卷1期(2013 / 03 / 01)

页次

171 - 2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通過清代相關檔案流程,對晚清駐外公使選任的細節進行考證與論述,揭示晚清駐外公使的選任有其機制與程序。第一步先由官員保舉使才,大員們多依派系來源與考量洋務能力來保舉使才,為公使選任提供了可供採擇的合理範圍。而後再經軍機處與總理衙門的肯定,確認建議人選,其間涉及權力角逐、人際關係、經濟利益等複雜因素的影響。最後由皇帝擇定。皇帝多依建議任命公使,有時亦會主動表達其偏好。

英文摘要

There was a strict procedure to follow for minister plenipotentiary selec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irst, high-ranking officials recommended persons with diplomatic talent, some of whom the Grand Council and the Zongli Yamen 總理衙門 would put into a list of minister candidates. When a minister left office, the Zongli Yamen would present the list of candidates to the emperor. With further recommendation and advice from the Grand Council and the Zongli Yamen, the emperor would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for the new minister post. However, only with the acknowledgement of the Grand Council and the Zongli Yamen could 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high rank officials be effective. Sometimes, the emperor also showed his initiative. Persons on the list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olitical factions and their ability to deal with foreign affairs. The final appointment wa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complicated factors, involving power strugg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conomic interests. By examining documents concerning minister selec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reveals the details of this proced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箱田惠子(2005)。清朝駐外使館的設立─以考慮清朝決策派遣駐外使節的過程及其目的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3,169-193。
    連結:
  2. 《軍機處檔摺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
  3. 《軍機處電寄諭旨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 《軍機處錄副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 《電報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 《宮中檔朱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 《總理衙門外務部清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隨手登記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 (1987)。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1. 上海圖書館編(1986)。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上海圖書館編(1988)。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88)。中美關係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1)。保薦人才、西學、練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5)。中國海關密檔。北京:中華書局。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1979)。楊儒庚辛存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6)。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8. 孔祥吉(2010)。黃遵憲若干重要史實考訂。清史研究,2010(5),114-124。
  19. 文廷式、汪叔子編(1993)。文廷式集。北京:中華書局。
  20. 王立誠(1991)。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蘭州=Lanzhou:甘肅人民出版社=Gansu Renmin Chubanshe。
  21. 王彥威纂輯、王亮編(1987)。清季外交史料。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2. 吳琴整理(1988)。洪鈞使歐奏稿。近代史資料,68,1-18。
  23. 岑春煊(2007)。樂齋漫筆。北京:中華書局。
  24. 李鴻章、戴逸編(2007)。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5. 周秋光編(1996)。熊希齡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6. 金光耀編(2001)。顧維鈞與中國外交。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Book Publishing House。
  27. 施肇基(1985)。施肇基早年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28. 茅海建(2011)。張之洞與〔時務報〕、〔昌言報〕─兼論張之洞與黃遵憲的關係。中華文史論叢,2011(2),19-21。
  29. 茅海建(2006)。戊戌變法期間的保舉。歷史研究,2006(6),70-102。
  30. 苑書義編(1998)。張之洞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31. 秦國經編(1997)。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2. 馬忠文(2002)。黃遵憲與張蔭桓關係述論。學術研究,2002(9),93-94。
  33. 曹汝霖(2009)。曹汝霖一生之回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4. 章士釗、章含之編、白吉庵編(2000)。章士釗全集。上海:文匯出版社。
  35. 勞祖德整理(1993)。鄭孝胥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36. 費行簡(1967)。近代名人小傳。臺北:文海出版社。
  37. 箱田惠子(2012)。外交官の誕生:近代中国の対外態勢の変容と在外公館。名古屋=Nagoya:名古屋大學出版會=Nagoya University Press。
  38. 鄧承脩(1967)。語冰閣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
  39. 錢實甫(1959)。清代的外交機關。北京:三聯書店。
  40. 錢實甫編(1980)。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
  41. 駱惠敏編(1986)。清末民初政情內幕:〈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袁世凱政治顧問喬‧厄‧莫里循通信集。上海:知識出版社。
  42. 戴東陽(2004)。晚清駐外使臣與政治派系。史林,2004(6),23-29。
  43. 嚴和平(1975)。清季駐外使館的建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4. 寶鋆修、李書源整理(2008)。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45. 顧廷龍校閱(1980)。藝風堂友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