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李之藻家世問題辨析

并列篇名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Li Zhizao's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s

DOI

10.6503/THJCS.2013.43(4).03

作者

鄔國義(Guo-Yi Wu)

关键词

李之藻 ; 家世 ; 登科錄 ; 佚文 ; 辨析 ; Li Zhizao ;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s ; "The Namelist of Graduates of the Palace Examination" ; lost essay ;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卷4期(2013 / 12 / 01)

页次

641 - 6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關於李之藻(1565-1630)的家世背景資料,以往幾乎可以說是付諸闕如。近年來隨著一些新史料的發現,有了很大的改觀,使長期以來未獲突破的問題,如其生平事蹟、家世後嗣等得到了基本的解決,但仍存有不少問題。本文據上海圖書館藏《萬曆二十六年進士登科錄》、《會試錄》等科舉和地方史志中的新資料,對其家世、科舉等若干問題作一考察辨析。如李之藻曾祖李榮的官稱,祖父之名及官職,父親李師錫與其過繼問題,祖母李陳氏守寡育孤的事蹟,和李之藻的相互關係與影響,母親應氏與妻徐氏之事,李之藻的科舉名次,其宋代祖先李寶及其墳墓等,作了具體的論述,並提供了一篇佚文,以修正與補充當前研究中的缺失及不足。

英文摘要

Until recently, scholars have known little about Li Zhizao李之藻's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s. Due to some newly-discovered historical materials, however, current studies have made steady progress about these topics; nevertheless, some problems remain unsolved. Based on new facts found in ”The Namelist of Graduates of the Palace Examination of 1598” 萬曆二十六年進士登科錄, ”The Collection of the Official Examiners' Reports” 會試錄 (both preserved in the Shanghai Library), and local annals, this article analyzes more details about Li Zhizao's family background and examination career: his great-grandfather Li Rong李榮's official title; his grandfather's name and official position; his father, Li Shixi李師錫, and his adoption by other family members; his grandmother Chen 陳氏, who raised her children alone as a widow; the grandmother's impact on Li Zhizao; his mother, Ying應氏, and his wife, Xu徐氏; Li's rank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his Song ancestor Li Baa李寶and his tomb. It also presents a newly discovered essay by Li, further enriching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鄭誠(2009)。李之藻家世生平補正。清華學報,39(4),653-684。
    連結:
  2. 楊廷筠重修,李唐彙集,《武林旌德全志》,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丙寅(六年,1626)刊清順治間增補本。
  3. 李漢魂編,《岳武穆年譜附遺跡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4.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69)。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臺北:華文書局。
  6. (2006)。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寧波:寧波出版社。
  7. 《萬曆二十六年進士登科錄》,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8.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1962)。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浙江省人民委員會通知〉,[1956] 浙文辦字第 4053 號,附件〈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目錄(第一批)〉,1956年11 月30日,浙江省檔案館藏。
  13.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萬曆二十六年會試錄》,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15. (200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2004)。西湖文獻集成。杭州:杭州出版社。
  17. 《順治九年壬辰科進士履歷便覽》,上海圖書館藏清順治刻本。
  18. (2000)。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19.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委員會關於公佈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有關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1957] 杭文字第 620 號,附件〈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執行文物保護單位工作的說明各一份〉,1957年6月27日,浙江省檔案館藏。
  20.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1998)。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2. (2000)。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3. 〈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函〉,[1963] 辦文字358號,1963年3月,浙江省檔案館藏。
  24. 方 豪,《李我存研究》,杭州:我存雜誌社,1937。
  25. 馬如龍修,《(康熙)杭州府志》,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刊本。
  26. (200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編(1993)。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方豪(1969)。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9. 方豪(1966)。李之藻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王國平編(2004)。西湖文獻集成。杭州:杭州出版社。
  31. 李心傳(1985)。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32. 李璧(1994)。中興戰功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3. 岳飛研究會選編(1988)。岳飛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4. 林昌彝、王鎮遠標點、林虞生標點(1988)。射鷹樓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徐光啟、王重民輯校(1984)。徐光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徐宗澤(2006)。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7. 徐夢莘(1987)。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袁文煥纂修(1969)。(乾隆)隆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39. 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40. 梁思成(1985)。梁思成文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1. 畢沅編集(1986)。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42. 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43. 陳子龍輯(1962)。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44. 陳文和編(1997)。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5. 陳璚修(1993)。(民國)杭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6. 章學誠、葉瑛校注(1985)。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7. 曾棗莊編、劉琳編(1991)。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
  48. 費賴之、馮承鈞譯(1995)。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
  49. 馮曾修、李汛纂(1982)。(嘉靖)九江府志。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50. 黃虞稷、瞿鳳起整理、潘景鄭整理(2001)。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翟灝輯、王維翰重訂(1998)。湖山便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趙世安纂修(1993)。(康熙)仁和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3. 劉海年編、楊一凡編(1994)。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學出版社。
  54. 錢士昇(2000)。南宋書。濟南:齊魯書社。
  55. 鍾鳴旦、香港聖神研究中心譯(2002)。楊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6. 瞿世瑛(1994)。清吟閣書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7. 魏山原修(1993)。(康熙)錢塘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8. 龔纓晏、馬瓊(2008)。關於李之藻生平事蹟的新史料。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8(3),89-97。